导语:过去二十多年中,朱兴明以一己之力,打破欧美垄断,将中国工业自动化核心零部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
张军智/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1999年,预感到行业“冬天”即将来临的任正非,决定剥离华为的非核心业务,将主要资源聚焦到通信业务上。随后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那时,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了”。
2001年10月,华为以7.5亿美元的价格(折合人民币60亿元,超净资产4倍)将旗下最赚钱的子公司华为电气(前身为莫贝克,后更名为华为电气,主业为通讯电源业务)卖给了美国艾默生公司。
这是华为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大事件。正因为有了这7.5亿美元做“棉袄”,华为才在互联网泡沫破灭、CDMA业务失利、错失小灵通发展先机的逆境中,成功“过冬”。
这件事还导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就是被“卖”到艾默生的这个华为群体,很多人后来走上了创业之路。中国也因此诞生了一大批科技创业企业。
根据不完全统计,华为前员工创办的上市企业有20多家,而被卖到艾默生的这个群体,创立的上市企业就有十几家,被高价并购以及正在上市过程中的,还有几十家。在资本市场中,它们被统称为“华电-艾默生系”。
其中,表现最耀眼的当数汇川技术。这个被称为“工控小华为”“东方西门子”的公司,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以一己之力,打破欧美垄断,将国产工业自动化核心零部件水平(变频器、PLC、伺服电机等)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
如今,汇川的控制器中国平均每四台电梯就有一台在使用,汇川的新能源电控产品市占率仅次于比亚迪,工业机器人产品国内排名第三,变频器国内市占率第一,伺服系统全球市占率第五……
在资本市场,上市至今,汇川技术市值飙涨了20多倍,市值近2000亿,还培育出了联合动力这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小巨人”。
如此伟业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低调的前华为员工——他就是多次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的朱兴明。
1
创业之路
朱兴明1967年出生于湖南华容县,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齐齐哈尔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这所学校的名字很多人或许比较陌生,但并非是一所普通的高校,而是当时全国的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1997年,这所学校逐步搬迁至河北秦皇岛市,更名为:燕山大学。
4年本科学习结束时,朱兴明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攻读学校的自动化专业研究生。
1993年毕业后,朱兴明被分配到深圳一家小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但有着更大人生追求的朱兴明,很快就跳槽到了民营企业华为公司。
在华为期间,朱兴明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从基层工程师做起,一步步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1997年,朱兴明已担任华为电气产品线总监。
![]()
2001年华为电气被出售给艾默生后,朱兴明也成了艾默生旗下安圣电气公司的高管。这时他的生活是非常优渥的,一方面华为电气被出售时,他们这些前华为员工都获得了不菲的补偿,另一方面作为外企公司的高管,他当时的年薪就高达几百万元。
但技术出身的朱兴明,一直怀有强烈的产业报国情怀和技术理想。特别是看到当时国内中高端工业自动化市场几乎被西门子、ABB、安川、三菱等国际巨头垄断,他内心很是不甘。他渴望能够打造一家属于中国自己的、能够在中高端工业自动化领域与国际巨头抗衡的企业。
2003年初,在德国纽伦堡,他将自己离职创业的想法告诉了一个外国友人,对方惊讶地说:“你在美国公司当高管年薪高达几百万,为什么还要创业?在欧洲,像你这样的人还要创业是不可思议的,Incredible!”
已经下定决心的朱兴明说了三条理由:中国一定是继美国、欧洲、日本后的第四个自动化大市场;中国正在经历从仿造到自主制造跃升的阶段,制造业的大发展一定对本土化的优秀零部件厂商有需求;凭借此前积累的资源与经验,能够保障我把事情干好,还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三条理由简单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三句话:中国有市场,中国有需要,我们可以创造出价值。
朱兴明很快拉起了一支18人的创业团队,其中主要是华为电气部门的一些前员工。有老友对他们的创业之路颇为担心,“朱总,我觉得你很难成事。你带领的18个人的创始团队如何走长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朱兴明也早想过这个问题,他说出了自己关于带团队的想法:一是与人为善,二是给大家公平的环境,三是身先士卒,领先半步,“我将始终成为公司最敬业的人,我敬业是为了比同事领先半步,引领大家的思想。能够做到这三点,我就不信团队带不起来!”
