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焦点访谈丨中国航天奏响新乐章 神二十一有接力更有突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02 14:10:38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成功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神舟二十一号与中国空间站整个交会对接过程运行稳定、控制精准。这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又一突破。


此次任务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成功实施的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通常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远程导引是通过多次轨道控制发动机点火,将飞船引导至空间站后下方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一个既定“等待区”或“瞄准点”。近程导引则是从远程导引的终点开始,启动更为灵敏的控制发动机,对自身的轨道和姿态进行精细调整,到对接完成结束。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大幅加快交会对接速度,这两个阶段加速都发挥了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张一:远距离飞行这一段,从原来6.5小时一共飞三圈,这次缩减到两圈,减少了一个半小时。近距离飞行段,起始点相对之前空间站更近一些,距离短了时间也会缩短,所以这段大概能压出来1.5小时的时间。两段一共压了3小时。

通过更精确的发射和入轨控制,使飞船入轨时和空间站的初始相位差更小,也就是相对之间的位置更近——这是缩短时间的关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肖雪迪:难度首先要缩短交会对接的时间,提高发射和入轨精度,等于飞船进入轨道的时候与空间站的相位差更小了。这样才能保证在更短的时间内载人飞船追上空间站,跟它交会对接。

这次飞船与空间站的相会之路,对入轨精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此,执行此次任务的长二F火箭实施了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为缩短交会对接时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神舟八号开始到神舟十一号,我国航天器交会对接时长都约为2天;从神舟十二号开始,不仅实现了过程高精度自主,还将交会对接时长缩短至6.5小时。之后,天舟货运飞船验证了3.5小时和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那么,神舟二十一号为什么没有追求更快的纪录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胡军:两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偏差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如果一些需求达不到,可能就不是两小时,就会破坏这个条件,可能3.5小时或者更长。对载人飞船来讲,我们追求的是持续稳定的模式,所以选择3.5小时这种模式。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3.5小时模式对系统条件要求更宽松,更贴合载人任务高可靠性需求,体现了技术优化与任务需求的深度契合。交会对接时间缩短,受益的不仅仅是乘坐飞船的航天员们。


胡军:对航天员来讲,当然更短的时间航天舒适性各方面更好。从整个完成任务的角度,按照以前的较长时间交会,如果太阳翼双翼没展开,就终止任务就提前返回。现在神舟二十一以及以后的飞船仍然可以完成任务,这是工程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

这次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成功实践,还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过去6.5小时的交会方案,受太阳入射角的约束,每年约有20%的时间是不具备发射条件的,而3.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成功实施后,不仅灵活方便,还可以在一些突发状况下,确保任务实施和航天员安全。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来自三个不同专业,分别为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在6个月的任务期内,他们的分工各有侧重,又互相配合、互为备份,续写中国载人航天新篇章。张陆曾是神舟十五号任务乘组航天员,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中担任指令长。

武飞是一名从事航天科研工作的工程师,作为90后,他是目前所有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

张洪章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也是第二位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载荷专家。


据了解,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上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公斤。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有4只小鼠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这些小鼠“航天员”个个也是精挑细选。


小鼠转棒式疲劳仪,就像是给小鼠设计的“动感单车”,6只小鼠需要在每个旋转的滚轮上不停地跑动,停留时间最久的小鼠才会胜出。


第二关是考验小鼠的抗眩晕能力。模拟航天员的地面转椅训练,在一个高速旋转的设备内,小鼠会经历横向、竖向及正、反的持续转动。


第三关是平衡木测试。一只小鼠就顺利地通过了平衡木进入了下一关。据介绍,除体能方面的筛选外,科研人员还为小鼠设计了“闯迷宫”等测试环节,用以考验小鼠的记忆力和智商,确保其在空间环境中能够准确找到食物。过五关斩六将,小鼠上天可不是为了玩,它们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约为85%,太空环境下生命体生理变化、行为适应乃至生殖发育等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它们的飞天重任是要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最终入围的4只小鼠两雌两雄,已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科学家将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小鼠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约一周之后,小鼠再随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地面,科学家们继续开展下一步研究。而这次短期实验一个重要目标是要确保它们“活着上、活着下”。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方武: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空间站养小鼠,它是要活着上活着下。从样品的制备加载到发射入轨,在轨的转运安装,在轨的饲养,到转运安装下行,随航天员返回,从着陆场取回实验室,建立了完全闭环的供应链条。全链条进行工程验证,这也是我们这次任务里比较重要的一点。

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是小鼠的“太空之家”。它能为小鼠提供粮食和水分,保障温度、供应氧气,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让小鼠好好活着。


作为首次在轨实施“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小鼠的吃喝拉撒,一个也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小鼠实验,未来六个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其中一项锂离子电池研究,将为后续太空任务中,锂离子电池研制和高可靠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这正是航天员张洪章自己设计的实验。


20年前,也是一个秋天,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停留21小时23分,20年后的今天,中国空间站已经实现了全年有人照料,航天员上班旅程不断缩短,空间科学实验不断上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领域实现领跑,背后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 李英良:自主创新就是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从工程发展之初,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直发展到现在空间站形成了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已经正式注册国际标准,我们的标准走向了世界。

接下来,随着中国航天员不断轮换、接替升空,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飞船将亮相,成为航天员和实验载荷上下行的新交通工具,为2030年前登陆月球做进一步的准备。

神舟二十一号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至此,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不久前,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明确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清晰地标定在了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上。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待发的历史交汇点,中国航天奏响新的乐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