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靠“仅退款”薅的羊毛竟能开一间超市!浙江宁波的李某、陈某是某电商社区团购平台的服务站经营者,俗称“站长”,利用虚假消费者身份在平台下单后,依靠申请“仅退款”或虚假操作“退货退款”将货品截留下来自行出售。此后,李某等人拉拢十余名服务站工作人员“团伙作业”套取大量商品,甚至为此开了一家超市,靠着这一“无本万利”的门道。近日,这个团伙成员被法院判处刑罚拘役四个月至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不等。(都市快报)
很多事情的荒唐性,在拉开一段时空距离后,才能真正看清。最近曝光的这起案件,无疑是重新系统性审视“仅退款”机制的绝佳素材。曾几何时,“仅退款”几乎让电商全行业趋之若鹜,几有遍地铺开之势。而其后不久,随着一连串闹剧的爆出,这一激进之举,被迅速踩下刹车。这段不算长的行业弯路,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利益剥夺与不当侵占?这想必很难精准计算,而只能从个案数据中,一窥全豹。
在最近公布的这起案件中,作案团伙,“刷单-退款-截货”疯狂套取商品,并通过开超市的方式“走货”,作案金额在两三个月内飞涨到近40万元……就“仅退款”给商家造成的整体经济损失而言,这想必只是冰山一角。曾几何时,“仅退款”被作为一种堂而皇之的“薅羊毛”手段,在社交媒介的催化下,引得不少跟风者争相效仿。这何尝不是一种“截留和套取”呢?相较于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窃夺,个人的、零散的侵占,危害恐怕只大不小。
从个别平台率先“仅退款”,到全行业纷纷跟进,这一机制的“不公平性”以及潜在风险,其实早被各方所预警。只不过,很多电商平台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被市场的洪流所裹挟,大搞机械的对标对表,我行我素,置商家利益于不管不顾。时至今日,闹剧渐渐收场,而商家因“仅退款”风波所带来的损失,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补偿。
电商平台拥有过大的话语权,并且往往轻率地使用着这种权力,商家特别是广大中小商家,往往成为被拿捏、被支配的对象——这之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退款”落幕之后,是否还有新的“仅退款”式的折腾?不把商家当成“试错”的代价,每一个平台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