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新质观察|让数据像能源一样流动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0-28 10:16:39


那天,我去办理社保卡补办,前台递给我一张纸,要我填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居住地址。

填到第三项时,我忍不住问:“这些你们不是都有吗?”工作人员笑了笑:“有是有,但不互通。”我默默写完了18位身份证号,像看着一根堵住的水管。水明明在那儿,却流不出来。数据就在那儿,却没人能调得动。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时代悖论的一角。在今天的城市里,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被生产。道路、工厂、医院、商圈,每一处都在闪烁着数字的微光。传感器记录下行人步伐,算法预测着车流起伏,机器在无声中学习。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数据能量”,但能用的不多。无数数据被封存在系统的角落,沉睡在孤立的服务器里,闪光却未生热,充盈却未成力。

数据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流动”。就像石油只有经过提炼才能成为燃料,数据也只有穿过部门、行业和领域的边界,在共享与使用中流转,才能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然而在现实中,数据的流动还停留在“煤炭时代”:分散,粗糙,待加工。公共数据被锁在部门系统中,企业数据藏于孤岛,个人数据则迷失在算法的迷雾中。我们正在浪费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能源。

让数据像能源一样流动,不只是一个比喻,而是一种治理方向。它关乎制度设计,也关乎社会信任,更关乎未来创新的根基。它要求我们重构制度、技术与价值体系,让数据从“资源”真正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数据为何难以流动?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拉扯。制度、技术、利益、信任,像四根绳子,把这个本该高速流动的东西,死死拽在原地。

在制度层面,数据往往被当作行政资源,而非生产要素。部门出于安全、问责,甚至竞争考量,倾向于“各管一摊”。这导致权属不清、接口封闭、标准不一。哪怕共享的意愿存在,也常陷入漫长的授权、审批与协调过程。这种格局,像极了早期的电力系统:各地自建发电厂,各自定频定压,电能丰富却无法并网。

在技术层面,壁垒更为隐蔽。不同系统之间的格式不兼容、接口不开放、标准不统一,让数据的“通道”狭窄而拥堵。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区块链追溯等关键能力尚未普及,数据一旦出域,就像走进黑箱:谁看了,怎么用,用完归谁,常无从追踪。安全担忧与技术短板交织,使许多数据停留在“能用不敢用”的尴尬状态

利益的不清,是另一个沉默的阻力。数据无法确权,难以定价,也缺乏合理的分润模式。谁产出的?谁使用的?谁获利?该给谁激励?该由谁担责?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就没有交易的勇气。模糊的边界让所有参与者都变得谨慎,公共部门担心风险,企业缺乏激励,个人怕泄露。在没有明确的利益与责任边界时,数据只会被束之高阁。数据要素的潜能就此被困在“无价也无利”的尴尬境地

而最深的障碍,来自信任。公众不知自身数据如何被使用,更不知是否受保护。“我同意”三个字后面,常常是看不懂的协议、删不掉的记录、改不了的默认选项。没有信任,就没有持续的数据供给,更没有共同的数字未来。

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形成了今天的瓶颈:数据量在指数增长,数据流动的速率却远远滞后。真正的挑战,不在数据太少,而在流得不远。

打破僵局,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体系,让数据像能源那样有序流动。能源的体系是由采集、输送、转化到最终利用构成的完整闭环。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有标准、有规则。于是煤炭变成电力,石油变成燃料,点亮了街道,驱动了工厂,也让城市真正运转起来。数据的体系,也应当遵循同样的逻辑,只不过对象从物质变成信息,燃料从石油变成算法。

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正是要重塑这样的流通体系。要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让数据的流动有“通道”,有“秩序”,有“循环”。当数据资源在统一规则下被归集、分类、授权,才能实现从“各自为政”到“统一协同”,从“资源分散”到“要素流通”的跃升。这样的市场,不仅是数据的交易平台,更是创新的孵化器,让数据在合规、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被调度、被使用、被反馈。这样的市场,把数据从“资源”变成“要素”,让数据像能源一样接入系统,驱动算法,激活业务。这才是走出“数字煤炭时代”的真正出口。

与此同时,新一轮数智技术创新正在成为推动数据流动的引擎。算力、算法、数据三者的深度融合,正在构成数字经济的底层供给体系。算力是“肌肉”,算法是“神经”,数据是“血液”。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强化算力布局、优化算法生态、提升数据质量,才能让每一份数据都具备被使用的可能。眼下,算力正加快布局,东数西算工程在铺路,智算中心在扩容,像变电站一样,把原始数据加工成可调用的能力,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而算法的演进,则让数据“更聪明地流动”。数据不再只是“传输”的对象,更是决策的一部分。从交通预测、医疗诊断到能源调度,算法嵌入流程,数据即刻反应,反馈再反哺模型。数据在这里,不是坐着被读的,而是跑着在参与。

“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实施,则把这套系统推入了更深的行业肌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数据的高效利用和智能反馈。当人工智能技术被嵌入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千行百业,数据便不再停留在统计和展示层面,而成为驱动创新的实时能量。人工智能在产业链上的渗透,反过来又激活了对高质量数据集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科技行动,更是一种经济重构。它让数据的价值链条更长,也让创新的路径更宽。数据在AI的算法回路中流动,就像电流在电网中奔涌,推动机器,发出光亮,也不断反馈,形成闭环。数据不再被一次性使用,而是进入了一种动态、持续、可再生的流通状态,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释放。

让数据真正“用起来”,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一环。能流而不用,仍是一种浪费。数据只有进入真实场景,才能转化为真实能力。数据的使用,正在改变城市的运行逻辑。过去,治理依赖纸面传阅、层层审批、逐级汇报;现在,数据让感知变得实时,反馈变得即时,决策更为科学,服务更加细腻。城市因此变得更高效,也更有温度。水管漏了,不靠市民打电话,而靠传感器自动告警;交通拥堵了,不靠交警肉眼疏导,而靠路口自动调控;公文久拖不办,不靠督办催促,而靠系统实时亮灯。城市因此不只是高效了,更有了某种温度。

未来的公共服务,也许不是多设一个窗口,而是靠数据少走一张纸。不是让人跑腿去协调信息,而是让信息自己找对地方。数据的作用,不是让市民配合系统,而是让系统主动理解市民。与此同时,数据的应用还意味着价值回流。通过“数据入表”和收益分配机制,个人和企业可以共享因数据流通而带来的增值成果。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增强了社会参与感,也夯实了信任的根基。让公众看得见数据从哪来、到哪去,被谁用、为何用,用后如何归还,数字化进程才能行稳致远。

能源改变了工业文明,数据正在重塑数字文明。它们的共同点,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流动。在于让“资源”变成了“能力”。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天际线,更取决于数据的流速。流得快,创新的回路就短,治理的反应就快,产业的链条就稳。流得慢,信息便滞塞,声音失真,机会也跟着耽搁。

让数据像能源一样流动,并非要让一切无边界,而是要在安全与开放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让数据成为公共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数据能够在制度的保护中自由流动,在技术的支撑下高效转化,在社会的信任中被善用,这才是一个成熟数字社会的模样。

未来,我们也许不会再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转型”这些宏大的词,正如我们早已不再谈论“电力时代”。我们只会看到它们化入城市的日常:灯光亮得更及时,公交来得更准时,政务办得更顺畅,生活变得更轻盈、更高效。

技术真正落地的时候,往往悄无声息。那时的数据,不再冰冷地储存在服务器中,而像水、电、气一样流动在社会肌理里——无形,却充满力量;看不见,却温暖人心。

(作者胡逸为数据工作者,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一书)

胡逸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