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浙电e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中国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能源格局,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由“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浙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海陆并举”的鲜明特色成为“排头兵”。从杭州的分布式光伏屋顶到舟山的海上风电场,清洁能源已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年发电量可满足全省1/3的居民用电需求。
![]()
国网桐乡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来到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对其屋顶光伏进行安全检查丨瞿修旺 摄
但新能源的“井喷式”增长也带来了新挑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依赖自然条件,输出功率具有波动性;而新能源并网必须通过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非50赫兹工频的电信号,形成覆盖范围从几百赫兹到上千赫兹的宽频电压与电流,它们就像电网的“隐形刺客”,悄悄地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运行。
隐形威胁:宽频信号如何扰动电网?
如果把稳定的电网比作一首和谐的交响乐,50赫兹的工频电流就是主旋律,那么宽频电压、电流就是破坏节奏的“杂音”。这些看似微弱的信号,却可能给电网带来连锁反应式的危害,这不是危言耸听。
2009年,美国德州某风电场通过含75%串联补偿的线路并入电网,引发了20赫兹左右的次同步振荡,造成风电机组脱网及过电压保护电路损坏。
2014年,德国北海海上风电场就曾因宽频振荡,导致短时振荡电流占比达30%,最终不得不让整个风电场停机脱网避险。
宽频信号不仅会影响电网安全,也会降低电能质量,造成空调、冰箱等家电噪音增大、寿命缩短,影响生产线的精密仪器精度,甚至导致产品报废。
监测困局:宽频信号为何“难捕捉”?
破解宽频信号危害的核心,在于实现“看得见、辨得准、反应快”的全链条管控。首先要攻克的难关是:宽频电压与电流的监测,而这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活”,其难度远超常规工频信号的测量,根源在于其“广、弱、变”的特性与现有技术的矛盾,具体可概括为三大挑战:
频率跨度大导致“视野局限”。宽频信号覆盖从工频到上千赫兹的范围,而传统监测设备的测量频率上限通常只有50千赫兹,如同用广角镜头却只能拍到局部场景,大量高频信号会“逃出”监测范围,比如雷电过电压的频率通常在数十千赫兹到数兆赫兹之间,传统设备根本无法测量。更棘手的是,光伏产生的3000赫兹高次谐波、雷电冲击的暂态信号等不同类型宽频信号的特性差异极大,很难用单一设备全面捕捉。
![]()
国网桐乡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110千伏石门变电站,对国家电网首台宽频电压电流测量装置的一次设备进行调试丨吕琳轶 摄
信号微弱且易受干扰。宽频信号往往比工频信号弱得多,却容易被电网中的电磁噪声掩盖。变电站里的变压器、开关设备都会产生电磁干扰,传统监测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不足,即便勉强捕捉到信号,也可能因干扰导致测量不准,就像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细微的声音。
多设备协同难且效率低。传统方案需要在变电站安装工频表、谐波仪、暂态记录仪等多台设备,分别监测不同类型的信号。这些设备“各管一摊”,数据无法实时共享,需要人工汇总分析,等找到问题根源时,故障已经发生。
宽频侦探:四大核心本领破解难题
为精准破解上述困局,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在110千伏石门变电站投运国家电网首台宽频电压/电流监测装置。这台被工程师们称为“宽频侦探”的设备,由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组成,采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宽频谐波快速辨识与监测技术,凭借全频段捕捉、高精度测量、多功能集成等本领,成为管控宽频信号的“利器”。
全频段“无死角”,1兆赫兹内信号全捕捉。该装置将测量频率上限提升至1兆赫兹,覆盖从50赫兹工频到1兆赫兹高频的所有信号,范围是传统设备的20倍以上。无论是光伏电站产生的3000赫兹高次谐波,还是雷电击中线路的暂态信号,甚至是设备异常时的间谐波,都能被精准捕捉。
高精度“零误差”,300纳秒锁定故障。对电网而言,测量精度直接决定决策准确性。这台装置的工频测量准确度达0.02%,测1000安电流误差仅0.2安,远高于传统设备0.2%的精度水平;在3000赫兹范围内的谐波测量幅值误差小于1.5%,对5纳秒方波信号,响应时间仅300纳秒,比眨眼睛还快,瞬间锁定故障位置。
![]()
国家电网首台宽频电压电流测量装置在110千伏石门变电站试点应用丨瞿修旺 摄
多功能“一体化”,一台顶过去五台。传统变电站测量不同信号需多台设备“各司其职”,不仅占地大,还得人工汇总数据。这台装置实现了“一机多能”,单台设备即可完成工频、暂态、谐波及雷电冲击测量。
强适配“易落地”,不用改造直接装。新设备、新技术要推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土不服”问题,而这台装置堪称“百搭选手”。一次设备采用AIS敞开式结构,“SF6气体绝缘+硅橡胶外壳”无惧户外风雨;接入位置选在断路器与隔离刀闸之间,不用拆换原有设备,传统站、智能站都能“即插即用”。传感器模块可无损互换,维护效率提升80%,以前半天的活儿现在1小时就能搞定,省时省力又省心,具有普适性,便于推广应用。
价值转化:四大拓展应用守护平安
宽频电压/电流监测并非终点,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捕捉到的信号转化为解决电网实际问题的关键依据,具体有哪些用途呢?
电能质量分析。实时监测谐波、电压暂降等异常,像光伏电站高次谐波累积、串补线路潜在振荡迹象,信号超过阈值即触发预警,避免升级为跳闸、设备烧毁等事故,保障敏感设备稳定运行。
状态预测预警。通过宽频信号可反映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结构状况,通过长期监测建立设备“健康档案”,结合历史数据趋势判断设备劣化苗头,变被动抢修为主动维护,优化运维成本。
![]()
国网桐乡市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人员正在对宽频电压电流测量装置进行巡检丨彭艳珍 摄
故障精准定位。如电网因新能源并网产生高频谐波,或雷电冲击暂态信号出现过电压时,其数据能毫秒级精准定位、溯源,助力运维人员跳过排查直接锁定故障点,缩短修复时间。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宽频监测数据破解了新能源并网容量测算痛点——避免容量过低浪费或过高引发电压失稳等风险,精准量化并网容量,为新能源接入、电网拓扑优化、保护参数调整及负荷响应提供依据,提升“源网荷储”协同效率。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写能源版图,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也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开拓思维、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才能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筑牢技术根基,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