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课干货满满,付费课疯狂“注水”;卖课时天花乱坠,退费时困难重重。用来“充电”的知识付费何时成了“负费”?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6.4%的受访者曾为知识付过费。69.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知识付费行业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后续服务和支持(54.3%),宣传与实际不符、水分大(52.4%),定价过高(49.0%)等问题。
有的将公开信息东拼西凑,有的号称“高阶”却用基础知识充时长,有的竟是AI念PPT……“精装”的免费课,“毛坯”的付费课,让不少知识付费用户“吃灰”。
调查还显示:68.4%的受访者建议,建立透明、真实的评价反馈系统,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与创作者认证机制(62.0%),期待提供更长时间或更全面的免费试听或试读(60.3%)。
信息爆炸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自我提升的需求、供给侧内容多元、各种平台算法推送,共同驱动着知识付费市场的快速成长。泥沙俱下,专业领域主播没有资质认证,也敢滥竽充数;线上课程跨地域性强,加剧监管执法难度;平台重流量轻质量,纵容“低价诱饵+高价推销”的营销套路……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件数超过7万件。
中国知识数智化智能服务平台海豚知道发布,2025年,知识付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808.8亿元,用户规模将突破6.4亿人。如此庞大的知识付费产业如何健康发展?
从顶层设计看,监管部门应细化资质核验、收费公示等细则,通过严厉打击虚假营销、清退违规课程等措施,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从供给侧看,平台须把好审核关,采取“课程绑定出版物”等举措,强化专业背书,打造“可落地、可验证”的价值内容。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或可利用现有资源,主动提供优质公开课程,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
知识付费,唯有回归教育本质,通过透明化收费、专业化评估和常态化监管,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公平的双重目标。消费者花钱买知识,希望“获得情绪价值,而非情绪负值”。坚持“内容为王”方能让知识付费成为“认知晋级的阶梯”,不是“收割智商的陷阱”。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