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机器人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从四足机器狗到人形机器人,全球技术迅猛迭代,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快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
智能产业爆发仿佛近在眼前。然而,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看来,人工智能在实际“干活”这件事上,仍处于初期阶段,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增长尚有距离。
越来越多的“90后”正成为机器人乃至硬科技领域创业的主力军。他们如何看待技术、组织与未来?与上一代企业家相比,他们的创业逻辑与挑战有何不同?《中国新闻周刊》对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进行了专访。
![]()
王兴兴 图/中新
“兴趣导向不等于纯粹理想主义”
《中国新闻周刊》:成长阶段对手工制作和机械的痴迷,是如何影响你后来创业选择的?兴趣导向是“90后”创业者与上一代企业家最明显的区别吗?
王兴兴:我从小就对科技和动手制造兴趣浓厚。大概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同学之间聊理想,我当时想当科学家,但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同学说他想成为企业家,原因是那样可以雇用很多科学家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让我很受启发。
在进入大学后,我尝试做过不少方向的研发,但大多难以实现商业化,也更谈不上创业。直到研究生时期,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设计四足机器人XDog,没选择当时国际主流的液压方案,尝试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后者工程量更小、成本更低,更加具备商业化潜力。那时我还认真思考过要不要辍学创业,最终因产品实物还没做出来和市场前景不明朗而打消。
2015年,我带着这款机器人参加上海的一项比赛,获得总分二等奖和8万元奖金。去掉研发投入的约2万元,还赚了一些,算是攒下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通过比赛也结识到一些投资人,但当时尝试融资并未成功。现在看来,那时的社会认知和市场环境都还没有准备好。
转机出现在2016年6月中旬,XDog测试视频被海外媒体转载,意外火出圈,当时有人联系我买机器人,也有人表示愿意投资。我感觉时机到了,于是辞职创业。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兴趣牵引,但能否商业化始终是创业必须想清楚的现实问题。
据我观察,优秀的企业本质上是趋同的。真正的差异反而存在于创业者个体之间——比如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技术背景还是非技术背景等等。卓越的企业家或科学家往往都具有高度执行力、敏锐洞察力,甚至个人的勤奋程度、学习能力和谦逊态度,这些特质在不同时代的优秀企业家身上都是共通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理解“‘90后’企业家”这一群体?
王兴兴:兴趣导向不意味着“纯粹理想主义”,不具备现实意识的创业可能连一年都坚持不下去。对任何创业者而言,商业化都是现实且关键的。产品最终要面向市场。很多公司会选择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而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大多更倾向于凭借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去探索一些新的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在现有产品中“内卷”竞争,带来的社会价值有限,而通过创造新需求、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就我个人而言,更希望做一些有探索性、原创性的产品。
与老一辈企业家的交流不算多,但我认为做企业、做产品的总体目标是相似的,大家都希望做出优秀的产品。不过在实现路径和方法上可能存在差异。年轻一代创业者更倾向于以技术为立足点,而老一辈可能更依赖市场规模驱动。这一差异也与时代背景有关:几十年前市场空白多、机会丰富,而当前竞争更激烈、挑战更大。
《中国新闻周刊》:在资金、人才、供应链等方面,你觉得科创企业最难跨越的坎儿是什么?
王兴兴:很多创业公司的最大问题是,创始人有时倾向于“偷懒”,只负责某一部分工作,希望通过招聘高水平人才来管理其他环节。但说实话,这样成功概率非常低——可能十家公司里只有一家能真正找到合适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创始人完全放手,很容易出现问题。
创业阶段面临的往往是“系统性”挑战,很难简单地说哪一环节更重要。就算技术实力再强,商业化能力不足,也会面临各种生存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机器狗“牛犇犇”登上央视春晚,完成了全球首次四足机器人集群舞蹈表演,宇树科技从科技圈进入大众视野,是商业化的关键一步吗?
王兴兴:很多人觉得我们运气好,抓住了很多机会,但实际离不开提前准备和布局。早在2017、2018年,我就和同事说过,只要产品做得足够好,未来就有可能登上央视春晚。很多时候,运气来了,如果没有提前积累,根本来不及响应。
2020年下半年,春晚导演联系我们时,提出要用几十台机器狗跳舞并自动变换队形,技术难度非常大。临近年底,团队集中攻关了两个月,才最终将其实现。
上台表演并不一定代表行业或公司的最高技术水平,但要求极高的稳定性。整个编队动作和定位系统都是全新开发的,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处理过如此大规模的集群表演,通信干扰、定位精度等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不断更换技术路线来调整。
从商业化角度看,这次曝光并未直接带来消费端市场的增长,因为那款产品主要面向企业端,更多的影响体现在品牌认知度的提升上。最核心的一点,还是要把产品本身做好。
“科技创新需要长期、
稳定的系统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相比于传统产业,科创企业面临着更为快速的技术迭代。你如何应对技术加速迭代的挑战?
王兴兴:科创企业对新技术肯定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但不能盲目学习。面对每天涌现的大量新技术、新论文,要对有价值的方向保持敏锐度,这点很关键,也是我现在招人最看重的品质之一。
因此,首先创始人自身不能松懈,能学则学,掌握技术动向,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并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公司内部也非常鼓励学习,我们开例会时会互相交流分享新发现,团队有创新想法,我都支持他们去尝试。
《中国新闻周刊》:面对当前宏观环境,你认为新一代科创企业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是什么?
王兴兴:我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对年轻人其实更加友好。虽然竞争更激烈,但与五或十年前相比,如今融资渠道、社会关注度和产业链成熟度都显著提升。只要做出创新产品,被市场和资本看到的速度和机会比以往更快、更多。
近年来,投资机构更鼓励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创业,社会对原创技术和早期科技的耐心也明显增加。现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只要掌握真正稀缺、具备商业化价值的技术,基本不愁融资。
真正的挑战在于,创业者需要具备独特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发现并实现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与需求。举例来说,不少原本不被看好的行业被重新挖掘后,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样的机会依然很多。
现在明显能感受到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行业热度高,涌入的创业者和资金都比以往更多,客观降低了准入门槛。因此,初创企业想要在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面临的挑战和难度也更大了。
《中国新闻周刊》:新一代科创企业更需要什么样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支持?
王兴兴:相比于阶段性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更需要的是长期、稳定且循序渐进的系统支持,尤其需要来自需求端的持续拉动。当前时代对部分年轻人更友好,尤其是在AI等前沿技术领域。年轻创业者在校所学的往往是最新技术,他们站在技术最前沿,更具优势。
年轻人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顶尖的那批年轻人不仅学习能力强,也更加勤奋,因此成长速度非常快。除了技术,企业管理还涉及众多现实问题,如销售渠道、供应链、团队管理等,这些方面仍需向老一辈企业家虚心学习。
发于2025.11.3总第121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王兴兴:社会对原创技术的耐心在增加
记者:李明子(limingzi@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