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适老支付的“默认隐忧”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京商报 时间:2025-10-27 00:07:33

“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以其无需繁琐操作的便捷性,涌入中老年人这个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从电商平台的日常购物,到社交软件的服务充值,再到生活缴费的快捷结算,各类新型支付功能以“高效便捷”为标签加速覆盖消费场景,也逐步融入中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但在这背后,一场关于“便利”与“隐忧”的博弈,正在无数用户的指尖悄然上演。各家平台的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功能究竟是如何设置的?背后有哪些考虑?针对中老年人群又有哪些特殊功能?北京商报记者对多家平台展开了实测和采访。


调研 支付“无感”,非理性消费增加

学会网购的第七年,王阿姨在“先用后付”上栽了跟头。

“这两年我偶尔会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一些蔬菜、水果。前段时间,我又下单了一桶食用油。”10月19日,王阿姨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

而在下单两天后,王阿姨望着陆续到货的五桶5L食用油傻眼了,赶忙向家中子女询问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根据王阿姨提供的截图信息,其所购买的五桶食用油付款金额均为0,在实付金额旁边,有绿色小字标注了“先用后付”。

据王阿姨回忆,正是因为下单后未显示扣款信息,叠加该电商平台的“拼单”玩法,她便认为是拼单失败导致的未扣款,自己也未能购买成功,由此出现了重复下单的情况。这也是王阿姨首次了解并使用先用后付。

王阿姨指出,并不清楚是在哪一时间点、哪一环节开通了先用后付,只是一旦原本熟悉的支付流程发生改变,自己就很难对整个消费流程进行把控与判断,也会引发对未知扣款的担忧。

过去几年间,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以“0元下单”“一键付款”的便捷性迅速渗透至消费场景的每个角落,但由于对规则理解的差异,叠加部分平台“0元”“免费”的刻意引导,这些便利的支付服务,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消费困境。

而便捷的支付方式,也像一层迷雾,模糊了消费者对资金流出的实时感知。王阿姨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中提到,自己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购物时不知何时开通了免密支付,“每次就几十或百来块”的小额特性,在免密支付“无感”体验下更易让人放松警惕。

“曾经有一个月我下单了近30个快递,到了次月查询银行卡余额时发现少了近千元,也让家里人大惊失色。我都以为账户被盗刷了,而且实际上很多支出是没必要的。”王阿姨指出。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指出,“先用后付”和“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提升购物便利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对中老年用户群体,可能是在无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导致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商品,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双重浪费。这也说明了电商平台在对产品的推广介绍上可能会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的情况,在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上未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存在消费者教育缺失的情况,这些情况成为非理性消费的诱因。

事实上,王阿姨的案例并非孤例。北京商报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等这些被平台力推的创新支付功能,在便利年轻人的同时,却也将不少老年群体推入“被动困境”。

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为例,有超半数用户遇到过被动开通的情况,更有近10名中老年人向记者“吐槽”了该功能的风险及自身担忧。

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受访中老年人曾在主流电商平台进行网购或支付行为,6位老年用户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仅2位用户是自己主动选择使用该功能。

从使用态度看,中老年群体对这些创新类支付方式的排斥性显著。7位受访中老年用户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位认为“先用后付”没有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这种态度也与他们的使用场景高度相关,目前,不少中老年成为微短剧付费主力军,且多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高频消费,而这些平台也被视为支付功能诱导开通的高发区。

而免密支付等操作引发不满的背后,是开通“一键成”、关闭“绕迷宫”的难题。从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开通容易关闭难”是中老年用户的共同吐槽,有8位受访者反映找不到关闭入口或需填写过多信息,有人想取消免密支付,翻遍手机设置仍无果;还有人因先用后付误操作,但最后还需承担退货运费等问题。

