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鹏的科技日,把科幻片拍成了纪录片。
作者|周永亮
编辑|靖宇
11 月 5 日,小鹏举办了它的第七个小鹏科技日,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总结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新」。
熟悉小鹏的朋友都知道,他们是汽车圈里最早举办「科技日」的。过去六年,我们听何小鹏聊过自动驾驶,也见识过飞行汽车、智能机器人,还有解决里程焦虑的超级增程。
而今年的「新」,来得更有仪式感。
这种感觉,从踏入小鹏新总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就在上个月(10 月 21 日),小鹏刚刚搬进了位于广州天河区的新家。这次,小鹏更是贴心地为每个参会者都制作了专属工牌,可以在新总部里体验、打卡。这也让这场科技日更像是一场邀请新老朋友参加的「乔迁派对」。
作为科技日,当然得讲些硬核内容。发布会上,何小鹏宣告小鹏汽车进化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并一口气亮出了四大成果:小鹏第二代 VLA、小鹏 Robotaxi、全新一代 IRON,以及汇天两套飞行体系。从地面到天空,从个人出行到公共服务,小鹏用这四张牌,诠释了它理解的「物理 AI」。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以往的群访环节,基本都是中文媒体的「主场」。但这次走进采访间,我惊讶地发现,现场几乎一半都是外媒记者。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小鹏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01
一场偶然的技术跃迁
从 2024 年开始,VLA 就成为了辅助驾驶行业的热词。甚至有人认为,它是通向自动驾驶的最终路线。
不过,VLA 的一些不足也暴露出来,比如标准 VLA 普遍需要 Vision-Language-Action 两次转换语言作为中间转译环节,会导致丢失大量视觉细节,决策依据不充分。比如丢失车辆微妙动态(车轮微微左打),路面材质细微变化等;同时,这也会增加额外的转译时间,导致推理延迟,智能驾驶的反应速度降低。
小鹏汽车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他们内部也在思考:「我们能不能拆掉『Language』这个中间环节?」这是一个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
最终,小鹏做出了一个决定,并行研发两套方案。一套沿用主流路线,保障现有功能的迭代和用户体验的底线;另一套则作为「秘密武器」,去探索那个去掉语言转译,实现「视觉→行为」直接感知的技术上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秘密项目」几乎没有任何看得见的成果。时间来到 2025 年第二季度,小鹏内部一场重要的高管会即将召开。据何小鹏说,当时秘密项目的负责人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参加,因为他手里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进展。
![]()
小鹏的第二代 VLA,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 | 小鹏汽车
就在会议的前一天,测试场上传来消息——一个巨大的技术跃迁有些偶然地出现了。它不是某个单一场景的优化,而是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整片之前无法攻克的复杂场景,突然间全部「解锁」了。同时,这套新方案下的驾驶体验,非常地「丝滑」。
据了解,小鹏汽车即将发布的「小路 NGP」功能,会显著提升复杂小路与混行环境下的智驾表现。
同时,小鹏第二代 VLA 还涌现出全新能力。何小鹏分享了几个细节:在红绿灯路口,当红灯还剩最后三四秒时,测试车辆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开始非常轻微地向前「蠕动」,为绿灯亮起后的第一时间起步做好准备;此外,系统还似乎学会了「读懂」人类的身体语言,能够识别招手即停的手势。
那么,小鹏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何小鹏表示,他们并没有粗暴地「去掉 L(语言)」,而是进行了一次巧妙的「升维」。团队没有将复杂的视觉信息强行「降维」翻译成人类的语言,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为机器创造了一种描述物理世界的「新语言」。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物理世界的「机器母语」。它并非人类可见、可直接认知的文字,但它的信息密度和传输效率远超人类语言。
更关键的是,这个过程并非一个无法解释的「黑盒」。何小鹏强调,这种新语言的中间过程是可以被解码(decoding)的。工程师可以回溯和推导出模型每一步的决策逻辑,比如「系统为什么判断应该向左,但最终没有执行」,从而优化和迭代。
「涌现」的背后,当然离不开海量数据的喂养。何小鹏透露,目前使用的训练数据规模已接近 1 亿 clips。这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 65,000 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总和。这个数据的价值是长尾场景/极限场景的数据,而不是普通的驾驶场景数据。
据了解,2025 年 12 月底,小鹏汽车将邀请先锋用户共创体验第二代 VLA,2026 年第一季度将面向小鹏 Ultra 车型全量推送第二代 VLA。
02
机器人不进厂,走起了「猫步」
除了技术硬核突破,小鹏的发布会,总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一位身形优雅的「女士」走上舞台,迈着堪比超模的猫步,脚步也非常轻盈,全场都惊呆了。很多人都在猜,这到底是哪位演员,道具服做得也太逼真了吧?
