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看似普通的笛子,却闪烁着金属般的黑色光泽——这不是传统的竹笛,而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创新乐器。近日,在以“协同创新 智造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上,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展台前,这支特别的笛子吸引了众多目光。
![]()
交易会现场
“碳纤维笛子比天然竹笛更稳定,不会因温湿度变化而影响音质。”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刘子谦博士介绍道,这支笛子的背后,是碳纤维技术从高端领域向民用市场拓展的创新尝试,也是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交易会现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展品琳琅满目:从碳纤维行李箱到热塑性复合材料,从工程用斜拉索到绿色树脂,展现着碳纤维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我们是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的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肩负着推动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使命。”刘子谦介绍,中心的目标是建设一流研发团队,攻克专业技术难题,为行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成为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引领者。
作为连接上游技术供给端和下游产业需求端的桥梁,该中心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团队。在理事长杜善义院士、中心主任岳清瑞院士、专家委员会主任单忠德院士、执行主任益小苏教授的领衔下,中心聚焦于航空航天、关键装备、土木工程等事关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推动碳纤维的应用。
“比如我们岳清瑞院士团队,正在推动碳纤维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刚刚通车的常泰大桥,就使用了碳纤维复材制成的斜拉索,这是世界级的工程创新。”刘子谦补充道,这些团队正在承担多项重大任务,从国产大飞机的需求到国防安全任务,都有他们的身影。除了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中心还积极布局双碳和绿色领域。“我们目前开发了可降解树脂和生物源树脂,不是从石油化工产品中提取,而是从植物中提取,从源头实现绿色生产。”
在绿色制造方面,中心也实现了创新突破。“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使用传统的聚酯透气毡会产生大量白色污染。比如制作100米长的风电叶片,可能需要铺设大致几千平方米的辅材,完成后这些材料就被丢弃。1.5MW风电叶片及拉挤板生产,每年可能会产生1.45吨辅材废料。”刘子谦说,中心开发了天然纤维制作生态透气毡,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二次利用,还能制成汽车内饰件等产品。这项产品已成功销售到欧洲市场试用。
![]()
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赛道的机遇。“低空飞行器起降场的噪音是很大问题。”刘子谦坦言,“我们最近引进了北航教授的团队,专门从事声学领域研究。”针对不同环境的噪声源和频率特点,开发定制化的降噪解决方案。“我们先测定噪声频率,然后针对性地设计吸声原理,同时我们还开发了新型结构-降噪一体化材料。”这一技术正好契合城市低空经济场的建设需求,有望解决低空飞行器在居民区的噪音困扰。
从高端领域向民用市场拓展,是碳纤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交易会展台上,碳纤维产品已不再遥不可及。而随着国内碳纤维产能提升,碳纤维产品价格已大幅降低。“一些达不到航空航天标准的碳纤维,在民用领域有广阔市场,价格已亲民很多。”
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也通过本次参展,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其他创新主体建立了联系。“我们来参加也是想向大家展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更多可能性,看看有没有大家感兴趣的产品,能做一个示范成果。”刘子谦说,“因为你要先有一个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广。”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正以其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着像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的科创载体纷至沓来。
原标题:《碳纤维笛子亮相!这家创新中心参加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作者:易雯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