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媛媛 编辑/周毅)
美团,罕见发声。
从外卖、闪购到到店消费,伴随着数百万骑手奔走在街头巷尾,美团今天已经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到的公司。但这家生活服务巨头,也是一家最“沉默”的公司,人们很少看见它接受采访,或者就各类商业话题发声——直到最近的“外卖大战”。
随着京东外卖和淘宝闪购等两大强力对手的入场,美团的主场正变得越发热闹。
在日前接受《晚点》采访时,美团首次向公众展示了其关于外卖大战的态度。一方面,美团向外界强调自己不怕打,“善战,但并不好战”;另一方面美团也承认,“这几年确实对外沟通太少太少了,我们既不擅长、也不喜欢这种沟通”,“这很被动。”
美团是一家打出来的企业。
在中国互联网的历次“商战”中,美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存与发展轨迹:它未必是每次竞争的主动发起者,但往往能在长期博弈中保持竞争力并占据重要市场位置。从早期的“百团大战”击败拉手网、糯米网、窝窝团,到外卖业务先后与饿了么、滴滴、京东、阿里交手,都是如此。
一些人说,打不完的仗,才能让美团保持战斗力;也因为战斗“基因”,美团的表态,仍不离战。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本来不想卷,是被动卷入”、“他们很快会发现,我们不仅跟得起,而且用了比他们少得多的资源在跟。”在采访中,王莆中也揭露了美团从实战中积累的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精细化运营能力。
“大家在猛发券的时候,券型、券量、发给谁,这些都是有方法的,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很多对其他外卖平台‘负订单’和极端低收入订单的吐槽,理论上说,平台也掏钱补贴了,系统结算完一看商家还欠平台钱,这其实就是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精细度的问题。”
王莆中表示,美团的补贴战并非无脑“烧钱”,而是基于十年积累的精准策略。从用户分层、券型设计到商户协同,美团能用比竞争对手“少得多的资源”实现更高的单量。
二是规模效应筑起的护城河。
7.7亿用户、1450万年活跃商户、336万月均连接骑手,这一生态形成了极高的迁移成本。即使对手“烧钱”抢市场,美团在客单价30元以上的高价值订单中仍占据70%份额。在这点上,王莆中直言:“订单只是个数字,有价值的GTV(总交易额)才是关键。”
三是本地商业的垂直整合能力。
从外卖到即时零售,美团擅长优化本地供应链,而非单纯依赖流量。通过供应链集中、效率提升(而非补贴)来创造可持续模式。多年来,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积累的这种“接地气”的能力,是跨行业巨头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
可以说,美团今天的市场地位,是建立在其常年积累之上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作为行业的老大哥,美团很少向公众分享自己关于这个行业的思考——美团经营的是一片离民生最近的市场,可在“用接地气的方法和消费者沟通”上显然做得不够。
在采访中,王莆中也坦言,美团的公众形象少了点“活人味”。“这几年确实对外沟通太少了,我们既不擅长、也不喜欢沟通,公司公关部的活也很难干。不沟通的时候,别人就把你定义了,这很被动。”
例如“困在算法里的骑手”。美团早在2016年就开始优化骑手考核体系,增加了8分钟免责时间,并持续投入改善骑手工作环境,把各地原本用于工作的骑手站点改造成 “骑手之家”,让骑手有地方休息。今年夏天,还投入了16亿元现金补贴,并逐步与大型物业洽谈合作,推动骑手App与门禁系统打通。可惜,这些努力因沟通不足未被公众充分认知。
再例如美团收取的“高佣金”。这些年来,不少商户抱怨美团“20%抽佣”,但是,它其实是技术服务费(6%-8%)+配送费(转给骑手)共同构成的,美团一直未清晰传达这一结构。王莆中承认:“这是我们的问题,没把两笔不同的收费讲清楚。”
更透明的费用解释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是美团必须补的“功课”。
作为行业的“老大哥”,美团需要搭建,也有责任搭建一个更好的沟通桥梁。
美团和《晚点》的这次访谈,其实开了一个好头。美团开始意识到,只做不说会在内卷中变得颇为被动。
自认创造了灵活就业机会,却因“压榨骑手”标签被诟病;自认商业模式利润率仅3%-4%,却常被拿来与高利润电商做对比。
美团的外卖业务,它覆盖的很多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从商家到骑手,相信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诚实、勤劳、勇敢,为人们传递着必须的水、药品和食物。或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货币化率、配送算法。
虽然王莆中表示,希望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赖,但信赖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平台有责任用大众的语言,用普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美团的所做、所想,甚至所得、所失分享出来,并认真倾听人们的意见和批评。
打仗是战斗力,沟通也是一种战斗力。只会打赢商战,不会构建叙事,在社会价值层面,是事半功倍的。就像旗下的大众点评,原本品牌禀赋极佳,被期待可以比肩甚至超越米其林,成为中国版的全球餐饮标准,却因为过度商业化,而逐渐模糊了其社会价值与公信力。美团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从商场赢家,转变为有温度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者、治理者。
在这方面,王莆中的首次公开访谈,算是开了个头,但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