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被首次并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前沿科技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在《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相关部署下,佛山出台系列新政,明确提出将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产业新支柱。
产业蓝图的背后,是核心部件自主可控的攻坚战。10月31日,美的集团第30届科技月大会暨颁奖仪式在佛山顺德美的全球创新中心举行。在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会上,一场推动机器人核心技术本土化替代的突破,从实验室走向聚光灯下。
![]()
从“无路可循”到“自主定义”
“刚开始起步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美的中央研究院的电机专家杨雷道出从零搭建机器人伺服电机正向设计平台最初的艰难。
在本届科技月上,美的中央研究院杨雷荣获“科技明星”,其从“0”到“1”开创机器人伺服电机与驱动正向设计平台,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支撑高端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美的蓝橙实验室)的建设。
![]()
美的中央研究院机器人研究所电机专家杨雷。
国际领先企业在此领域已布局数十年,拥有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海量实验数据。杨雷及其团队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参考,他们另辟蹊径,从大量使用经验中寻找参考数据,加速迭代。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几款不同的伺服电机,接下来的迭代会相对顺利很多。”杨雷告诉记者,这个过程最终目标是:“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一目标在库卡中国的“太极重载机器人伺服电机垂直整合项目”中成为现实。在库卡中国研发专家李建韬看来,让重载机器人用上本土核心部件,首先要跨越的是一道“心理坎”。
“很多人的心理坎,是认为国产比进口要差。”李建韬直言,“我们就是要把它逆转过来。”
逆转的关键,在于用实力赢得肯定。团队在开发和测试验证中,都对标全球顶尖标准。这一项目的成功,对美的而言,是其垂直整合战略从家电成功延伸到机器人的关键里程碑。
这一成功也是美的ToB业务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美的集团2025年三季报,其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在机器人领域,美的依循“以应用出发为主”的发展思路,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家电机器人化、人形机器人价值化三大重点,有序推动产品落地。
“五次迭代”与一次关键转向
任何核心技术的突破,都非一蹴而就。在伺服电机的研发长征中,充满了试错、决断与协作。
杨雷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台电机在单独测试时一切顺利,但装到机器人上运行一两百小时后便突然失效。研究发现,问题根源并非电机本身,而是来自机器人其他部分的热源传导所致。
“我们做电机如果只关注自己这一块可能无法解决问题,”杨雷总结,“必须从系统的层面去解决。”
更重大的考验出现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美的极亚精机电机开发专家王真和的团队,为重载机型进行了五轮迭代。在最关键的一轮,团队站在了十字路口。
当时,团队为5500瓦电机选用的是行业内成熟且普遍的180框号日系伺服方案。但在重载机器人的严苛应用中,该方案暴露出温升高、磁路饱和度不够等致命缺陷。
“当时在技术方向上,团队内也出现过分歧。”王真回忆。
最终,团队做出了一个需要巨大决心的决定:果断抛弃成熟的180框号结构,转向开发全新的190框号方案。团队联合美的中央研究院进行深入的电磁仿真,对磁场饱和度和转矩线性度进行细致分析,完成了从仿真、设计到制样的全流程正向开发。
“最终生产出的样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王真感言,“果断抛弃现有成熟结构采用创新电磁结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这体现了团队创新开发能力。”
这种目标一致、高效协作的精神,也体现在库卡的研发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建韬分享了一个难忘的细节,当项目团队对是否沿用成熟产品或坚持创新产生分歧时,“当目标统一了以后,大家就一条心的往下做。”
“大脑与身躯”的深度协同
核心技术的突破,其价值不仅在于单一项目,更在于它所能构建的共性技术底座与开启的未来想象。
杨雷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共性技术底座”:“不同的电机像积木一样,我们一块一块的把它拼出来,并将快速应用到不同电机领域。”他举了个例子,像“铝代铜”这样的技术,最先在伺服电机团队得到验证,成熟后便迅速迁移到美的其他产业板块,加速了各类电机的迭代。
这一底座正通过支撑“蓝橙实验室”的建设向外辐射。
近年来,顺德区致力于构建多层级研发体系,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其中,美的蓝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第一家依托民营企业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在重载RV减速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9项关键技术成果被认定为“国际领先”。
杨雷介绍,作为蓝橙实验室的一部分,团队致力于伺服电机的研发,“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希望把更多国内机器人企业凝聚在一起。我们的电机技术可以输出。因为国内机器人企业,就是一个整体。”杨雷告诉记者,“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而当这股强劲的本土力量与飞速进化的人工智能相结合,“大脑与身躯”的深度协同正成为现实。
“在我们的机器人控制器上已经有一些应用了,”杨雷透露,“这些应用已经快速迁移到人形机器人行业。”在美的已推出的智能制造工厂实际案例中,从人形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再到上层集中调度系统,都已用到了AI技术。
值得期待的是,这场关于机器人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其价值超越单一技术突破。其不仅是一家企业垂直整合战略的深化,更是一个产业迈向高端的坚实一步,为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奠定基石。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路漫漫
受访者供图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