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英伟达联手诺基亚,能否复制“Wintel神话”

IP属地 中国·北京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11-02 14:11:13


佘宗明/文 当地时间10月28日,英伟达宣布对诺基亚进行10亿美元投资。消息传出的当天,诺基亚股价单日涨幅达到26%;英伟达股价也创下历史新高,公司总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豪掷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承诺最高投资1000亿美元给OpenAI、出资20亿美元投资xAI(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近一段时间,在硅谷的资本游戏中,英伟达动作频频。相形之下,对诺基亚10亿美元的投资算不上多大的手笔。

尽管如此,英伟达投资诺基亚还是把话题性拉满。在很多人眼中,英伟达代表“新”,掌控着全球AI算力的命脉;诺基亚代表“旧”——作为功能机时代王者的它,在智能机时代是“过时”的代名词。两者同框,难免引发揣测:英伟达是想帮诺基亚咸鱼翻身吗?

这是伴随刻板印象而来的认知误区:今天的诺基亚,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卖手机的消费电子厂商了,而是全球头部电信网络设备供应商。英伟达投资诺基亚是着眼于构建“算力+网络”帝国、掌控AI时代基础设施入口的战略落子;诺基亚则期望依托英伟达的技术与资本,在6G和AI-RAN(人工智能与无线接入网的融合)赛道卡住有利位置。

算力巨头跟通讯老兵联手,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微软与英特尔缔结的Wintel联盟。

Wintel联盟以“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的软硬件闭环,在PC(个人电脑)产业统治了多年,是科技史上一个标杆性的合作共赢案例。

英伟达联手诺基亚,能否上演AI时代的“Wintel神话”?答案藏在技术互补的深度、生态掌控的强度与时代环境的变量中。

Wintel联盟为什么能大获成功?关键在于三重协同:一是优势互补的技术生态,微软的操作系统定义软件交互标准,英特尔的芯片定义硬件计算架构,二者可形成“软硬件共生”的技术闭环;二是赢家通吃的市场规则,通过开放又排他的授权模式绑定全球PC厂商,二者可将兼容体系打造成行业标准;三是跟时代需求的高度契合,抓住PC普及的机遇,二者可携手成为数字经济启蒙期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英伟达与诺基亚的合作,在技术互补层面已显现出Wintel式的潜力。

英伟达构建了面向6G通信的专用计算平台,可以解决传统基站“只会传数据,不会做计算”的问题。诺基亚则能打通AI数据中心互联的关键链路,补上英伟达“算力帝国”的传输短板。这样一来,AI算力芯片和高效数据传输网络的组合,就能精准切中6G时代通信、感知与计算深度融合的核心需求,与Wintel当年的技术适配度形成呼应。

在生态构建上,双方已迈出关键一步。与Wintel绑定PC厂商的逻辑相似,英伟达与诺基亚迅速拉拢T-Mobile(一家跨国移动电话运营商)等,形成了“芯片商+设备商+运营商”的三角生态。依托开放生态加核心技术锁定,英伟达可像微软通过操作软件绑定开发者那样,推动通信行业向CUDA生态(英伟达推出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迁移;诺基亚也能让全球数百万基站成为潜在的生态节点。

但区别在于,跟Wintel联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前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首先,从竞争格局看,Wintel崛起时PC市场近乎蓝海,现在AI-RAN领域则已涌入华为、爱立信等强劲对手,诺基亚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其次,从技术需求看,6G技术涉及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多维度创新,谷歌的边缘AI框架、高通的通信芯片都可能分流市场需求。

再者,从生态掌控看,英伟达仅持有诺基亚2.9%股权,远不及英特尔与微软当年的深度绑定,双方在战略优先级上的分歧可能削弱协同效率——诺基亚需平衡数据中心转型与通信设备主业,英伟达则更急于抢占6G算力入口。

目前看,双方合作很难构建Win-tel式的垄断结构,更可能成为新基础设施联盟。英伟达已流露出用“算力服务分成”等模式共享全球电信和AI基础设施市场的意思。这相较于Wintel的独家垄断模式会更“弱”一些,不过也更适配当前强调生态共赢的产业逻辑。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英伟达与诺基亚的合作,抓住了技术互补与生态共建的核心要素,虽然难以复制Wintel的垄断故事,前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两家联手为定义6G与AI融合时代产业新规则开启了想象空间——当年Wintel就定义了PC时代,如今英伟达和诺基亚也想写出AI+通信时代基础设施的叙事新篇章。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