就这样,2003年4月,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
2
7年时间上市
汇川研发的首款产品是变频器,其主要用来精确控制电机的速度和转矩,是工业自动化中的关键设备。
当时国内工厂采用的变频器、控制器几乎全是欧美外国品牌,不仅价格贵,经常维修配件还要等上一两个月。
在朱兴明看来,这正是做国产替代产品的好机会。不过,他们的创业条件实在简陋,“刚创业那会,我们连个正经的实验室都没有,调试设备只能在走廊里搭桌子。”汇川的老员工回忆说。
产品研发成功后,销售又成了问题,有的客户一听是“国产”的,直接就将汇川的销售人员赶了出门。好不容易见到的,对方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只认西门子,你们别浪费时间。”
那时朱兴明既是老板又是销售,白天跑客户,晚上和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经常通宵达旦。最终在朱兴明和团队的努力下,汇川凭借极具优势的价格和快速响应的服务,在矢量变频器市场逐步打开了突破口。
和很多初创公司一样,汇川成立之初也面临资金紧张,发展艰难的局面。朱兴明很需要一个对公司业务发展有帮助,且有实力的投资者。
后来电梯生产商江南嘉捷,成了他的合作伙伴,双方合资成立了生产电梯变频器一体机的默纳克公司。
这次合作令汇川获得了宝贵的资金,也杀入了电梯控制器市场。朱兴明后来在公开场合,多次感谢江南嘉捷的总经理金志峰和其父亲金祖铭,感谢他们把汇川带入电梯行业。
2005年,汇川以矢量变频技术为基础,研发成功了NICE3000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其通过定制化的“专机”策略,极大简化了调试流程,缩短了设备现场安装时间,且成本只有外资产品的一半。汇川因此一跃成为电梯领域一体化控制器技术的领军企业。
此后,汇川又将“专机”策略延伸到了更多细分行业,在纺织机械等领域迅速抢占市场,公司也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汇川回购了江南嘉捷的股份,默纳克也成了汇川全资拥有的子公司。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很多外企开始收缩战线,汇川的增长也断崖式下跌。但坚信中国市场前景的朱兴明却逆势扩张,不仅多招人还在研发上加大了投入。2009年,随着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汇川再次进入快速增长之势。
2010年9月,汇川技术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募集到19.41亿元资金,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而其从创业到上市,仅仅用了7年时间。
![]()
3
以大博大
2007年,朱兴明判断未来自动化领域必然是综合产品的舞台,而伺服系统又是未来驱动器的王者。
所以他当时写了内部信给员工,明确表示“我们一定要在当下略有盈利的情况下开始做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伺服”。伺服系统和PLC产品在自动化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医疗设备等场景中可以实现微米级的精确运动和逻辑控制。
2009年,汇川的首款伺服产品上市,结果现场十次现场测试七次被退回。面对技术困境,朱兴明亲自跑到欧洲请教专家,最终研发出性能比肩安川电机的产品。汇川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结合国际顶级专家与国内优秀团队,依托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不断推动产品的创新与升级。
2013年,汇川伺服系统在注塑机市场,三年复合增速达380%,成为国产伺服第一品牌。
另外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汇川技术通过多元化并购的方式又进入轨道交通、通用自动化、智慧电梯等多个高成长领域。
发展到2013-2014年时,朱兴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过去汇川都是以小博大,未来如何能够“以大博更大”,因为只有大行业才能孕育出大企业。
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汇川在2016年选择进入汽车产业。在朱兴明看来,汽车市场作为万亿级别的巨大商机,相关业务不仅是汇川实现“以大博更大”的关键一步,也是重要的试验田,是汇川能力成长和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将它视为重中之重。”
正是这一决策,让汇川日后踩中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其旗下专注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研发制造的联合动力公司,如今成了众多知名新能源车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相关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稳居第三方供应商榜榜首,仅次于自产自销的比亚迪。
2025年9月25日,从汇川拆分出来的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目前市值近700亿元。这是朱兴明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
现在的汇川,早已不是只做工控的“单一选手”,而是横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能源、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多领域,成为集驱动、控制、电机、精密机械为一体的光、机、电、液、气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员工数量超2万人,市值超1600亿,在众多领域成为行业头部供应商。