![]()
发布会后,小鹏机器人拟人化的表现引发了是否是真人的讨论 | 小鹏汽车
这其实并不是人,而是小鹏新一代的人形机器人——IRON。它的目标,就是要做「最像人」的机器人。
为了实现这种极致的「拟人感」,小鹏在 IRON 身上下了血本:全身拥有 82 个自由度,其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的设计,让它的身段和动作无比灵活、自然。甚至连它的头部,都采用了 3D 曲面屏来模拟更丰富的表情和信息交互。
最受关注的,还是那双灵巧手上。IRON 的手拥有 22 个自由度,通过采用行业最小的「谐波关节」,这让它拥有了与人类近似的抓握和能力。
![]()
你可能会想,这么厉害的机器人,是不是要去工厂「打螺丝」或者包揽家务?
小鹏的答案是:不。IRON 的目标,是成为我们身边最拟人的伙伴。未来,它会率先出现在展厅、门店等场景,担任导览、导购或者前台接待,用最接近真人的方式与你互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这位「新员工」更轻盈、更全,小鹏还为它配备了全新的全固态电池。
除了机器人 IRON,小鹏还扔出了一个重磅消息:2026 年,他们要推出三款 Robotaxi 车型,并正式启动试运营。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Robotaxi 这条赛道早已挤满了先行者——萝卜快跑的车队都上千辆了,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也在后面猛追。小鹏现在才入局,是不是有点晚了?
但何小鹏给出的答案是:他们不仅要来,还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来。
除了前装、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可不限城市、区域等特点外,小鹏的工程师们脑洞大开,把前排的遮阳板变成了「沟通窗口」。当 Robotaxi 低速行驶时,前排的两块遮阳板会翻下来,变成两块显示屏,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周围的行人:「我现在时速 5 公里」,或者「您先请」。
这个小设计,拉近了车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周围的人不再对这个「黑科技铁盒」感到陌生和恐惧。未来,它还会加上语音,真正实现与外界的无障碍沟通。
在何小鹏的蓝图里,未来的无人驾驶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是全共享模式:就是我们说的 Robotaxi,招手即停,随叫随到;另一种是全私享模式:你自己的车,但拥有和 Robotaxi 同等级别的 L4 级智驾体验。
![]()
在小鹏的设想里,未来你的私家车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 小鹏汽车
所以,小鹏在推出 Robotaxi 的同时,还会给个人用户带来一个全新的智驾版本——「Robo」。它和 Robotaxi 拥有完全相同的硬件、安全冗余和智驾能力。简单说,小鹏把最顶尖的技术,同时赋能给了共享出行和私人车主。
「我们的逻辑不只是技术先行。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商业价值、用户价值和技术拐点,最终要让政府和社会都能接受。」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说得很实在。外界看来,小鹏又是造车,又是搞机器人,现在又大举进军 Robotaxi,战线拉得太长。但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盘精打细算的棋。
人形机器人、汽车、Robotaxi……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品,技术底层是相通的,可以平摊巨大的研发和硬件(BOM)成本。何小鹏自信地表示,「我们在这方面比其他公司天然拥有百分之几十的优势。」
更聪明的,是他们的运营模式。小鹏不想在每个城市都自建团队,当一个「重资产」的运营商。他们选择做「工具箱」——把具备全球通行能力的 Robotaxi 车辆和技术开放出来,交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去运营。
这是一种轻资产、高效率的打法。它让小鹏能避开繁重的本地化运营,把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事上——智能制造和 AI,并把它们发挥到极致。
03
别再叫它车企,
小鹏的终局是「物理 AI」
如果你以为小鹏的机器人和 Robotaxi 就已经是全部王牌,那可就太小看他们了。
发布会的压轴大戏,永远留给那个最能点燃全场想象力的部分——飞行汽车。这一次,小鹏汇天直接甩出了两张截然不同的牌。
