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泡沫背后的动力、网络和可能结局。
文丨曾梦龙
制图丨黄帧昕
编辑丨黄俊杰
继今年成为首个 4 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后,英伟达在 10 月 29 日成为目前唯一一个 5 万亿公司。
2022 年 11 月底 ChatGPT 上线前夕,英伟达还只有 4000 亿美元市值。之后近三年,美国资本市场与 AI 密切相关的公司价值就增加了 10 多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 A 股的总市值。
光英伟达新增的市值就超过英法德股市总和。OpenAI 估值增加 4800 亿美元,也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 GDP。
![]()
上市大公司中,英伟达受益 AI 最多,约涨了 11 倍;初创公司中,OpenAI 估值膨胀了 24 倍;新上市公司中,今年 3 月才上市的 CoreWeave 是目前 IPO 规模最大的 AI 公司,股价在短短 3 个月就翻了 4.5 倍。如果从早期估值算起,它总共翻了 33 倍多。
泡沫显而易见。曾领导瑞士银行商品策略团队的英国分析师朱利安·加兰(Julien Garran)认为,美国的资本配置不当,AI 泡沫的狂热是互联网泡沫的 17 倍,2008 年房地产泡沫的 4 倍。
参与其中的人已经不再争辩是不是存在 AI 泡沫,而是开始论证泡沫是通往技术进步,从而打破经济停滞的必经之路。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则在 9 月底的一场访谈上说,AI 热潮跟 2008 年银行业危机不一样,是一场 “工业泡沫”,科技公司研发技术、大修算力中心,即便破灭,也能留下有益遗产。
华尔街的旗帜人物,平稳带领公司度过金融危机的摩根大通 CEO 杰米·戴蒙(Jamie Dimon)此前警告说,美国股市面临严重下跌风险,未来 6 个月至 2 年可能出现急剧修正。但他也认为这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可以随便列 100 个互联网泡沫期间价值冲到 500 亿美元,然后倒闭的公司。但 Facebook、YouTube、Google 从里面走了出来。”
他们找到了理论依据。去年出版的《繁荣:泡沫与停滞的终结》(Boom: Bubbles and the End of Stagnation)研究了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开采页岩气的水力压裂技术、比特币等过去百年的重大技术突破,得出结论:金融泡沫实际上一直是过去突破的引擎,并将推动未来的进步。
多位硅谷重量级风险投资人力荐此书。创办 PayPal、Palantir,并率先投资 Facebook 和特朗普政权的彼得·蒂尔(Peter Thiel)说:“互联网泡沫看似是狂妄之巅,但真正狂妄的是那些想要无限期推迟未来的人。”;网景浏览器和 a16z 创始人,另一位重量级特朗普支持者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说:“《繁荣》论证了人类最大的风险不是气候变化或未对齐的超级智能 AI,而是未能取得足够的进步。”
与此同时,今年 10 月的新书《1929》则回顾了一个技术进步、金融澎湃时代也有另一种可能。《大而不倒》的作者、美剧《亿万》编剧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回到大萧条前的经济泡沫,呈现了与今天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环境:技术革命连环爆发,电网、家电、收音机、电视机、汽车、飞机一个接一个普及,与此同时股市连创历史新高。但随之到来的是全球经济萧条、暴力革命以及杀死至少 7000 万人的世界大战。
![]()
在聚焦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名作《大而不倒》之后,索尔金今年推出关于 1929 年大崩盘的最新著作《1929》。《繁荣》研究了过去百年的技术创新史,认为金融泡沫实际上一直是过去突破的引擎,并将推动未来的进步。
泡沫不是一天吹成的。三年里,多方不断押注,以订单和股权交易相互连接,不断结成了更大利益共同体。参与的企业从 OpenAI、英伟达扩散到几乎全部科技巨头,扩散到 AI 的上下游,从数据中心、软件服务再到电力、铜矿和稀土。AI 被赋予的意义也从创造商业价值变成国家间的决胜武器。
