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山姆对我并不重要,会员模式对我就更不重要了。对我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正常。
山姆上架好丽友这件事,为什么会引起消费者这么大不满?
如果你在前几个月搜索山姆,大部分帖子都还是夸山姆的产品好,讨论山姆有哪些货品值得买,哪个城市即将开一家山姆等等。
但如果你现在再搜山姆,大概率看到的会是:山姆的选品下降了吗?山姆的高层换人了吗?怎么投诉山姆?
口碑的极速反转,上架好丽友是一个关键节点。
一开始,是有部分消费者提出疑惑,为什么山姆总会把一些卖的很好、口碑很好的产品下架掉,进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山姆选品是不是越来越差」的讨论。
直到好丽友上架,舆论找到了突破口,被拎出来成为证据。好丽友之后,还有盼盼、卫龙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牌子,上了控诉山姆的被告席。
从2019年爆火,成了国内同行模仿标杆的山姆,在顺风顺水了6年之后,可以说迎来了最严重的一次舆论危机。
这期内容,我就来聊一聊山姆。
01
很多人把山姆在国内的成功归功于会员制,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不是完全正确。
在19年的时候,国内的很多企业开始把会员制奉为圭臬,认为会员制是能拯救盈利的商业模式,所以山姆和奈飞,是那几年被反复拿出来学习和分析的对象。
会员制的好处已经被说烂了,无非就是会员费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圈住高净值客户群体,企业又能凭此优势向供应商要求更好的商品,优化供应链,回馈给会员们优质的商品,良好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
企业赚到钱了,供应商有稳定客户了,消费者也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放心的商品了。听起来那不是双赢,是多赢,赢麻了。
但如果你买过山姆的商品,就会发现,即使为压低成本存在的大包装,如果仔细算一下单价的话,依然谈不上便宜。最多只能算是质优,让会员觉得至少是划得来的。
实际上,山姆在国内并没有贯彻会员制这个模式。
会员制模式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会员付费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例如奈飞,收入构成特别单一,会员费接近100%,是绝对的主力。想要提升收入就是会员费涨价。
而像爱优腾这些流媒体平台,初期走的还是互联网模式的老路,靠免费吸引流量,然后利用广告变现。
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当爱优腾开始学习奈飞的会员模式,大力推行会员以后,你觉得他们会放弃广告收入吗?平台会不会这么好心呢?
结果就是,在三家竞争之下,单靠会员费是无法完全盈利的,广告收入这个大头也不能放,还要想办法在这个基础上玩出花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什么超前点映、会员之上还有会员的奇葩行为症结所在。
那如果对比一下山姆老家的对手Costco,其实Costco是坚持原本会员制更彻底的一家。可以看出相比传统零售商赚取商品差价的模式,Costco主要利润来源就是会员费本身。以至于出现了占比2%的会员收入却贡献了超过70%利润的情况,甚至出现过128%的这样的夸张比例。
从数据来看呢,Costco确实严格遵循了商品低毛利的原则,常年维持在12%-14%左右,远低于同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商超的20%-30%。
如果扣除掉运营费用和税费,Costco其实压根就没怎么从商品上挣钱。
中国山姆虽然没有拆分出独立的财报,但根据业内估算,商品的销售利润占比并不低,既赚取会员费,也靠商品的差价赚钱,两边都不耽误。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分析山姆会员制的文章一再强调会员制的性价比,但会员在实际购买过程中,算下来并没有说的那么便宜。
但如果看二者在国内的境遇,在美国本土不如Costco的山姆,在国内市场却把Costco摁着打。不仅开店数量远高于Costco,会员制仓储的关键指标会员续费率,也高于Costco。
那么问题来了。要是把山姆在国内的成功归功于会员制模式,那为什么把会员制执行得更彻底的Costco,相反不如山姆受欢迎呢?
我甚至认为,山姆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国内零售业,带一群同行走上了歪路,以至于像盒马这样的新零售一度也搞起了会员模式,但并没有起到什么革命性的效果。
相反转头一看,没有会员制的本土企业胖东来一样做的很成功,把坪效拉到了一个友商流口水的地步。而来自德国的奥乐齐也开始在国内发力。
关于奥乐齐这家超市也很有意思,我认为这个才是盒马应该成为的样子。有机会再专门出一期内容聊聊。
所以我们至少可以认为,会员制有它的优势所在,但绝对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02
那山姆是怎么在从96年就进入了国内市场,低迷了20多年后,又走入快车道的呢?
