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微言 | “机器人食安证” 背后,藏着餐饮新变革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30 14:14:27


走进餐厅,后厨不见厨师身影,上百种餐食由不锈钢机器精准操作,人均15-20元就能享用连饭带汤的套餐——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某一线大城市多家“全机器人操盘后厨”餐厅的日常。据报道,这类餐厅运营成本仅为传统餐饮店的三分之一,另有连锁快餐品牌以“自研智能炒菜机器人”为定位,全国签约门店超1000家。

机器人掌勺同样能实现“明厨亮灶”,看着机械臂有条不紊地烹饪,消费者或许比看大厨掌勺更添安心。早在2024年9月,北京就核发了首张具身智能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智能机器人已能像人一样“持证上岗”。

不可否认,炒菜机器人有其积极意义: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预制菜争议,又能降低厨师行业人力成本、突破后厨空间限制。但新生事物背后,多重问题也随之浮现。

监管层面面临新挑战。监管对象除传统餐饮从业人员,还需新增对机器人整套系统的监管,技术难度显著提升。如何为机器人建立数字“健康证”、落实定期校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责任该如何厘清,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餐品定义与定价也存疑。受此前预制菜争议影响,消费者可能追问:若原材料是事先切配好的,仅靠机器现炒,算不算现炒现制?这样的餐品,定价是否该与人力制作有所区别?出台机器人餐品价格参考标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十分必要。

就业替代焦虑也引发讨论,这与当年无人驾驶的争议类似。不过专业厨师表示,现有炒菜机器人主要解放厨师的粗加工、大众化菜品制作等重复性劳动,且多聚焦中餐快餐品类。中餐菜系复杂、标准化难度高,高端菜品制作与新菜谱研发,仍需真人厨师发力。

对餐饮行业而言,机器人与人工并非“非此即彼”。机器人可承担基础流程性工作,解决效率与成本问题;厨师则能专注创意设计与情感注入,用经验赋予菜品温度——毕竟算法再精准,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大厨再厉害,也难像机器人那样“全年无休”。未来,推动出台机器人餐品标注规范,让机器人做饭有规可循,而餐品好不好吃,最终还要靠食客味蕾与市场来检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