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银发经济@2025:当老年人们都去「上学」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潮汐商业评论 时间:2025-11-10 12:55:24
银发族们,用“学习”开启的第二人生?

潮汐商业评论

你张阿姨自打退休后,又是学琵琶,又是参加合唱团的,平时还总在朋友圈晒自己学民族舞的视频,和退休前比,她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得很。等我过两年退休,我也报个班去学一学,可不在家给你们做饭带孩子。 Andy的妈妈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同Andy说道。

有这些羡慕和明确规划宣言的,并非只有Andy妈妈一人,这样的情景已然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上演,构成了一个庞大且正在加速的潮流剪影

曾经,父母的朋友圈是养生文章和早安图片的阵地;如今,却可能被他们的书法习作、合唱团演出视频、甚至是剪辑精美的旅行vlog所刷屏。这群曾被视为数字难民和被照顾者的老一辈人,正主动摘下标签,将退休生活过成一场开学仪式。

而这背后,也是张阿姨们对如何老去这一命题的重新作答:她们不再满足于含饴弄孙的传统剧本,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再成长。

张阿姨们这股个体层面的微小浪花,正汇聚成银发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据中老年产业服务平台AgeClub、教育行业媒体黑板洞察共同推出的《2024中老年兴趣教育课程营销指南》中显示,日常消费中,除必备的生活支出外,55.7%中老年人群每月在精神需求类的产品或服务方面有支出,其中24%会选择老年大学、兴趣培训等方式增加生命厚度。

曾经以公立老年大学为主角的老年教育的故事,正被各类市场化教培机构的涌入逐渐改写。从线下培训到线上网课,从书法舞蹈到直播带货,从旅游研学到养学一体,老年教育这个看似传统的场景,俨然被推向了新的风口。

只是,当学习成为新一代银发族的共同选择,老年教育是否已从单纯的文化养老方式,跃升为整个银发经济最具活力的入口之一?当老年教育市场从兴趣学习,不断向更多产业延伸,原本应承载知识的课堂,是否会悄然变成另一个精准收割的推销场?

01 新老人时代来临,老年教育成了银发经济的第一入口?

54岁的王阿姨在朝阳公园举着智能手表刷短视频,67岁的退休教师李叔叔在老年大学用iPad学习直播带货,这些场景早已不是孤例。他们代表的正是中国老龄化人口中最具活力的新老人群体。

与传统认知中保守、节俭的银发族不同,这群新老人的画像很清晰:50-70岁,有稳定退休金,拥有受教育经历,经历过改革开放的红利期,骨子里还有成长型思维。

有钱、有闲、有自我认知的他们不想退休后就窝在家里,而是想跟上时代、想和同龄人有共同话题、想证明自己还有用。

因此,学习成了接住这群新老人群体需求的主力选择。据新京报新京智库发布的《2024中老年兴趣学习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超八成中老年人已经或正在进行兴趣学习,其中,55周岁以下、收入水平较好的人群更有意愿参与兴趣学习。

教培巨头也纷纷转战,少儿课堂已不再是香饽饽,如何迅速拿下老年市场,成为了它们竞逐的新蓝海。比如去年1月,新东方南京学校开始创办南京新东方老年大学,开设外语、旅游文化、艺术三个学院,包含英语类、手机摄影类、声乐类、乐器类、舞蹈类等多个班级;中小学教育公司昂立教育孵化了银发教育品牌快乐公社,为自己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新东方、昂立之外,不少职业教育公司也在拓宽成人受众群体,将年龄段延伸,涉足银发教育领域,其中包括知乎旗下知音谷、量子之歌旗下千尺学堂、十方融海旗下梨花教育等;此外,还有垂直布局银发教育的公司,比如兴趣岛、红松、开开华彩等

如今,新老人时代的来临,让银发经济的消费动机已然从生存型养老向 品质型享老转移 。而学习则已成为他们开启第二人生的核心舞台。

只是,当新老人的学习热潮勾出银发经济的巨大入口时,一个更关键的商业命题也随之浮现:这个看似热闹的流量场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更大的市场想象力?

02 老年教育市场,不止是学习

入口的价值,从来不在入口本身,而在于门后通往的广阔天地。

如今,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正改写所有关于银发的想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这意味着每5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

与此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婴儿潮出生的这代新老人(1962年-1975年出生的人),正以每年超过2000万人的速度进入退休潮。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为银发经济奠定了庞大的基数。

然而,市场的潜力与当下的经营现实之间,还存在一道需要巧妙跨越的鸿沟。热闹的老年教育赛道里,藏着的现实情况是:老人对学习向付费意愿远没想象中高。据NewAgingPro新老年商业研究团队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虽然学习兴趣意愿度高,但消费刚需性不强。艾瑞咨询数据也显示,仅24%中老年人群愿意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支出。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潮汐商业评论」,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的入门级课程,99元的月课最受欢迎,一旦价格超过300元,报名人数就会锐减。这种价格敏感度直接导致了老年教育市场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单纯依靠课程收费,很难支撑机构的规模化发展。

