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92岁治沙专家刘铭庭逝世,长期扎根边疆从事沙漠治理研究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01 20:08:41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植物学家、治沙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0月31日11时23分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92岁。


公开资料显示,刘铭庭,男,1933年4月出生,1957年9月参加工作,1993年4月退休,1999年12月入党。

1957年7月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刘铭庭主动请缨到新疆工作,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长期扎根边疆从事沙漠治理研究。

在一次野外考察中,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一座高大的流动沙丘上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红柳。1960年,他首先宣布发现了“沙生柽柳”。1979年,这个新种被正式定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又称“刘氏柽柳”。随后,他陆续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和白花柽柳。刘铭庭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柽柳分类学家,还和同事们引种驯化成功130多种荒漠植物。

20世纪80年代初,刘铭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红柳的育种育苗上。经过不断探索,他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播育苗亩产也达12万株。他将自己多年研究红柳、培育红柳的成果应用在治理荒漠化课题上。利用刘铭庭创造的造林方法,新疆南疆恢复红柳400万亩以上。

1993年4月,刘铭庭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帮助边疆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上。1997年, 65岁的刘铭庭说服老伴、儿子与他一起来到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村一个沙窝子里,说服儿女举家筹款,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占地500亩的于田县大芸种植场。2003年,种植在红柳根部的肉苁蓉开始收获,亩产达100公斤以上,最好的亩产在200公斤,一亩沙地产出的肉苁蓉相当于天然林产出的数百倍。

他在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过国际、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余项,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最美支边人物”“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