“我们不怕学新东西,但怕被套路。”一位受访老人的感慨道出了大多数中老年群体的心声。李亚认为,平台对中老年用户群体开通“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时,应充分提示必要性。中老年人对“先用后付”的性质认识不足,未意识到其本质是信用合约,涉及还款义务、逾期风险等。对“自动扣款”等问题,平台应通过显眼的弹窗、红色警示图标或人工客服确认等方式,向中老年用户特别强调。

亲测 优先勾选,关闭复杂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对包括淘宝、拼多多、小红书、携程等在内的多家主流电商购物、生活服务平台免密支付及先用后付功能进行了全方位实测。

功能开通环节上,通常来看,平台会在用户确认商品、选择支付方式的一环嵌入“开通免密支付”“选择先用后付”的选项。相关功能的开通过程较为简单,一般仅需同意服务协议、输入支付密码即可。

以淘宝为例,用户在商品付款时,选择开通先用后付,即可“获得0元下单权益”。用户可在此过程中,选择扣款顺序(花呗为首选支付方式或按支付宝顺序扣款),也能稍后在“支付设置”中调整。页面含提示“开通则同意《先用后付服务协议》及先用后付场景下使用免密支付”。

对于免密支付,一项重要的设置即单笔免密额度,大部分平台可以在“支付设置”中调整,范围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修改需输入密码。免密支付的付款顺序则仅有部分平台如淘宝、携程、拼多多可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产品设计方面,不同平台展现出差异。其中,小红书的先用后付,主要基于微信、支付宝的“授权”运行,即功能的开通、关闭均需跳转到微信、支付宝App中。从该流程来看,是用户同意在微信、支付宝中,拥有该平台的快速支付权限。

而另一部分平台如携程等,除了这种跳转类免密支付形式,还有平台自有产品“极速支付”。此类服务由平台关联支付机构运营。在业内看来,此举一方面为提升消费者付款效率,另一方面实则也暗藏构建内部支付生态的考量。

短视频平台同样进行了多种小额免密形式的区分。在平台内,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需要分别开通,免密额度、运用场景略有不同。此外,还有一项“小店购物极速支付”,根据介绍,单笔200元内,系统智能优选免密支付进行扣款,可大幅提升福利品抢购成功率。

某支付机构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极速支付”的体验会更加“极致”。免密支付下,若当前的支付方式扣款不成功,支付就会失败;而极速支付会轮扣完所有的支付方式以确保成功率,但额度会更小一些。除此之外,二者在用户端展示、平台推荐倾向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平台还是会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推荐。

创新服务为何频遭质疑?免密支付与先用后付藏何隐患?在实测过程中,一些困扰消费者的典型场景也同时暴露出来。一方面,仍有不少平台将免密支付、先用后付功能与优惠券、折扣绑定,利用诸如“0元下单”的宣传语替代传统的“立即支付”,点击即被引导进入功能开通界面,或在付款完成后,以弹窗形式跟进询问用户是否开通服务。

相比平台对开通该功能设计的便捷和迫切,北京商报记者在实测中也发现,这一系列功能的关闭则要显得复杂得多。部分平台跳转至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需要前往对应App中关闭;平台内部的“极速支付”,则需要在平台内操作,步骤往往在5步以上,需要点击平台、更多工具、支付设置、小额免密设置等,再点击对应功能、关闭相应服务。

此外,在功能开通后,符合额度条件的情况下,商品付款时平台通常会优先为用户勾选免密支付方式,尤其是上文提到的平台自有产品“极速支付”。这在节奏较快的操作过程中,也易使得用户常出现使用非个人意愿支付方式的情况。

先用后付同样如此。例如,在亲测中,淘宝会优先勾选先用后付,其次是免密支付。其中,有一项“先用后付为优先支付方式”的设置为默认开启状态;携程则是根据用户的上一次消费选择,系统自动勾选极速付款或普通支付;而拼多多的“多多钱包免密”,开通后购买商品付款时即会优先多多支付,用户在商品界面只要点击“马上抢”,就极易直接支付成功。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部分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免密”理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加上操作失误率较高,因此极易陷入重复消费或债务困境。

