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Manus裁员、撤离,朱啸虎的预言成真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无冕财经 时间:2025-07-18 00:58:06
一度与DeepSeek齐名的Manus,四个月内月活用户数腰斩,团队解散撤离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冕财经

大模型会吃掉90%的Agent。

7月15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预言,给火热的AI智能体赛道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这也令Manus撤出中国的消息更显意味深长。

7月11日,Manus官网已显示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Manus的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均清空。

据钛媒体消息,Manus近期在国内大裁员,120名员工中,只留4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

不过四个月前,Manus才以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产品名号,在国内横空出世,内测邀请码曾被哄抬至一个10万元。

为什么短短数月,这家AI新秀就以这样决绝的方式撤离中国市场?难道朱啸虎所说的大模型吞噬AI智能体的论断,已经在慢慢应验了吗?

四个月就熄火

今年初,DeepSeek爆火出圈,打破了推理模型赛道OpenAI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国产AI发展带来希望。

一个多月后,由中国团队推出的AI智能体Manus惊艳亮相,再次激荡人心。

在全网疯传的官方演示中,Manus演示了处理简历筛选、行程规划和股票分析的任务,其特别之处在于,以前的AI只能给用户提供想法,而Manus不仅可以提供想法,还可以将想法付诸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Manus介绍视频全程用英文讲述,此前有用户打开Manus的官网,还发现IP设在美国。

这也一度引发网友兴趣,是不是海外产品蹭Deepseek的热度打入中国。

不论如何,这波热度,Manus确实蹭到了。

在舆论的造势下,Manus与下一个DeepSeek时刻Agent元年扯上关系,迅速被捧上神坛。

刚开始,Manus可不是想用就能用上的,只有获得邀请码的用户才能一睹芳容。

据广州日报报道,二手交易平台上,Manus邀请码标价999元至5万元不等,有开价5万元的卖家表示不接受砍价,现在就是这个行情价,数量太少了,非常难得。 在一码难求的局面下,Manus的邀请码甚至被抬上十万元。

Manus刚发布3日内,用户等待名单突破200万,网页一度瘫痪,发布当周就超越了OpenAI的DeepResearch,登上GAIA基准测试榜首。

到了4月份,Manus背后的蝴蝶效应公司,就获得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融资达7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5亿)。

然而好景不长。根据aicpb的统计,Manus的月活用户从3月份的约2000万,降到了5月份的约1000万,web访问量也从2376万降至1781万。

到了7月份,Manus更是传出撤离中国市场、迁往新加坡的消息。

7月11日,Manus官网已显示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此前为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此外,Manus的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均清空。

Manus还解散了中国团队,在中国团队的120名工程师中,只留下约40人一同前往新加坡。

一次失败的套壳

Manus败走中国,创始人肖弘也被打脸。

他曾是前员工眼里没有人会比他更舍不得离开武汉的人,如今只能在社交媒体写道: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壳有壳的用处!这是肖弘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过的一句话,而这些年他的创业逻辑似乎也与此有关。

肖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早年就是一个套壳专家。

肖弘在大学时加入了新媒体中心。一个理工男进新媒体中心能干嘛?当然是搞技术创新了。

肖弘在大二时与社团成员们做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他还为公众号设计了查电费、查自习室、校内漂流瓶等功能。

肖弘自喻不是团队里最会写代码的人,但他可以将代码与公众号运营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肖弘后来的创业历程也是: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场景和应用上,通俗点说,就是在某个超级平台上做产品。

2015年,肖弘创立夜莺科技,陆续开发出基于微信生态的产品,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两个,也就是微信公众号编辑器插件壹伴助手和to B企业微信微伴助手,还获得过腾讯、真格基金等机构数亿元的投资。

2022年AI产业兴起,肖弘创立蝴蝶效应,收购了已有用户基础的AI插件ChatGPT for Google,整合众多顶尖AI大模型的功能,推出浏览器插件Monica,作为聊天与辅助办公的快捷工具。