OpenAI 和英伟达编织的 AI 利益网:层层绑定,大力出奇迹
在被问及投资者是不是普遍对 AI 过度兴奋了?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直接回答说:“是的。” 随后他编织起以 OpenAI 为中心的交易网,凭空造出几千亿美元市值。
OpenAI 的融资模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 “循环投资” 特征:它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投资,再转手向这些供应商购买算力和芯片。
英伟达向 OpenAI 投资最多 1000 亿美元,OpenAI 随即用这笔资金购买数百万块英伟达 GPU 来建设数据中心。AMD 允许 OpenAI 以 0.01 美元的价格购买最多 1.6 亿股 AMD 股份(约 10% 股权),条件是 OpenAI 需要采购 GPU——实际上是让 OpenAI 用 AMD 自己的股票来支付巨额芯片账单。
AI 交易网络的另一个交汇点是英伟达:英伟达投资 OpenAI 和云基础设施公司 CoreWeave,让它们有更多钱买自己的芯片。而 CoreWeave 最大的客户是微软,而微软既是 OpenAI 的投资者,也自己从英伟达购买芯片。OpenAI 也是 CoreWeave 的客户和股东,在该公司 IPO 前对其做了 3.5 亿美元的股权投资。
![]()
OpenAI 代表着 AI 应用的天花板,创业公司估值的对标。英伟达则是计算性能的天花板,全球最大几个科技公司的生产力工具。
与他们达成大额交易的公司,哪怕是甲骨文、英特尔、AMD 这些价值上千亿美元的公司,股价也可以在一天之内上涨几十个百分点。
不止在美国,AI 叙事在中国、欧洲等都获得了资金青睐。因为阿里云,阿里巴巴从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所说的 “该死的零售商”,摇身一变为 “AI 科技公司”。只要对于 AI 的资本开支增多,大公司的估值就能参照美国科技巨头的估值抬升。至于中国故事讲得好的 AI 中小公司,估值上涨的速度和幅度更是惊人。
两家公司的目的清晰可见,得让大家同坐一条船,继续加大烧钱力度。如果不计入能源成本,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估算 2025 年至 2028 年全球新建数据中心累计投资额将达到 2.9 万亿美元。但现在 AI 企业每年从这项技术获得的总收入仅为 500 亿美元。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95% 的企业在生成式 AI 领域的投资回报率为零。
数千亿美元已经花掉,如果他们失败,资本市场的损失可能超过 10 万亿美元。所有参与者只能期望这两个公司更进一步,并参与他们的 AI 革命叙事。这是经典意义的 “大而不能倒”。
![]()
科技公司只用主业赚的钱已经不够烧,开始启动债务融资。如果泡沫破灭,这将比股权融资带来更广泛、更长期的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危害。
比如 Meta 筹集了 290 亿美元,其中包括 260 亿美元的债务;甲骨文已通过债券市场筹集 180 亿美元,以帮助建设数据中心;埃隆·马斯克的 xAI 计划发行 125 亿美元债券筹集资金,成为其 200 亿美元融资计划的一部分。
债务融资很多来自私募信贷,可以不出现在科技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并与其他项目隔离。它的不透明、杠杆化和循环性引发了担忧,《金融时报》的社论就称,当前 AI 的融资结构日益依赖债务,如果发行者未来信用评级较低,会使银行和高杠杆的非银行部门面临违约风险。相互勾结的双边融资协议,只会加剧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风险。
据《金融时报》统计,美国风险投资机构今年在 AI 上投入达到 1600 亿美元,全年预计超过 2000 亿美元。而在 2000 年,风投只向互联网公司投资了 105 亿美元(通胀调整后约 200 亿美元,相当于当前的 1/10)。
这些投资大部分投资流向了 10 家 AI 公司—— OpenAI、Anthropic、xAI、Perplexity、Anysphere、Scale AI、Safe Superintelligence、Thinking Machines Lab、Figure AI、Databricks。它们的估值合起来达 1 万亿美元,但还没有创造出任何显著的收益。其中,OpenAI 的估值已达 5000 亿美元,但它上半年的营收只有 43 亿美元(已超去年全年)、净亏损达到 135 亿美元。