首先登场的,是代号「A868」的大家伙。当它的图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都安静了。它不是简单的「无人机放大版」,而是一款采用高效「全倾转」构型的飞行器。简单来说,它既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又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巡航。
更猛的是它的「心脏」。小鹏把自家成熟的「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塞进了一颗航空级混电内核里。这让「A868」拥有了足以叫板地面交通的续航——航程长达 500 公里,最高时速更是飙到 360 公里/小时!未来从深圳飞到广州,可能连半小时都用不了。
目前,这个「未来猛兽」已经正式进入了飞行验证阶段,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除了 A868,发布会上的另一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站在了量产的大门前。这款产品全球累计订单已经突破 7000 台。
为了让更多人都能实现飞行梦,小鹏汇天几乎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他们把复杂的飞机驾驶杆,简化成了类似游戏手柄的「单杆」操作。一块屏幕加上一个操作杆,就能实现单手飞行自由。这意味着,你不需要成为专业的飞行员,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轻松驾驭它。
![]()
小鹏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物理 AI | 小鹏汽车
说实话,刚看完第七届小鹏科技日,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
从智能汽车到飞行汽车,从公共出行的 Robotaxi 到走进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当这些产品一股脑儿地出现在发布会上时,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会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小鹏的边界到底在哪?这会分散小鹏的精力吗?
但冷静下来,把小鹏这几年干的事儿串起来一琢磨,我突然有点想明白了。第二代 VLA、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小鹏其实只为一件事:物理 AI。
这么一看,小鹏未来十年的蓝图就清晰多了。小鹏想做的,根本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产品,而是一个宏大的「物理世界的 AI 操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我们现在开的智能汽车,就是第一个,也是最成熟的 App。而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呢?就是即将在这个「应用商店」里上架的新应用。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让 AI 驱动的这些「智能体」,能在地上跑,也能在天上飞,无缝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所以,这场在小鹏新总部的「乔迁派对」,它庆祝的不仅是搬了新家,更是小鹏在成立十年这个节点上,一次深刻的自我进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智能汽车公司」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具身智能公司」。
这不只是何小鹏给小鹏画的下一个十年大饼,它可能预示着一个更大的趋势——人工智能的下一个主战场来了。
数字世界里的 AI,正在加速「长出身体」,走进我们真实的生活,去开车、去飞行、去做家务……一个由 AI 定义的物理新世界,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头图小鹏汽车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今年,我们看到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业务 VP 等纷纷带着对 AGI 的期待,投身大模型创业浪潮。随着赛道玩家增多,AI 创业的 「游戏规则」已和两年前 ChatGPT 爆发时截然不同。
当下 AI 创业,选择 To B 还是 To C 更有机会?创业如何选对赛道、避开认知误区?传统企业又该如何借助 AI 转化自身优势?
本周四晚 20:00,极客公园视频号直播间,极客公园创始人 & 总裁张鹏对话元理智能创始人 & CEO 张帆,聊聊当下 AI 创业的底层逻辑迭代、场景落地关键,以及普通人能抓住的新机会。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