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当复旦遇上交大!《CMG科创晚会》,乐队和科研团队同台演绎→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02 16:08:57

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创晚会上,青春与科技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舞台上真切动人的景象。来自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们,将他们潜心研制的机器人与智能设备带上舞台,在聚光灯下完成了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科技竞争力的生动展演。

舞台之上,复旦大学的学生们率先登场,与他们同台的,是来自该校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光华一号”。“很高兴见到大家,”机器人流畅的问候,标志着人机协同的一幕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其设计者刘力政老师阐释了设计初衷:“我们设计这款人形机器人,是一款面向护理康养场景的情感陪护型男性机器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机器人干活,还希望它能提供心理陪护与高情绪价值。”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为实现更精准的服务,研发团队为其装备了一双前所未有的“灵巧手”。刘力政老师手持机器人的右手向观众详解:“它不仅能够实现握,还能抓、可以夹、以及还可以勾。右手的小拇指仿照章鱼设计,可以实现在夹缝中勾取钥匙等精细操作,这对老年人特别友好。”末端集成的传感器,更使其具备了感知环境细节的能力。


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展示了其在机器人稳定性与专用功能上的突破。一台名为“小交”的六足智能机器人稳步走向舞台中央,其设计者高峰老师介绍:“她就像人类一样灵敏,拥有敏捷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带领盲人出行。”为验证其能力,现场设置了障碍通道,在蒙住双眼的体验者完全信任的跟随下,“小交”凭借其卓越的环境感知能力,多次发出“前方有障碍物,请小心”的预警,成功完成导引。



谈及六足设计的根本原因,高峰老师点明了技术背后的深层考量:“每次抬三个腿时,还有三个腿在地下支撑,形成三足鼎立,确保稳定。同时,我们致力于降低行走噪音,避免对依靠听觉感知世界的盲人用户造成干扰。这套系统,正是专为盲人需求而设计。”


科技的疆域在高校竞争中不断拓展,从地面延伸至太空与深海。复旦大学团队将其研制的“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立方卫星模型悬于台上,并展示了它捕捉到的太阳耀斑爆发瞬间的紫外图像。“这也是我们太空探测器第一次获得这么短时间以内太阳耀斑紫外图像的变化,”团队介绍道。这些数据将成为共享给全球青年学者的宝贵资源,为研究太阳爆发、探索空间天气提供全新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年轻团队,带来了“哪吒”水陆两栖无人机。“它既是一台无人飞行器,也是一台水下潜航器,可以迅速从水下航行切换到空中飞行模式,”团队核心成员解释道。这项技术的意义在于革命性地改进了传统海洋观测模式,将过去需要多个航行器冗余协作的任务,集成于单一装备之上,实现了“飞潜合一”的高效观测。


科技的竞争背后,是青春理想与创新精神的交响。在两校学子《倔强》、《逆光》等歌曲的激昂旋律中,晚会进入了最动人的篇章。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登台,寄语青年学子:“青春就应该有无限可能。同学们常说,学在复旦,玩在复旦。我希望同学们能学得卓越,玩出名堂,合在一起就是创在复旦。” 他进一步阐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我们正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从专业变为了项目,赋予同学们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帮助同学们跨越从专业到现实世界、从知识到解决问题的鸿沟。”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对学子们的科技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阐述了学校的系统化培养理念。“我们始终注重通过大师的引领激发科研热情,”丁校长介绍,“学校创办的大师讲坛至今已举办近260期,130多位院士登台分享,将深空探测、生命科学等大科学前沿带入校园。”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贯通式的科研体系,“我们设立‘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专项行动计划,系统推进从科学探索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创新,为学子搭建起实现科技理想的坚实平台。”

在这场晚会上,高校科技力量的整体亮相,不仅展现了单项技术的突破,更清晰地呈现了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前沿探索紧密衔接的生态系统。这一由青年科技人才主导的舞台,正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一个缩影。这群年轻人的实践充分证明,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火花,往往源自敢于梦想的头脑与勇于实践的双手。他们的征途连接着遥远的星辰大海,也正塑造着我们触手可及的未来。

央视科教

编辑:朱文莹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