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采用AI,而在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其向善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08 08:09:53



11月5日,“人工智能与城市未来”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多功能厅举办。会议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文科建设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表示,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界应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层挑战,思考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让技术变革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思考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使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社会结构,而城市作为全球人口主要家园、GDP的主要创造者,也面临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严峻挑战。他期盼青年新锐学者关注AI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实践需求,产出具有时代价值与国家需求的高品质成果。

在主旨报告环节,五位中外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发展等方面的见解。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学院院长迈克·拉科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正从战略层面深刻重塑城市规划体系与专业实践。中英两国均将AI视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加快住房建设和优化公共服务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本身,更取决于制度变革、流程重构与人才能力的升级。他强调,城市治理者与行业人员必须关注“如何利用AI实现更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学院副院长劳伦·安德烈斯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被采纳的条件及其治理机制。她认为,要实现“公正的城市未来”,必须建立透明、可问责的AI治理框架,确保技术服务于包容性发展,而非加剧社会分化。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采用AI,而在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其向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志明聚焦城市治理中“大循环”与“小循环”两种运行逻辑的协同机制,探讨如何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基层治理。他指出,未来城市治理应推动大循环的战略统筹能力与小循环的敏捷执行能力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资源有限条件下的治理效能最大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教授指出,人类城市文明正处在智能社会下的“未来城市”阶段,传统城市规划与治理体系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亟需以AI为核心驱动力重构城市发展模式。他还分析了上海关于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的思路。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从“空间”“智媒”“传播”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当代城市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一个集信息生产、传播与交互于一体的动态媒介系统。城市系统与智能媒体的结合带来了新的传播场景和城市智媒空间,如同济艺术中心、复兴岛数字项目等实践案例。他强调同济大学在艺术、设计、建筑与技术领域的多学科协同优势,正积极推动从实验室到城市的智媒空间建设。

开幕式致辞、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同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刘淑妍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党总支书记徐婷婷主持。

在新锐青年论坛环节,《学术月刊》总编辑钱运春与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同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徐钢围绕“人工智能与城市未来”这一主题,从学术研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青年学者发展等角度展开深入交流。



钱运春指出,AI已深刻影响学术出版与社会科学研究,当前相关论文呈现积极赋能、方法探索与伦理反思三大主题。他强调,AI作为通用技术正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不仅重塑实体城市功能,更催生虚拟城市新形态,城市竞争力将日益依赖其虚拟空间的能级。对于青年学者的研究,他建议夯实基础训练、强化原创思想,并积极融入AI与现实交融的新研究范式。

徐钢全面介绍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定位、目标、研究框架及主要成果。中心依托同济大学多学科优势,聚焦人工智能风险评估与预测、社会认知与伦理规范、安全监管与法律治理、治理实践场景与制度规范这四大关键问题,强调通过实践探索实现治理创新。

同济大学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常旭华、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孟筱筱、外国语学院预聘副教授高卫泉等青年学者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

在政策圆桌交流环节,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聚焦公共政策研究与建议展开深入交流。

同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挂职)刘虎沉教授立足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治理提出几点建议,如推进城市人工智能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城市AI治理指数或评估体系;将算法透明度、数据安全、公众参与等纳入治理考核指标;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基础设施,强化政府数据开放和部门数据协同;完善人工智能治理的伦理与责任体系,通过立法和政策明确算法的责任边界,强化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审查和社会监督。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教授立足“十五五”规划,就技术变革和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与治理,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议:数据治理要“拆壁垒、筑防线”,在促进开放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建立多方参与的算法监管机制;夯实基层支撑体系,推动技术真正“能用、会用、敢用”,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注入人文关怀,构建兼具智慧与包容性的城市生态。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发展应超越“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对立,走一条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紧密结合,构建包容、公平、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丁迪副教授结合上海智慧城市的实践,强调应该把AI从“工具”升华到“文明催化剂”的地位,通过文化生态迭代、跃迁,构建新型空间和普惠的公共体系,筑就数字时代人文精神的数字高地。

原标题:《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采用AI,而在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其向善》

主办方提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