AI 融资盯上的不止是债务,还有普通人的钱。资产管理公司们今年 8 月成功游说特朗普政府,允许私募股权、私募信贷等另类资产进入规模高达 13 万亿美元的养老金账户市场。
鼓吹这一举动的认为这体现了 “金融民主化”,投资私募不再是富人的特权。但批判的人觉得,由于私募的不透明和高风险,这实际上让 AI 泡沫更大、金融系统更脆弱。
索尔金在《1929》回顾历史,他觉得当时所谓 “金融民主化” 浪潮催生了大萧条的崩盘。因为 1919 年前,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承担信贷或债务,觉得这在道德上是一种罪过。通用汽车率先提出,借给顾客钱,让他们买自己的汽车。银行家们紧随其后,借钱给投资者,让他们购买更多的股票。
所有的担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在短期内有什么结果。2000 年因《泡沫 .com》一文成名的霍华德·马克斯认为,当前美股估值虽然偏高,但尚未形成一个即将破灭的非理性狂热状态。
“七巨头” 平均市盈率 30 多倍,是标普 500 过去 80 年均值的两倍,但这与 1969 年 “漂亮 50 ” 股票 60-90 倍的市盈率相比仍属温和,也比不过一些其他市场的股票。马克斯提醒投资者,“估值偏高” 并不等于 “明天就会下跌”,资产还是可能持续几年变得更贵,做空风险极高。正如凯恩斯所言:“市场非理性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你的偿付能力更持久。”
如果 AI 泡沫破灭,可能会留下什么?
杰夫·贝索斯或许代表科技界的典型看法。他认为类似 2008 年银行业危机那样的 “金融泡沫” 对社会 “只有坏处”。但 AI 热潮应被视为 “工业泡沫”,即便破灭,也能留下有益遗产。
贝索斯举了两个例子:互联网泡沫时期对光纤电缆的大规模投资,这些基础设施在泡沫破灭后依然存在,并为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1990 年代的生物技术热潮,尽管许多公司失败,但最终诞生诸多 “能拯救生命的药物”。
区分 “工业泡沫” 和 “金融泡沫” 的思考框架有一定道理,但缺乏更细致的分析。
《繁荣与萧条:金融泡沫的全球史》(Boom and Bust:A Global History of Financial Bubbles)的两位作者研究了过去 300 年的十次重大泡沫。《经济学人》利用他们的框架和结论分析了今天的 AI 泡沫,认为泡沫破灭后留下什么,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发了繁荣,投入资本的性质,以及谁承担了损失。
- 什么引发了繁荣?
《繁荣与萧条》的作者根据全球金融泡沫历史归纳出 “政治导火索” 和 “技术导火索” 两种引发繁荣的因素。
政治导火索催生羊群效应。由政客通过改变政策、法规、税收等手段吹起的泡沫,造成的破坏往往比新技术催生的泡沫更为严重。
比如 1980 年代末,宽松的房产税、低利率和金融自由化在日本催生了巨型资产泡沫。泡沫破灭后数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相比之下,技术导火索的破坏力较小,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并未引发长期衰退。
《经济学人》认为,AI 热潮最初的导火索是技术,但各国政府已经将 AI 当作战略扶持和推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是如此。
- 投入资本的性质
这包括资本的规模、时间和配置方式。例如从 1844 年到 1847 年,铁路投资占英国 GDP 的比例从 5% 飙升至 13%。当泡沫破灭时,投资额骤降一半,英国失业率随之翻倍。铁路狂潮虽迟迟未能盈利,却为英国铁路网络奠定基础。反例是 1980 年代日本电子企业的大量资本支出,最终未能起到任何作用。
1840 年代英国铁路投资曾占英国 GDP 的 15%~20%。现在美国 AI 投资只占美国 GDP 的 3%~4%,但未来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大大推高占比。这将积累风险。
大部分资本投入了会快速贬值的资产。互联网泡沫时期修建的光纤电缆可以用十年以上,但英伟达的芯片过时速度要快得多。
《经济学人》估算,美国科技企业资产的平均寿命仅为 9 年。对冲基金经理库柏曼(Harris Kupperman)的说法更悲观:数据中心设备折旧周期更接近 3 到 5 年。其中,芯片占总资本约 50%、建筑成本占约 20%、机架与制冷系统占约 30%。