有人认为最近山姆的质量下降是因为更换了高管,这个猜想,其实不无道理。
中国山姆转折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在今年1月退休的山姆中国总裁安德鲁·迈尔斯,这个英国人还有个中文名文安德。
文安德上任后,主要干了三件事情:
第一是将山姆上万的SKU削减到4000个左右,提高周转率并与供应商谈判。
第二是20年来第一次上涨了会员费,从150涨到了260。当时其实有很大争议,但是文安德坚持认为不接受这个价格的本身也不是山姆的目标客户。
第三是拓展了电商和即时零售业务,打造了一个配送生态系统。事实也很成功,现在山姆有一半的销售额是来自线上。至少山姆的App比Costco那半死不活的小程序是强多了。
这些举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重塑了山姆内部以及消费者对山姆会员店的认知。
也就是在文安德的任内,山姆一举从8家门店扩展到了55家,并且成了会员制仓储的代名词。
其实山姆跟Costco有那么点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意思。肯德基在全球市场远不及麦当劳,但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成了美式快餐的标杆。
而山姆在国内的成功跟肯德基也有那么些类似,除了原本的机制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是本土化。
比如说Costco的选址还是以郊区为主,这是典型的美国人习惯。而山姆现在更多的在往市中心靠拢。再比如山姆学习了国内电商的前置仓,让线上下单变得更加方便。
最重要的是,山姆依靠在国内深耕多年的沃尔玛,积极和本土供应商合作,采购了更多符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商品。
这些费尽心思的选品,才是山姆真正的护城河。
很多大公司,尤其大公司的高层有一个通病,就是看问题只喜欢从公司层面出发,喜欢战略、概念、模式等等,而不是从消费者的视角看待。
例如山姆的成功,就会觉得会员制是关键,是一种更优于传统商超的模式。
但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你会在乎什么模式不模式的吗?你只会在乎我在这家超市买的商品好不好。
山姆爆火的时候,恰好是消费者最焦虑的时候。大部分人去山姆购物,是因为觉得山姆的东西是令人放心的,是其他商超买不到的品质,并且我不需要再去思考同样的商品,我应该买哪一家的,因为山姆已经帮我筛选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可以把山姆看成是一个买手店。而每年的会员费,就是为买手所支付的溢价之一。
其实胖东来也是一样,胖东来压根不是会员制,也不是靠低价来吸引用户的,甚至不是低SKU,在供应链上比起连锁巨头们,也很难说有什么优势。
但是胖东来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提供让人放心的商品。于东来自己也说,顾客满意度里,商品占80%,其他占20%。
不管是什么商业模式,最终目标其实都是带来好商品。消费者来到超市并不是为了某个品牌而来,而是因为商品是在这家商超出售,才令人放心。
有些人说山姆上架好丽友让中产破防,主要是因为打破了中产去山姆购物的虚荣心。其实完全不是。
按照山姆的模式,会员完全有理由因为你上架好丽友生气。
好丽友过去就因为中韩产品配料表不同,在国内使用代可可脂的事情闹出过品牌危机,在消费者心里就不是什么优质品牌。
前面也说了,山姆商品不透明的毛利,和不那么全面的会员福利,其实已经让会员费变成了入场资格。我交这个会员费,就是指望你能挑选令我放心、满意的商品。
之前山姆已经出现过牛奶盒虫卵、卤水品牌阴阳标签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会员对于食安监管方面的担忧。
上架好丽友,则更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好丽友、盼盼、卫龙等等不是关键,关键是这是否是文安德退位后,山姆未来的选品思路?为了追求更高的商品利润而采取的措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会员费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像是去吃人均500的高级自助餐,消费者可以接受菜品的种类少,甚至可以接受拿取限量。但决计没法接受牛排用合成的,咖啡用速溶的。
要知道,山姆如今作为零售行业的标杆,有无数供应商和品牌,都希望能进入山姆,摆上货架。
当山姆开始随意进行选品,会员们再也买不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再也没法对山姆的商品闭眼入的时候,山姆的神话破灭,也就是早晚的事。
03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一家山姆?
我觉得我作为消费者,山姆对我并不重要,会员模式对我就更不重要了。对我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正常。
所谓正常就是,我花多少钱,你就给我值多少钱的东西。
我不想要线上购买一包蔬菜,送过来一半是烂菜叶子。不想要买一盒草莓,上面红艳艳,翻到底全是毛茸茸的白霉。不想要花钱了,还要抱着两瓶洗发水看谁的生产日期靠前。不想要标着标着200g的肉,回家一称150g。
不想要我带着购物清单来,结果你带着心理战术等我进场。
这些不是挑剔,也不是哪个群体该独有的生活,是我们本该拥有的常识。
而在这个时代,正常,居然成了最奢侈的需求。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