Manus同样也是一个壳,借用大模型的底层力量,使之应用于各类垂直场景。

不少用户会追问:Manus的技术护城河在哪里?有国内团队还声称,他们不到一天时间就复刻了Manus。

在营销视频里,团队声称Manus的多项指标优于Open AI,但不少网友表示,它的表现也没比OpenAI的产品好多少。

据澎湃新闻报道,作为Manus的早期付费用户,PINE AI首席科学家李博杰表示,Manus处理任务时所需的等待时间较长,很多细节还需要手动确认,在实用性上要逊于MainFunc旗下Genspark、OpenAI旗下Deep Research等竞争对手。

有Manus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他经常让Manus做一些简单的总结工作,任务不难,但Manus对指令的理解效果很差,叠在一起就变成彻底垃圾。

尽管如此,Manus的收费却不低。

Manus用户每天可以获得300免费每日积分,但有用户反映积分消耗速度很快。同时Manus还有19美元、39美元、199美元的三档月付费订阅,价格与OpenAI的ChatGPT Pro相当。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据投中网报道,朱啸虎表示:Manus的服务成本很贵,做一个任务可能要至少几美金,要收个10美金,可能才能回本。

据The Information,Manus使用ClaudeAI模型及其他工具,平均每个任务需向Anthropic支付2美元。蝴蝶效应高管曾表示,发布后的两周内,团队花在Claude模型上的钱就已超过100万美元。

技术问题没解决,价格倒是定得高,Manus如何留得住用户?

Manus将被吃掉?

Manus撤出中国市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据定焦One报道,有位接近Manus的人士称,Manus目前很难同时兼顾中美两个市场,全力押注海外是目前的战略决策。其从一开始就主要调用海外大模型的技术路线,而对国产大模型的依赖度相对较低。

但Manus迁至海外,就一定能活得好吗?挑战依然很大。

首先是定位不明晰,面临通用类与垂直类Agent的双向封锁。

通用类一侧,Manus在资源调度上无法匹敌大厂产品。比如字节旗下的Agent产品扣子空间,提供通用Agent入口,同时引入飞书、高德地图多款可以调用的工具。随着大厂们不断加入Agent赛道,Manus的生存环境更加艰巨。

垂直类一侧,许多AI可以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比如法律领域的Harvey AI和金融领域的BloombergGPT等模型。Manus相比起来,又不够深入。

最为关键的是其无法摆脱的插件属性,会遭遇大模型的绝对性碾压。

Manus本质上就是建立在模型之上的一个插件,大模型厂商仍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可以将AI Agent能力集成到自己的基础模型中,以致Manus无法经受这种降维打击。

然而,市场上主流的AI Agent产品(如Adept、Lindsey等)大多都处于这样的位置,它们需要依附在大模型上,做开发调度、规划、工具调用等中间层的技术工作。

据澎湃新闻报道,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谭剑指出,随着任务规模扩大或复杂性增加,跨专业AI Agent的协调变得愈发困难,同时也极可能随着模型能力的增长,其某些产品和功能就被大模型吞噬了。

7月15日,朱啸虎在社交平台发文谈论AI智能体,有网友留言称,终局里,大模型最后一定会吃掉所有的Agents,对此,朱啸虎回复吃掉90%。

也就是说,这些中间层的AI Agent可能就是首要被淘汰的对象,就算想要突围,也是困难重重。特别对一些创业公司来说,资金就是最大的障碍。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OpenAI的GPT-4等前沿模型系统的训练成本预估在7800万美元,而谷歌的Gemini Ultra的计算成本花费预估为1.91亿美元。

时代商学院整理数据得出,2023年开发AI大模型的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达59.56亿元,其中13家研发投入超百亿,最高达640.78亿。

AI大模型的入门门槛已升至数十亿元级别,要做好通用大模型,年投入100 亿只是起步价。

相比之下,Manus的估值才近5亿美元(约合36.44亿人民币)。虽然Manus不做大模型,但想要提升AI Agent技术水平,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商业化,也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Manus的命运又会如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