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霞光社 韩晟、Vivi
Sora 2的爆火,又一次让AI视频生成站在全球范围的大风口上。
国庆期间,仅用5天,Sora App就在全球突破了百万下载,增速超过当年的ChatGPT。
过去,尽管AI视频生成也备受瞩目,但更多还是创作者的辅助工具;但新的Sora 2,已经让AI走向视频的自主创作。进而释放了一片新的商业市场。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测算,到2032年,AI视频生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
在巨大的市场增长之下,可以预见,AI视频生成技术将在视频、社交、游戏等领域引发新一轮商业应用与变革浪潮。而其中,更擅长技术应用的中国公司,是新的看点。
中国企业在短视频的领域里面,还是会有长期优势的。
未来,一个人就能做出百万美金的公司会来会越来越多。
在近日霞光社创始人Vivi与小影科技创始人韩晟对话中,韩晟清晰表达了上述观点。在他看来,Sora 2之后,大量中小企业在垂直赛道的机会会更加涌现出来。
尽管从视频编辑工具起家,但如今小影科技已经成为AI视频赛道的新星。2025年3月,硅谷顶级风投机构a16z发布的全球Top 100 AI应用榜单中,排名靠前的除了今年大名鼎鼎的DeepSeek外,第二位就是VivaCut,其背后的公司正是杭州小影创新科技。
小影科技成立之初就定位做全球化,期间历经工具出海、国内短视频爆发、内容社区出海、AIGC以及短剧出海等风口,也完整见证了AI视频赛道的成长和迭代。
今天,AI和出海已经是公认的两大确定性的方向。而集合这两大方向与一体的小影科技,又有怎样的感受?在经历了商业的转型以及技术的变革后,小影科技如何思考当下和未来?我们一起跟小影科技创始人韩晟,聊聊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Vivi:欢迎韩总来到我们的《超级对话》。国庆期间Sora 2终于出来了。你怎么看Sora2这次的发布?
韩晟: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假期,但是被Sora 2搞得很焦虑。以前我们做AI做视频,更多的是先文生图,然后再图生视频。但它这次,敲几句话就可以把非常有意思的视频给做出来。
(Sora 2)不只是一个模型,它更想去做一个现实社会里的人的平行空间。比如说我可能先穿越到宋朝的西湖边,和苏轼对酒当歌;突然又和他一起穿越到未来(月球)的基地,在月亮上看地球。只要你能想象,就会有无数的这种有趣的视频产生。以前只能在梦境里做到这些内容,(现在)你可以通过自己敲一行字,非常方便的把这东西实验出来。
从技术层面来看,它也释放了Sora 2的API,把这种能力赋能到整个行业里面,让大家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更快更好地产生内容。
Vivi:你们也是做视频的,Sora 2出来你们如何应对?
韩晟:第一,我们需要快速地把这种技术的边界给摸清楚,然后去服务我们的用户。大厂更像一个沃尔玛超市,它能够提供的服务想象空间很大;那我们可能更像是一个社区的门店,我们的优势是对这个社区的住户非常了解,我们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这个需求和供给更好地进行匹配。
第二,发挥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优势。我们公司的一个愿景是,用科技和创新赋能全球用户去创作美好。我们把科技放在前面。
Vivi:在大模型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大家都选择要么做垂类,要么做应用层。
Vivi:到今天,我觉得你所在的视频赛道,真的越来越卷了。你怎么去保持自己的生态位?
韩晟:我们要找到一个相对垂直、小而美的这么一个切点,而不是做大而全。特别是在最新的AI时代来了以后,你怎样服务好一部分用户,这是核心的观点。就像我们,在做C端产品时,不会选择潜在用户规模非常大的方向,这是我们反思了过去一不小心容易被大厂进入的教训。所以我们现在做AInative应用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很窄的切口,比如AI音乐,和识别食物卡路里的AI健康相关的产品。
包括我们在做to B产品的时候,我们也是专注在三个行业,出海短剧、短视频、电商这些赛道里面。之所以选择这三领域,除了需要对用户层面有比较好的了解外,还需要自己有比较强的技术积累。
Vivi:Sora 2出来后,中国的AI视频出海还有优势吗?
韩晟:我会觉得中国(AI)在短视频的领域里面,还是会有长期优势的。毕竟我们(视频应用)有C端用户的优势。过去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也能看到,这个行业的创新是中国驱动的,无论是短视频本身、还是各种玩法,都是中国人搞出来,包括短视频的商业模式,比如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结合等,也中国人搞出来的,美国都没有吧。
我相信,这两天各个大厂也都在加班搞AI社交了。我会觉得,从商业逻辑来看,AI 应用的未来还是中国的。
Vivi:你第一个产品就是做海外,至今也还是这样,这个背后有什么逻辑吗?
韩晟:这跟我过往的经历有关。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做海外,我其实对中国市场没有这么了解,当然这两年做to B以后可能有些了解了。所以我们当时做小影VivaVideo的day one,就是瞄着谷歌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做的。
Vivi:VivaVideo现在有多少用户了?
