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国内首款!这一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亮相香港医院,成都企业参与研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7-17 18:22:53

近日,羿生脑机接口(BCI)康复机器人在香港玛嘉烈医院、东华医院等几家知名公立医院完成展示,其创新的技术和实用的康复效果吸引了众多关注。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该机器人由成都羿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羿生医疗”)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是国内首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已投入临床使用的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设备。

“参与展示交流的香港康复师们对这款机器人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其将脑机接口技术与康复训练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在提升康复效率方面展现出很大潜力。”羿生医疗创始人尹刚刚表示,这一产品亮相香港具有行业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将在更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产品亮相香港地区医院

基于运动想象原理

适用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 BCI)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前沿科技,正逐渐改变着康复治疗的格局。尹刚刚介绍,这一技术能够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通信通道,让患者通过大脑发出的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实现原本无法完成的动作。


羿生脑机接口(BCI)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

尹刚刚表示,羿生脑机接口(BCI)康复机器人正是这一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代表。患者仅需佩戴脑电帽,无需开颅或进行侵入式创伤手术,就能凭借意念操控手部开展康复训练。设备融合柔性驱动与神经科学技术,安全性能高。“它还拥有全周期手功能康复训练模式,涵盖肌力、关节活动度、认知、ADL 日常生活能力、协调性、情景等多维度训练,能同时对中枢和外周神经进行干预。”尹刚刚说。

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尹刚刚介绍,这一套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是基于运动想象原理,通过脑机接口识别并解读患者的脑电信号,控制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激发患者主动运动意识,实现“感知-控制”双向闭环神经刺激,重塑患者的神经通路,提升康复疗效。

据介绍,该产品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手外伤等导致的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产品有效兼容了手功能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和脑电采集系统两大模块,实现了脑机接口与康复机器人两大核心技术的融合。”尹刚刚表示,该产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并提供可视化数据报告,具有穿戴便捷、简单易用等特色。

曾荣获两项国际设计大奖

为国内首个获证产品

凭借创新技术,羿生脑机接口(BCI)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于2023年获得了德国红点、iF两项国际设计大奖。“它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康复师无需复杂操作即可快速给患者佩戴妥当。同时设备轻便易携,能轻松满足从床旁到大厅等不同场景的康复训练需求,极大提升了使用的灵活性。”尹刚刚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结果

同时,该产品还是国内首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第二类)的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设备。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脑机接口”为关键词检索发现,目前全国拥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脑机接口产品共有三款,其中之一正是司羿(长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羿生医疗子公司)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批准及生效日期为2023年3月8日。另外两款均来自山东一家公司,批准及生效日期分别为2022年1月24日(适用于下肢步行功能障碍方向)和2025年5月13日(适用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向)。“因此从手功能康复方向来说,我们这一款产品是国内首个取证的。”尹刚刚说。


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实际应用上,除了此次在香港医院亮相,据介绍该产品已入驻多家知名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杭州康复医院,近期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顺利落地,进一步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据介绍,羿生医疗致力于为医院、社区、家庭提供创新康复产品及服务,已推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下肢软体外骨骼、上肢康复机器人等系列产品,获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CE等多项权威认证,产品进入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家医疗机构。去年11月,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羿生医疗的手功能机器人排名第一,是成都市唯一入选的产品。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图据羿生医疗

编辑 成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