4
助力中国制造
从十几个人起家创业,到多个领域位居行业前列,再到坐拥两家明星上市公司,朱兴明的创业之路,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运气极好,总能抓住机会,踩住风口。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2015年时,汇川的光伏逆变器业务已位居国内第二,但考虑到市场竞争度以及资金、人力等因素,朱兴明在2016年还是决定放弃了这块业务。
结果同行此后几年都迎来爆发式增长,汇川却错失能源结构转型的红利。朱兴明对此后悔不迭,“这是汇川战略史上最大的失误,我们错失了时代的大好机会”。
他后来反思说,本质是对时代认知不清,决心不够,“时代是企业成功的最大概率,企业需要具备管理时代认知的能力。”
他也因此总结出了一条创业的方法论:“从对时代的认知,到如何选择方向,中间有一个假设。假设是什么?就是两句话——“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我们认为在产业的寒冬应该收缩,这就是假设;我们认为“双碳”是未来巨大的机会,应该投身到“双碳”战略中,这也是假设。基于这些假设,我们确定方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大机会,就是朱兴明2016年提出的假设,所以汇川开始以战略性投入,进入汽车产业,仅研发工程师就有几千名。
不过当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很低,汇川的汽车业务不仅不赚钱,还需要靠其他业务的利润来供血。汇川也一度陷入利润下滑、股价大跌,投资者质疑的局面中。
朱兴明鼓励团队,“公司对汽车业务的投入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客户价值,坚持长期主义,相信汇川一定能从这个赛道中脱颖而出。”
有资本市场的朋友对朱兴明说:“老朱,如果你再这么干,我就抛售汇川的股票。”但相信自己看清时代发展趋势的朱兴明说:“你可以抛,我必须按照企业的规律办事。”
2020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汇川迅速跻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头部供应商,他的判断和坚持得到了回报。
“以时代为参照,我们应该从宏观经济到宏观产业,再到细分产业和行业进行观察。在这一观察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头部(TOP)客户,抓住了新兴产业,这是我们观察时代后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朱兴明说。
![]()
如今朱兴明带着这种思考,又瞄准了数字能源、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三个领域。
在他看来:未来能源的产生、传输、消费、调度全是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所以将来虚拟电厂、碳交易、能源交易都是基于数字能源在发展;五年、十年以后,人工智能也一定会大大地改变社会,而最大的改变是一定要通过载体来实现,这个载体就是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也即将爆发。而在这些领域,汇川都有很强的技术积累与优势。
虽然汇川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却十分清楚,它不是竞争者,而是企业效率的倍增器。
它进入电梯行业,电梯一体化控制器改变了整个产业的面貌;它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乘用车的动力总成三合一,改变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技术路径;它与宇通合作,相关产品技术成为行业准入门槛;与中联重科共同开发的塔吊一体化,塑造了塔吊全变频的新格局;为宁德时代建造的智能产线,全程没有一个工人,从电芯加工到电池组装全靠自动化设备,效率比传统产线提高3倍……
朱兴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世界最先进的产品为100分的话,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大概能达到80分到85分,汇川存在的使命,是一定要帮助中国各行各业的现在还处于80分、85分的企业往90分、95分努力。
如今在中国制造业加速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汇川技术正以技术为基,赋能众多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相信未来,随着汇川的发展以及更多科技企业的加入,中国的制造业会真正实现从大到强,从中低端到高端的跨越。
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制造业的强大。中国制造业的强大,需要更多汇川这样的公司。
参考及引述资料:
朱兴明20周年演讲实录朱兴明
汇川技术:华为前员工朱兴明的“小华为”传奇增势咨询
工控界“小华为”业绩创新高但增速放缓,押注机器人、重返储能可破局吗?界面新闻
汇川技术:从深圳小厂到全球工控龙头的22年逆袭民间说史
“心怀世界才能拥有世界!”2000亿A股巨头董事长:锚定三大新质增长引擎证券时报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获评“江苏省优秀企业家”INOVANCE汇川技术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