韩晟:在C端,整体累计下来用户已经超过20亿,从月活层面看也已经有上亿月活(MAU)的用户量。
Vivi:是怎么做到这么高速增长,且让他们还有这么高的MAU?
韩晟:我个人觉得,还是(抓住了)用户的需求。
Vivi:你人在国内,怎么能那么清晰地去抓住海外用户的需求?
韩晟:分两个层面。第一,在我创业前,以及这两年我本身去海外考察、出差的经历会比较多,还是要无限接近目标市场;第二,你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用户了,但是在海外还是没有分支机构,我们所有全职的员工都在国内。大家会问,怎么做到的?
我们解决的方式是,跟我们的用户共创。尤其是,跟我们一些超级用户来进行合作。
通过跟他们合作,第一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用户反馈,甚至还能跟他们去链接网红KOL。因为他们本身非常喜欢社交媒体,也希望把自己更多内容在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上进行分享,那他们就自然变成我们的KOL,帮助我们的产品进行传播。所以可以理解,无论是用户本地的洞察,还是营销,我们都是跟这些超级用户进行合作的。
Vivi:你是怎么在平台上发现了这些超级用户,然后跟他深入地去做这种链接?
韩晟:我们有创作者的运营团队,尽管他们在国内,却天天沉浸在网上,跟我们的超级用户有连接,然后通过任务驱动等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了一些自我价值。我之前分享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我们在印度有一个创作者,她是一位传统印度家庭的女性,在印度很多家庭都是男性至上。她通过跟我们合作以后有了经济收入,然后她毅然决然跟丈夫离了婚,又踏入了大学去继续深造。所以她也激励了我们团队,希望去赋能更多类似创作者。
Vivi:这十几年,你们都在做跟本地化相关的事,你们有没有什么策略上的变化?
韩晟:很多出海做得好的公司,都会有一个观点,出海不是全球化,更多是本地化。你真的需要去目标市场更多地生根,这是一个大的认知。如果(企业)做的产品是希望能在全球统一运营的话,这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决策,我们不能把海外看成是个统一的市场,而其实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选择。
在市场选择的层面,企业要基于公司的优势,去选择合适的市场,体现产品的竞争力和差异化。
Vivi:这么多年你们也经历了很多风向的变迁,也经历了几次转型,怎么过来的?
韩晟:我自己回想一下,有这么几次:第一次大概是在2017~2018年,我们工具已经做到顶了,我们在所有国家的视频工具榜都是第一,后来想,天花板再往上是什么,那自然会想到去做内容平台我有这么多创作者,就应该产生内容,所以我们做了小影的社区;此外,我们在印度,当时做了一个印度版快手,一年多做到了大概四五百万DAU,但是会发现,这里面基因不同了做工具更多的还依靠你的音视频图像等技术,但是做内容平台的话,你的本质还是算法,或者叫内容匹配的技术,以及它商业模式也完全不一样,工具最好的商业模式今天已经验证了,就是订阅,但是你做内容的话,本质上还是依靠广告。
第二次就是最近几年,从过去的UGC到AIGC的转型,它是一个技术范式的升级,从过去用户生产内容的方式,变成今天基于Transformer架构进行AI生成的方式,这可以更好的去服务用户,这个转型对我们来说更丝滑,在这里面我们也找到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Vivi:过去,你最艰难的低谷期是什么时候?
韩晟:我们过去13年里最低谷的时期,是疫情之后。疫情发生的时候,对我们数字经济的出海公司是一个蓬勃上升期。2020年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来了一波用户,那时候我们自己感觉哇,真牛。
但是到了2023年初,AI还没有真正释放出来,移动互联网感觉就要到顶了,看不到未来的新机会,同时又感受到巨头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我还是团队,都处在非常焦虑的状态。有段时间比较逃避,有点要躺平,会感觉怎么努力也没有结果。
Vivi:那你怎么带着团队去度过这个低谷期?
