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11月6日至9日在浙江乌镇举行。恰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
11月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这是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这是嘉宾参加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7日,媒体记者在“六小龙乌镇对话”现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本届乌镇峰会活动丰富,除举办开幕式、主论坛外,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经济、数据治理等议题举办24场分论坛,吸引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嘉宾参会。
![]()
11月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六小龙乌镇对话”,前沿科技企业代表围绕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等前沿趋势进行交流,探索通过跨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议题。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颁奖典礼现场。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是面向互联网领域的国际性科技奖项,旨在奖励全球年度最具领先性的互联网科技成果,倡导互联网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配套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以“AI共生、智启未来”为主题,以“人工智能+”为展示重点,设置了两大场馆7个主题展区,汇聚了全球600多家企业带来的1000多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产品。
![]()
这是11月6日拍摄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会场。新华社记者 赵宇思 摄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这里,人们不禁好奇,互联网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
↓ 点击视频,来看看互联网大会中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吧!
走进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互动体验区,通过环绕拍摄、极速建模、打印手办,制作属于自己的3D模型;喝上机器人“特调”的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或者伸出舌头,给“AI中医”瞧一瞧体质健康状态……
![]()
11月6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一款智能机械手展示模仿人类手部精细动作。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参观拍照。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在这里,观众可沉浸解锁数智生活的万千可能——与仿生机器人实时互动,或是围观格斗机器人擂台对打、音乐机器人演奏乐器的灵动场景,甚至近距离观看机械臂精准泡咖啡、轻拿轻放物品的细腻操作。佩戴上一副AI眼镜,即可获取展区导航、亮点讲解,随时随地用语音操控拍摄图片和视频。
![]()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观摩人形机器人跳舞。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体验与宇树科技G1机器人“格斗”。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观摩人形机器人叠衣服。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答案或许就是——“眼前所见,便是未来所得!”
↓ 点击视频,来听听参展商的感受吧!
松延动力市场工作人员张成成告诉记者,大家对他们展示的仿生机器人非常好奇,现场也比较火爆,相信未来仿生机器人、情感机器人会走进千家万户。来自数字华夏的吴伟对于大家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关注越来越高感到开心,他认为跟去年比技术的进步实在太快了!在很多展台能看到基于医疗、智慧城市等各个方面的智能体不断涌现。大家都持续努力,能够让机器人更好的服务人类。
![]()
11月6日,一名工作人员与一款松延动力仿生机器人互动。这款自主研发的仿生机器人采用高精密执行器,结合仿生人本体与控制算法,可实时识别并模仿互动对象的各种面部表情。新华社记者 赵宇思 摄
11月6日,观众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观摩一家企业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1月6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一家企业工作人员展示人形机器人同步模仿精细动作。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这些前沿数智体验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正为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能。
![]()
11月6日,来自津巴布韦的参展商在推介一款自主研发的供应链平台。该平台可用于连接非洲农民与买家和进口商。他希望将非洲的农产品通过平台更多地销往中国。新华社记者 赵宇思 摄
11月6日拍摄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迎宾入口。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乌镇峰会的每一次聚首,都是对“未来”的一次集体书写;每一项成果的落地,都是向“美好未来”迈出的坚实一步。十年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已从中国倡议成长为国际共识,继而发展为遍布全球的生动实践。
记者:赵宇思 刘琼 黄宗治
编辑:吴笛 方欣 胡秋思 林秋锦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