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质动能,作者|allinone 沛林,编辑|龙猫
计划减员30000人,单人最高赔偿50万欧元(413万元),奔驰被爆启动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裁员目的,是一个宏大的计划:每年节省50亿欧元(413亿元)开支,投入到36款新车型研发,其中17款是电动汽车。
这也是奔驰断臂求生的自救,刚刚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奔驰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2%。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百年车企与电动浪潮抗争的决心,和眼看着阵地仍在失守的残酷现实。
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电动突围战”,正在奔驰内部无声上演……
01、 裁员加速,改革继续
“签字当天离职,可多拿3个月赔偿!”
这不是什么促销广告,而是奔驰内网推送的“加速离职”计划。
奔驰官方目标是,到2027年,通过裁员、外包等方式,每年节省50亿欧元。
为了让人主动离开,奔驰开出了极具诱惑的条件:走得越快,拿得越多,部分员工最高可拿“N+11”的顶格赔偿。
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已有4000人主动离职。其中,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50万欧元(413万元)补偿,普通员工也有人拿到10万欧元(约83万元)。
这是奔驰四年内的第三轮自我切割。
2019年,第一刀挥向1万人;2023年,再削数千岗位;如今,3万人的裁员计划浮出水面。
通过裁员、外包、不填补空缺职位等措施,奔驰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约合413亿人民币),以资助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为什么这么着急?
看看销量数据就懂了。奔驰集团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2%,中国区销量锐减 27%。
奔驰的销量下滑是“大象转身”的阵痛:既要承受电动车新势力带来的外部冲击,又要在内部进行成本优化和电动化改革。
事实上,这样的阵痛期,奔驰已经经历了六年。
一切开始于2019年,奔驰“油改电”车型EQC的惨败。
02、 全面电动,失败收场
2019年,奔驰推出首款纯电车型EQC,这是一款“油改电”车型,是奔驰电动化战略的开端。
“油改电”更像是一种过渡性策略,它将车辆的电动系统植入到原本为燃油车设计和开发的平台架构上,相比原生电动平台的电动汽车,有很多油与电不适配带来的缺陷。
因为“油改电”的先天不足,上市后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导致口碑崩塌,销量惨淡。
新上任的奔驰CEO康林松意识到,奔驰转型迫在眉睫,必须彻底放弃"油改电",改为“Electric-only”(全面电动)路线,all in研发自有的纯电动原生平台。
“Wake-up Call is now!”(醒醒吧,就是现在!)康林松带着瑞典口音的英语在会议室回荡。
"我们花了百年时间完善内燃机,现在要为了电池放弃这一切?这是在背叛传统!"果不其然,康林松的观点当场就遭到了反对。
康林松没有因为这些声音让步,开始了对内部传统势力的反击,第一刀就砍向了人事组织。
2020年,在康林松的意志推动下,奔驰核心团队整体换血,电动化少壮派火线提拔。
“昨天还一起开会的同事,今天可能就消失了。”一位离职员工后来回忆道。
2021年,康林松推出另一项措施:将同属戴姆勒的卡车业务彻底拆分并独立上市。
从此,公司可以将100%的资本投入,和管理层100%的注意力,完全聚焦于两大核心使命:捍卫高端豪华的护城河,和全力冲刺“电动为先”的转型之路。
战略转向、人事洗牌、业务分拆——康林松用三年时间,以铁腕手段扫清内部障碍。
同年,奔驰推出全新的纯电S级EQS,期待借这款车型一举打开电动车市场的局面,保持奔驰的市场领先地位。
可现实,哪有那么容易。
03、 油电并行,先活下去
“我们低估了电动化的难度,高估了品牌的影响力。”一位奔驰高管的感慨,揭开了这场电动豪赌的困局。
失意的原因,是EQS的溃败。
弓形车身设计被吐槽失去S级的庄重,劝退了传统豪车用户;而在中国市场,新派用户又批评其“不够智能”“创新不足”。最终,EQS的销量被特斯拉Model S远远甩开。
市场的回应,像一记耳光,打醒了奔驰:电动化转型绝非“油改电”那般简单,而是从机械操控到智能座舱、从线下渠道到数字化服务的全面革命。
一次失败并未阻挡奔驰进攻的脚步。2022年成为奔驰纯电车型放量的元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67%。随后,奔驰密集推出EQE、EQS SUV、迈巴赫EQS纯电SUV以及EQG概念车,试图以产品矩阵抢占市场。
但此举代价惊人——仅2022年研发支出就高达85亿欧元,相当于每天烧掉1.8亿元人民币。高昂投入下,大规模裁员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
然而,市场并未按预期发展。2023年,纯电市场增速放缓,插电混动受到青睐。奔驰意识到,过早放弃燃油车将动摇其转型期的利润支柱。
奔驰的战略也随之急转:从“全面电动”调整为“多线并行”。一边更新内燃机产品,一边用燃油车的高利润反哺电动化投入。
2024年2月,CEO康林松宣布,将电动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并确认对下一代燃油车平台加大投入。
从试探到猛攻,再到战略回调,奔驰终于意识到:适应新市场不是三五年能完成的战役。而百年燃油技术的积累,仍是它眼下最坚实的护城河。
对于奔驰来说,议题已从“如何进攻”变为“如何活下去”。毕竟,只有留在牌桌上,才有资格谈未来。
04、 结语
奔驰这场电动化战役,远未到终局。奔驰的战略回调,并非电动化的败退,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务实防御。
通过壮士断腕般的裁员来控制成本,并用燃油车这座“利润堡垒”的收益,反哺电动化深水区的巨额投入,奔驰为自己争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未来,唯有那些能驾驭电动创新节奏的同时,即时满足本土用户需求的厂商,才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对于奔驰而言,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