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机器人,到底谁在买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25-11-09 14:08:55

“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挑战是实现‘具身通用人工智能’。”这是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对AI发展方向的预判。

在这一前沿领域,来自麻省理工、斯坦福、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的年轻创业者们正扎堆涌入。姚期智在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小星(星动L7)”,被视为这一愿景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这台机器人来自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

具身智能的发展面临着哪些真实瓶颈,又该如何破局?《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星动纪元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



陈建宇 图/受访者提供

“通用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人形”

《中国新闻周刊》:通用机器人的最终形态必须是人形吗?

陈建宇:具身智能体可呈现多种形态,包括仿生机器狗、机械臂、无人车及四足机器人等。人形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是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类是现实世界中唯一具备通用智能的实体,能够提供大量与环境交互的数据供模型学习,而人形机器人能够更直接地利用这些人类行为数据。

语言模型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借鉴了人类语言的学习过程,从海量人类文本中学习而来。同理,构建通用机器人的最短路径,就是直接向人类行为学习。

此外,开发人形机器人所积累的技术可以向下兼容,辐射到机械臂、灵巧手和夹爪等设备。相较于依赖遥操作采集数据的方式,人形机器人具备更高的数据采集效率。此外,网络上存在大量真人操作视频可作为训练资源,扩展了可用数据的规模与多样性。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一定要研发通用机器人?

陈建宇:通用机器人一定是AI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AI已经逐步渗透到电脑、手机等各类终端,其能力正从认知层面向行动层面延伸,智能汽车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接下来机器人由于有更强大、更通用的移动和操作能力,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服务力的革新。

然而,若继续依赖传统的机器软硬件方案,将难以实现真正的通用性。目前机器人种类已经比较多样,但数量还相对较少,因为每一个场景都要建立一套独立系统,这样的硬件堆砌无法催生最终的智能进化,反而会因系统封闭而形成“商业牢笼”,制约机器人的规模化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何机器人领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仍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巨头。

机器人系统涉及维度更广,必须同时构建具备通用能力的“大脑”,以及与之匹配的“通用本体”。大脑与本体的深度融合,才能建立起可扩展、可演进的技术范式,从而推动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实现。

《中国新闻周刊》:通用机器人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陈建宇:目前最大的瓶颈仍在于具身智能最终模型的范式,需要不断突破迭代,才能打破僵局。我们把具身模型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这也是星动纪元逐步探索的路径。

第一阶段,2023年ChatGPT问世后,我们开始探索如何将具备人类认知能力的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引入具身智能中。第二阶段,受谷歌启发,我们开始了端到端的VLA雏形的研究,将语言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与行为动作的实时执行能力结合。第三阶段,以Sora为代表的视频生成模型出现后,我们尝试将其引入机器人中。第四阶段,在DeepSeek等强化学习范式的推动下,我们采用强化学习方法来训练基于模仿学习的VLA模型,最终提升了模型的成功率和效果。

此外,当下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普遍面临数据难题。问题不仅在于数据量不足,更在于数据多样性、来源丰富度及质量的局限。此外,不同机器人在自由度、输出维度、传感器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使得数据和模型的直接复用面临限制。



在人力成本高企、效率亟待提升的物流分拣领域,人形机器人被视为重要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图/受访者提供

“家用机器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年轻一代硬科技创业者普遍面临哪些核心挑战??

陈建宇:主要挑战在于产业经验较少。多数创业者长期专注于技术研发,在将技术与产业需求结合、推动产品商业化方面需要学习。虽然这一短板会随着时间推进而改善,但需要快速提高,因为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新晋创业者的产业化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中国新闻周刊》:该如何提高商业化能力?

陈建宇:商业化当然重要,但在没有找到PMF(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时,不能为了量产而量产。

硬科技公司应以提升技术上限为基础,在能力边界内寻找与市场需求契合的切入点,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以星动纪元为例,采取“沿途下蛋”的商业策略,在机器人本体研发过程中,优先将已成熟的关键模块推向市场,比如灵巧手。与此同时,随着灵巧手产品逐渐实现较高毛利,人形机器人研发的边际成本也在降低。我们现在陆续对整机进行规模化售卖,也做好了量产准备,后面会将模型和解决方案逐步商业化。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众多国内机器人企业选择出海作为重要发展方式?

陈建宇:出海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实现商业化的重要路径。海外市场在研发成本、技术定价等方面具有较强吸引力,扫地机器人的出海成功已经验证了该路径的可行性。

此外,出海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的过程。通过销往海外顶尖高校及科技企业的研发体系,我们能够与国际前沿团队保持高频技术互动,吸收创新思路,反哺自身技术演进。

《中国新闻周刊》:在具身智能领域,国内外技术差距是否正在缩小?

陈建宇:在AI领域,国内外代差已明显缩短,而具身智能作为新兴方向,国内外几乎同步起步,使国内团队具备快速追赶甚至并跑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出国留学的优秀研究者很多留任海外高校,活跃于前沿领域,在国际学术圈与产业界都拥有一定影响力。

《中国新闻周刊》:人形机器人还有多久能进入家庭?

陈建宇:在一些真实的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作业效率已提升至人类的70%以上,明年有望提升到90%。从长期来看,最终的杀手级应用仍将在家庭场景中诞生。以未来五年为时间节点,家用机器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发于2025.11.3总第121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人形吗?

记者:李明子(limingzi@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