回应 额度限制和风控把关

既有隐忧,为何平台仍热衷于推广这两类功能?这背后或涉及一场消费者认知与平台商业逻辑之辩。

一方面,免密支付与先用后付确有其优势所在。微信支付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免密支付设计的初衷,是在微信支付成熟的支付分体系和严格的风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用户在特定场景的快速支付体验。例如在乘坐公交地铁场景,用户在出站时可通过免密快速支付车费,避免造成出站拥堵;水电煤按月缴费自动扣款,防止忘记缴费导致停水停电等;其他日常场景包括电商购物时的小额免密支付,滴滴打车的下车自动扣款,充电宝租借归还自动扣款等。

“在日常的电商促销秒杀、直播限量抢购等场景,用户对于支付的速度和便捷性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场景也是用户开通免密支付的主要来源。”某支付机构相关人士说道。从平台视角来看,提高支付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是关键。相应地,也有助于商家转化率提高、增加“回头客”。

另一方面,多家平台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平台对于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有充足的安全保障措施。“最终选择权始终在用户手中。为了兼顾用户体验与支付安全,平台一般都会给免密支付设定较小的额度,通常是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推荐一个额度,用户也可以在上限之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修改免密限额。”

在曾刚看来,平台将免密支付设为优先选项、缩小更换支付方式按钮、模糊信用贷款与支付方式的界限,背后主要是提升交易转化率和金融产品渗透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涉及信用贷款的先用后付功能,本质上是金融服务而非简单的支付便利,更应严格区分,要求用户单独授权并充分理解还款责任。

“理想的免密支付设计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开通流程上,平台应清晰展示免密支付的含义、额度、适用范围及风险提示,避免与优惠绑定诱导开通。额度限制应根据支付场景差异化设置,小额高频场景可适当放宽,但需设置单日累计上限。关闭路径必须与开通同样便捷,在支付设置中置于显眼位置,一键即可操作。”曾刚表示。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同样指出,免密支付的主要优势是方便用户操作、保证支付流程顺畅避免断点失败。在用户较为急切、频繁、小额的支付场景中较多使用,但前提是保证用户清晰知情、自愿续费、自主授权,且在用户改变意愿后可轻松便捷取消。

建议 对特殊人群应把握好“度”

根据2025年7月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我国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

对于平台方而言,新型支付方式的推行本质上是通过“绑定用户行为”,增强用户黏性与复购意愿,拉长消费周期,通过简化支付流程,降低用户决策与操作成本,降低初始消费门槛。而当追求“简单、安全”的银发群体遇上极简化的新型支付,背后既是技术迭代带来的便利,也潜藏着认知错位引发的消费风险。

利弊权衡之间,平台也可针对具体人群对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的功能做出一个“度”的把握。

其中,微信支付就提到,免密支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的选项,并非强制,需要用户手动选择确认并验证支付密码后才会开通。微信支付也提供清晰简洁的免密支付项管理方式和取消方式,以方便中老年等群体开通免密支付之后在电商平台误下单等情况。

此外,还有平台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等产品,也不进行相关营销。取而代之的是,平台更推荐中老年人使用“亲情卡”,由家人绑定管理。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当前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别平台的偶然现象,而是移动支付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矛盾,即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甚至衍生出诸多对立点。看似简化的支付流程,对中老年人而言反而成了“障碍”,便利的工具没能真正适配他们的使用场景。

对于如何平衡先用后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带来的便利与风险,李亚建议,平台在中老年群体开通流程中,对关键条款应用显著方式单独提示,并由用户手动输入确认。推出“老年友好版”版本,开通/关闭免密支付时,提供适合中老年人的交易流程。可以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误扣款导致中老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再向合作方追偿。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廖蒙 董晗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