- 谁承担了损失
谁承担了损失意味着泡沫破灭后的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如果是许多个人投资者各自损失一部分,那经济损害有限,比如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情况。反观 1860 年代英国铁路崩盘,损失集中于银行体系,导致大量不良贷款。银行随即收紧信贷,加剧了经济衰退。
目前大部分 AI 投资源于大型科技公司用主业赚的钱。这部分钱相对透明与健康,但风险来自债务投资者、养老金计划等。如果 AI 泡沫破灭、价值归零,这些投资者会遭受损失。如果未来发展到 AI 投资和银行等金融系统直接相关,那么泡沫破灭的后果也就越严重。
《经济学人》根据上述维度估算,潜在的 AI 泡沫破灭仅次于 19 世纪 3 次铁路崩盘后的结果。这个分析框架不只适用于美国,也不只适用于 AI 领域。
比如相比美国,中国主要是引发繁荣力量的权重、投入资本的性质和谁承担损失略有不同:中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战略特性为 AI 的未来加了政治杠杆;中国 AI 投资的特色参与方是大量政府引导基金;中国家庭的股票类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估计不到 2%,远低于美国的 30% 左右。
谁承担损失的另一面是谁收获利益。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发布以来,美国股市市值增长超过 20 万亿美元,英伟达等十家受益于 AI 的公司占全部增长额的 50% 以上。今年以来,西方三分之一的风投资金都流向了 AI 初创公司,而流向 AI 初创公司的钱又集中于 OpenAI 等十家。
按照目前 AI 依赖规模化和集中度的技术特性,未来的收益可能仍然集中于少数组织。又因为现在 AI 的发展方向是倾向替代人,而非产生新的价值,可能使得多数人最后无法从中受益。从相对角度,多数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也将受损。
FOMO,企业不能停,国家也不能
最近,两位专家对技术发展未来提出了新的质疑,加深了对泡沫破灭的忧虑。特斯拉前自动驾驶负责人、OpenAI 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称,AGI 实现至少需要 10 年,强化学习非常糟糕。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则认为大语言模型路线行不通,缺乏与真实世界互动,不可能通向 AGI。
参与者也时有怀疑。微软是 ChatGPT 诞生后首个投资 OpenAI 的巨头。但随着投入产出效率严重低于预期,微软从去年下半年起一度 “踩刹车”,在美国多地取消了数据中心租约,并暂停了部分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随后回应说:“在一定程度上,供给和需求必须匹配。如果只在供给侧自我炒作,而不是真正了解如何将其转化为对客户的真正价值,就会完全偏离轨道。”
但今年 9 月,OpenAI 和甲骨文达成价值 3000 亿美元的合作,双方将建设 4.5GW 的 AI 算力(相当于半个纽约市),以训练和部署 AI 模型。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云计算订单,让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超过 42%。
一周后,纳德拉宣布投建 “世界上最强大的 AI 数据中心”,并在讨论向 OpenAI 提供额外的算力。他不得不加大了对 AI 的押注。“害怕错过”(FOMO)是普遍心态。
![]()
学者梁宪政根据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著作《叙事经济学》及泡沫历史归纳出 12 个可能预示 AI 产业泡沫即将破灭的征兆:1. 非理性估值与未来承诺;2. 巨额资本支出与现金流不匹配;3. 大肆吹捧的超大订单;4. 缺乏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5. 传统行业巨头非理性转型;6. 人才争夺战与薪资泡沫;7. 军备竞赛式的资本支出;8. 股票市场过度投机与炒作;9. 创投圈的盲目追捧;10. 媒体与公众舆论的狂热;11. 单一产业成为市场主导;12. 频繁出现 “这次不一样” 的论调。
