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两位院士爷爷与青少年面对面:传承科学家精神,科普红外科技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10 12:12:0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近日,两位院士爷爷的身影出现在上海院士风采馆,给杨浦区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讲座。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沈学础院士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让同济中学学生了解到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奋力追赶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历程。褚君浩院士则通过视频演讲为青少年科普了红外科技,带领他们走进了这一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科研领域。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启迪”活动近日在上海院士风采馆拉开帷幕。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北斗精神到探月精神,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用行动诠释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核心内涵。这项活动邀请上海著名科学家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校园,为青少年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


沈学础院士与同济中学学生交流。

参加这项活动的首位科学家是沈学础院士。在红外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研发出高灵敏度探测器件,让工业巡检机器人能在漆黑的厂房里找到发热设备,让农业机器人能识别作物病虫害。从童年时期经历战乱、目睹日军轰炸,到高考前老师要求他填报物理专业,意外开启光谱研究之路;从跟随周同庆、谢希德两位院士深耕红外物理,到改革开放后,放弃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优渥条件回国工作……讲座中,沈学础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同济中学学生传递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力量。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的红外物理,是一门什么学科?在以“探秘红外世界”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中,褚君浩院士和科普志愿者们将红外光电知识传播与科学家精神弘扬相结合,带领青少年探秘“看不见的光”。

褚君浩告诉孩子们,红外光也叫红外辐射,世界上所有物体都会发出红外辐射,发射范围有公式可以计算。人类可以根据探测器件吸收到的红外辐射,识别物体的许多状态和性质。


褚君浩院士通过视频演讲科普红外科技。

“红外热像仪能让我们在夜里看到物体的形象,可用于安保,知道有没有人在夜里越过不可以逾越的地方。”褚君浩说,“把红外探测器放在风云卫星上,它就能昼夜观测云团运动的情况,让气象专家做出精准的气象预报。”

红外物理还催生了光谱技术,我们可用它识别物体的特征。比如,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其光谱是不一样的。科研人员把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光谱都记录到数据库里,就能用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出它处于哪个生长阶段。又如,在探月和深空探测过程中,可以用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月球、火星等星球表面的物质成分,了解它们的地质演化历史。

褚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激起了孩子们对红外物理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撒下一颗颗探索未知科学世界的种子。

在创意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仔细拼装、粘贴并装饰红外小灯,亲手点亮属于自己的“科学作品”。当一盏盏小灯亮起,他们通过“做中学、玩中悟”,感受到科学与创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原标题:《两位院士爷爷与青少年面对面:传承科学家精神,科普红外科技》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