正是这种盈利压力,倒逼从业者探索课程之外的商业路径。于是,低价课程逐渐演变为引流手段,真正的商业价值在后续的衍生服务中开始显现。

老年研学旅游成为首个爆发的增长点。山东一家老年教育机构推出的书法研学之旅,将课堂搬到西安碑林,三天两夜的行程定价2680元,首批50个名额在开放报名后迅速售罄。该机构负责人告诉「潮汐商业评论」,研学产品的毛利率要远高于基础课程。

这种课程搭台,服务唱戏的逻辑,在头部玩家那里被放大成了更系统的生态。比如量子之歌打造的线上+线下银发服务一体化平台,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开展线上书法、八段锦等系列兴趣课程;线下推出游学产品,创新将线上兴趣课程与线下研学服务有机结合。据量子之歌2024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总营收入达38.0亿元,同比增长23.2%,累计注册用户数达1.276亿。

而除了研学,教材器材销售、演出服装定制、健康产品推荐等衍生服务共同构成了老年教育的后端盈利矩阵。比如,济南心智青老年大学,通过捆绑摄影器材销售、组织境外游学等方式,实现衍生变现。中老年教育生活连锁品牌美好盛年,通过提供定制化旅游路线和随行摄影等服务,创造了更高的客单价。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新老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填充闲暇、扩大社交、提升生命质量的解决方案。他们对于能够带来直接美好体验的消费,如结伴旅游、展示自我的演出机会等,支付意愿反而更强。

而新老人群体的消费决策也颇具特色。他们高度依赖团体里的口碑传播和熟人推荐,容易形成抱团购买。一位阿姨对一次优质研学旅行的分享,可能直接为机构带来一个广场舞队的订单。这种基于信任的裂变效应,使得成功的衍生服务能产生远超传统营销的效益,也证明了围绕社群做深做透服务,远比单纯争夺生源更具商业价值。

本质上,老年教育不是卖课生意,而是老年用户运营生意,课程是钩子,真正的利润来自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当新老人通过学习和消费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时,我们社会对老去的认知,是否也需要一场彻底的革新?

03 从教育入口到生活生态,老年教育打开的银发经济新生力

对许多人而言,老去之所以令人焦虑,并非只因容颜逝去或健康衰退,更源于一种深刻的存在危机:当社会角色褪色、生活半径收窄,自我价值感也随之摇摇欲坠。我们恐惧的,不是年龄数字的增长,而是被迫退出生活中心的边缘化。

而老年教育市场的兴起,恰恰为缓解这种焦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口,它本质上贩卖的一种打破年龄桎梏、持续与社会保持连接、并不断挖掘自我潜能的积极生活方式。当67岁的李叔叔在短视频班里成为同学们的技术顾问,当王阿姨的合唱团在社区演出中获得满堂彩,他们所获得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是对抗衰老焦虑最有力的武器。

这种再成长带来的转变,远不止于技能层面。社会心理学曾多次证实,持续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学习状态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比封闭在家的同龄人更低,晚年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尽管老年教育市场仍在发展的最初期,但这也不禁让我们有了新的启示,去探寻老年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安全的身份过渡空间。在这里,老人们不必再扮演那个无所不能的祖辈,而是可以坦然做个初学者,在试错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我们班上有退休局级干部,也有普通工人,但在这里,大家都只是‘同学’,上海退休教师张叔叔说,这种平等的身份认同,是在其他社交场合很难获得的。

而这种主动学习也正在解构传统被动养老的陈旧观念。当社会还在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照顾的群体时,新老人们已经通过自己的选择证明,他们需要的不是过度保护,而是继续参与社会的通道和舞台。

市场的未来想象力正源于此。随着老年教育从兴趣培养向价值实现升级,更多创新模式开始涌现。比如,有的机构开设银发主播训练营,帮助老年人利用自身经验在短视频平台实现再就业;有的则打造跨代共融社区,让老年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科技也在加速这一进程。适老化设计的在线学习平台,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居家参与;VR技术则让八十岁的学生可以亲临卢浮宫欣赏名画,技术不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桥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人口发展研究室主任胡祖铨表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如今,新老人时代的来临,老年教育市场的兴起,正在重塑整个社会对生命周期的理解,老龄化不再是纯粹的衰退,而是可以充满创造力和可能性的新阶段。

我今年六十二岁,学钢琴两年了。张阿姨分享道,到这个年纪才发现,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

当无数个这样的个体故事汇聚在一起,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社会的老人们都在积极地学习、社交、创造,那么变老这个词本身,是否终将摆脱它的沉重,成为一种充满希望的生命新体验?

毕竟,真正的体面老去,从来不是被动地等待照顾,而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

在每一间新老人学习的教室里,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