《繁荣与萧条》的作者用 “泡沫三角”(The Bubble Triangle)描绘了泡沫的发展过程。他们借用火灾的比喻,泡沫的一角是 “市场性”,指交易的便捷和流动等,就像氧气;一角是 “金钱和信贷”,有资本才能吹大泡沫,就像燃料;最后一角是 “投机”,指投机者和非理性狂热,就像加大火力的热能。
吹大 AI 泡沫的还有地缘政治环境的改变。AI 成为地缘政治下的经济战略和博弈竞赛;针对美国巨量债务和贫富差距问题,AI 带来的增长前景会比分配既得利益更容易通过和让人接受。
今年 8 月,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 10%,再加上此前的补贴,美国政府对英特尔的投资超过百亿美元。英特尔是最后一个有先进芯片制造能力的美国公司,但因为多年累积的失误,已经在考虑放弃沉重的芯片晶圆厂。一个月后,有庞大芯片生产订单的英伟达买入英特尔 4% 股份,完成利益绑定——《经济学人》称之为一笔精明的政治投资。
两笔投资后,英特尔股价翻倍,也有了继续在美国进行精密制造的可能性。随后美国政府又投资了三家先进制造相关的供应链公司——MP Materials(稀土)、Lithium Americas(锂矿)、Trilogy Metals(铜、钴、锌等)。不久前,特朗普的一句 “我们的电网太老了” 立刻带动市场买入电力相关股票。
今年的国资入股标志着美国政府开始更直接干预先进制造,投入 AI 背后的芯片和电力基建。此前五十年,美国政府只有在救市时入股过一些金融、汽车、航空公司。
![]()
基建、国防相关的五个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股价涨幅都超过 50%,甚至高于半导体和软件服务。消费相关的食品饮料、家庭用品垫底。
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Doug Wickert)今年早些时候在一次公开演讲里回顾了美苏争霸的历史:冷战期间,北约造飞机坦克的数量也比不过苏联,美国国防部转而投资先进技术——比如 GPS、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系统,都依赖于芯片的进步。威克特认为面对一个工业能力比苏联更强的对手,美国也得靠新技术,特别是 AI。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技术便利,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做的准备:GPS 是为了让核潜艇准确发射导弹;芯片是为了让核导弹飞向正确目标;互联网是为了确保核弹落地后,通信还能继续;就连汽车发布会上总会提一句的 HUD 抬头显示器,也是战斗机飞行员用了 60 多年的老技术。
冷战后,全球贸易取代生死之争,消费成为驱动技术前进的最大力量。不做军队生意,卖高价消费电子产品的苹果一度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订单投资方,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随着一次次贸易战,一次次军事冲突,和平红利消失,消费繁荣不再是唯一重要的问题。提供 AI 生产工具的英伟达比苹果高出 1 万亿美元,承接国防部订单的微软市值也长期高于苹果。
![]()
AI 基建取代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研发、生产、销售 GPU 提供的工作岗位远少于消费品。
今年 6 月,OpenAI 获得美国国防部一份价值 2 亿美元的合同,将为其开发 AI,以应对作战和机构管理领域的国家安全挑战。OpenAI、甲骨文和软银高达 5000 亿美元的 AI 基建计划 “星际之门”,是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的。硅谷新进的热门公司,300 亿美元估值的 Anduril 更是直接研发 AI 辅助的无人机作战系统。
上一次冷战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战场,但以 AI 技术改变竞争格局的共识已经达成。谁也不敢不投入。就这样 AI 投入的催化剂从消费衍生到了国家竞争,投资叙事也从一个虚拟技术扩展为重建先进制造。
用 Meta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话说:如果投资 AI 最终白花了数千亿美元显然很不幸,但不投入的风险更大——如果 AI 实现大跨越,自己会错失先机,被对手甩开。商业巨头不会接受这样的可能,国家也一样。
题图There Will Be Blood(2007),石油时代的开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