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看一眼钟表,听一句“现在是北京时间X点整”。但你是否想过,“北京时间”真的来自北京吗?
答案可能会让你惊讶:“北京时间”其实来自陕西省西安市! 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和北京当地真实的太阳时间,并不是一回事。
“北京时间”与北京当地时间是一回事吗?
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得先了解时区的概念。时区,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协调时间而划分的区域系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24小时,为了方便全球统一计时,科学家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通常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位于东边的地区时间比协调世界时(UTC)早,西边则晚。例如,中国采用东八区时间(UTC+8),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这样,世界各地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人们都能依据统一标准安排日常作息和国际交流。
我国幅员辽阔,自西向东跨越东五区至东九区共五个时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全国统一计时与社会活动协调,国家规定以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北京时间”。
严格来说,北京时间对应的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而北京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23′。按照地球自转规律,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就相差约4分钟。因此,北京当地的“真太阳时”比标准北京时间晚约14分半。这意味着,当我们的钟表指向中午12点时,北京上空的太阳其实尚未完全到达正南方。
国家时间的心脏,为何安家西安?
这座掌握着国家时间命脉的机构——国家授时中心,为何会建在深处内陆的西安?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战略抉择。
我国现代无线电授时事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率先承担了国家的时间播发任务,利用天文观测成果定期发布时间信号。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授时方式逐渐从天文观测过渡到无线电发播。其后,任务由上海天文台接续执行,利用邮电部租用的一座短波无线电台对外广播标准时间信号,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无线电授时的初步阶段。
但问题随之出现:上海地处东南沿海,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在远距离传播时易受地形、大气及电离层变化影响,难以覆盖西部和北方广大地区。当时正值国家建设关键期,全国铁路、电力、通信、测绘、国防等行业都亟需一个能覆盖全国、全天候运行、精度可靠的授时中心。因此,在1955年,全国科技发展12年远景规划中,将筹建一个能覆盖全国、精度达到毫秒量级的授时台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96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重新启动授时台建设计划。中国科学院再次组织专家团队,对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进行新一轮选址考察。1966年授时台台址最终确定在陕西蒲城县,并以“326工程”为代号开工建设短波授时台。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严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这里地处中国几何中心,背靠秦岭天然屏障,又远离东部沿海前沿,完美契合这些战略要求。
![]()
国家授时中心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除了战略安全的考量,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精密授时提供了理想环境。这里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灾害风险低,能够确保精密原子钟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当地洁净的电波环境让灵敏的天文观测和设备信号传输免受干扰。
2001年,位于西安的陕西天文台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深厚的科教底蕴,为授时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这里汇聚的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沃土。正是这些独特优势的完美结合,让西安及其蒲城台站最终从众多候选地点中脱颖而出,成为承载国家时间频率体系的理想之地。
结语
如今,我们每天在手机上看到、在广播里听到的“北京时间”,其实并不来自北京,而是源于陕西西安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那里,一组组精密的原子钟日夜不停地运转,产生出精度高达纳秒级的时间信号。这些信号通过长波、短波、卫星和网络,如同永不间断的脉搏,传遍神州大地,统一着整个中国的时间步调。
回望来时路,从南京紫金山的天文观测,到上海的外滩信号,再到西安的原子钟阵列,中国的授时事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史,更是国家战略与工程智慧的见证。
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实则是一个国家运行的隐形基石。它精准地协调着导航系统的定位、电力网络的调度、金融交易的时刻,乃至科学实验的同步。可以说,掌握精准时间的能力,不仅关乎社会高效运转,更象征着一个民族丈量世界、走向未来的自信与从容。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杨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博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