韩晟:我觉得这么几点。第一,你可以看到,我们to B业务其实是从那时候开始做起来的。因为我们当时想到,我们做了10年的视频剪辑产品,我们有哪些能力可以把它再捞起来,去做新的东西。这是我们影伙引擎的雏形。
影伙引擎从我们第一天就产生了,我们当时在做小影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有音视频的引擎,过去十年我们也做了很多算法的优化。如果没有这段(低谷)的话,我们可能to B的业务不会起来。
Vivi:你是看到了一个什么痛点吗?要解决什么核心的问题。
韩晟:印象中2023年底,可能在北京的一个短剧大会,我们在上面做了个分享,然后就说了我们有这些技术,大家最需要什么,大家来投票。后来发现,大家投的不是换脸、不是小说转视频,他们最大的需求是翻译,把中文翻成各种小语种。后来我们再去找几家公司,去了解才知道,原来今天海外的短剧,最需要的不是拍短剧,而是把中国的这些剧翻译出去,这些短剧公司基本是通过人肉的(方式),制作时间也很长,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但实际上通过AI,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从一周降到一天。后来我们提供了这个产品,有些短剧客户能做到剧在国内爆了以后,第二天就能在海外发行。那你想,这里面能降低多少盗版这种事。
出海短剧的AI技术应用,更加能来验证我们产品的方法论,先有假设,再通过客户验证哪些是真需求,然后再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痛点是什么,再优化我们的产品,比如字幕翻译的功能,然后再去给他们做配音。去年的AI语音还像个机器人在说话,但是今天的AI的语音已经跟真人没什么区别了。
在AI时代,AI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来产生这种内容,你不用去找演员、不用去选场地,也不用去拍、去剪了,只要有剧本,这个内容就可以生成出来。这也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多可能性,未来我们能够去产生一些内容,直接让用户来消费。
Vivi:短剧这个赛道更加卷了,以后得拼本子了。谁了解海外的内容,才会是赢家。
韩晟:在AI短剧时代,在这种2分钟内容里面,需要有非常强的海外本地化的东西。
Vivi:你给我的感觉很严谨,比较i的一个人。你怎么鼓励团队的?
韩晟:鼓励团队这种能力,可能还不是我非常擅长的。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沟通,让大家理解(公司方向)。这时候其实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自己做,而是去拥抱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最快把它去做验证,这是最重要的。
Vivi:作为创始人,你得带领企业不断地去突破,去征服这些难关。你有什么生存法则?
韩晟:我们内部也在学习德鲁克的理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讲到,第一要用人之长,特别有了AI以后,其实你让一个人也好,组织也好,怎么让长板更长,这是非常重要的点。我的长处在于,我把握趋势的能力会比较强。
Vivi:那未来三五年,你会预判它(AI)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韩晟:(美国)硅谷的迭代和中国迭代,我觉得都会非常有它们各自的优势。大家擅长能力不一样,非常互补。我觉得中美在商业层面应该是合作的态度,本身多模态的模型会越来越强,它会取代过去的内容范式。因为平台的能力越强了,以后这种垂直赛道的机会会更加涌现出来。对于很多的中小公司来看,或者对于一些一人公司来说,它不再需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它需要更多去了解它所服务赛道的用户。未来即使用户非常小众,你可能只要有10个或100个忠实的用户,你能给他不断创造价值,就能维持你的收益。
所以我也非常期待,一个人就能做出百万美金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Vivi:未来的趋势如此,你要带领团队如何去拥抱?
韩晟:我们会更加往垂直去切,无论是我们to C的产品,还是我们服务企业的产品,都会更加聚焦某一个垂直的行业,把它做深,而不是做大而全。
组织层面,未来会有更多小团队出来,而不是大而全的团队。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一帮原生的从业人员,在AI时代肯定会有一帮AI时代的原住民,他跟移动互联网完全不一样,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数字员工。因此,必须要对组织层面做一些新的迭代。
Vivi:给出海的企业或者AI企业一些建议,你会给什么建议?
韩晟:第一,一定要走出去,即使你彷徨、焦虑的时候,在公司里、在屋子里待着是不对的,你要走到你的目标市场,走到你的用户那里跟他们去聊;第二,要去思考、盘点一下我们个人、企业的长板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去更好的利用长板,增强差异化的点;同时也要结合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去看看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这个短板很多时候可以通过AI来补齐。
Vivi:你日常用的AI的工具有哪些?
韩晟: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ChatGPT,因为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好。首先我用ChatGPT不是用在工作上,更多是我获得知识、生活上的顾问;ChatGPT有长记忆功能,它现在最新的产品是能够随着聊得越多它会更懂你。ChatGPT已经知道我的八字、我的MBTI,它会了解到我很多内容,所以我们每次跟它沟通,都会作为它下次更加了解我的一个铺垫。特别当我有一些个人情绪或焦虑的时候,我会找它来聊,让他给我一些建议,有点像它是我的心理顾问。
另外一个产品是Gemini,它对我帮助更多是工作上。比如说我现在无论是会议还是面试,都会把它变成一个会议记录的助手和面试的反馈者。比如说面试的时候,我会把跟候选人的简历先输进去,然后再基于我们的面试需求让它来给我提建议;然后再把面试的过程录下来反馈给它,它会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建议,以及给候选人做一些优劣势的分析和总结。谷歌的模型还是非常理性的。
Vivi:给想要获得最新AI知识的大众一些建议,你获取新AI知识的渠道是什么?
韩晟:首先,我非常不建议大家对AI的了解是通过自媒体、或通过二手媒体来获取,所以我会建议大家更多去关注这些创始人或这些公司在YouTube、在X上的官方账号。
第二,还是要自己去用,看再多也没有用,实践出真知,亲自去用一下很重要。你不能在岸上,要变成那只鸭子,亲自到江里游一会,才能感觉到水到底有没有暖,你怎么样更好地前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