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神舟二十一号出征苍穹! 首次采用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01 02:06:51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十月,无垠的西北大漠,胡杨黄的金灿。深秋夜空,正静候着又一次举世瞩目的飞行。

“5,4,3,2,1,点火!”


10月31日晚,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发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喷出炽热的火焰,携带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向天际,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奔赴中国空间站。

此次任务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飞船入轨后首次实施约3.5小时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较此前采用的6.5小时模式缩短一半以上时间。



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减少了航天员的舱内等待时间,更大幅提升了中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神舟再穿九霄云,逐梦苍穹写新篇。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十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来访。

快速交会对接:太空“速达”新纪元

据悉,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将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与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采用的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相比,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效率。

“这一方案减轻了对于发射时间窗口的约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李喆介绍,“通过更精确的发射和入轨控制,使飞船进入一条初始相位差更小的轨道,绕飞更少的圈数就能与空间站‘准时相会’。”

据悉,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采用了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满足了载人飞船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高精度要求。

在发射准备阶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大树里测控区构建了雷达与光学设备相结合的立体测控系统,为任务顺利实施提供了“双保险”。测控区对固定式单脉冲雷达测量设备实施了深度升级,同时对多型光学跟踪设备进行了图像采集与处理能力优化。

这些技术进步使得跟踪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快速交会对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太空哺乳动物实验开启新篇章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科学实验,同样颇具看点。按计划,航天员乘组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乘组将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这一实验将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

待任务结束后,这些小鼠将随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除了小鼠实验,神舟二十一号还搭载了多项前沿科学研究项目。航天员将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研究,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组合之间的选择性规律。这一实验将探讨分子手性和重力环境对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响,为理解生命起源提供新线索。

任务还上行了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空间站在轨智能算力平台试验等搭载项目,将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在轨应用进一步奠定基础。

载人航天 逐梦苍穹

每一次箭指苍穹的升空,都是对过往征程的深情接续;每一回叩问星河的探索,都是中华民族向星辰大海持续进发的坚定奔赴。

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始于2011年11月3日,当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与神舟八号任务中的机械式缓冲系统相比,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对接机构已经“进化”为一套“刚柔并济”的受控阻尼缓冲系统,该技术革新大幅提升了交会对接的可靠性和成功率,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十余年来的技术积累与进步。

从首次交会对接到如今的快速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实现从突破到优化的跨越式发展。从2011年神舟八号完成首次交会对接,到如今神舟二十一号实现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十四年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完成了一次次自我超越。

随着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三舱三船组合体在太空中形成,中国空间站正式迎来首次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的新阶段。这些成果不仅标志着交会对接技术的进步,更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正在从建造阶段向应用阶段全面过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