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双十一没便宜”上热搜,当心“短期流量”砸了“长期饭碗”

IP属地 中国·北京 大象新闻 时间:2025-10-26 10:07:45

近日,“双十一没便宜”的话题冲上热搜。

据澎湃新闻报道,某电商平台“双十一”尾款通道开启仅1天后,平台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参加达人直播间活动的不少网友发现,尚未付尾款的商品秒贵几十元至数百元,此举导致达人直播间出现退货潮。在各大社交平台,网友纷纷晒出订单,吐槽声一片,直指电商平台搞“小动作”,消费者成“大冤种”;有品牌方和直播达人也抱怨遭平台甩锅、“背刺”。

这次的补贴“一日游”让“双十一”促销又添新套路。这个本是商家让利多销、消费者得实惠的购物节,近年来,被一些拿着“套路剧本”的平台和商家生生演成了“烧脑战场”——满减叠券、定金锁价、限时秒杀……不少消费者做完“奥数题”后发现,商品价格非但没被“打”下来,有的甚至更贵了。

优惠套路不断升级的背后,是商家在利用“信息差”一次次精准收割消费者。优惠规则越复杂、价格标注越模糊,比价难度就越大,总有“以为捡到便宜”的新“韭菜”会“踩坑”。而平台利用大数据,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给出“千人千价”的“算法杀熟”手段,则更为隐蔽,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中招”。



(图源:新华社)

这些沉迷套路的商家和平台,是在用“短期流量”砸自己的“长期饭碗”。这些商家和平台在“流量至上”思维下,把“双十一”视为“清库存、冲业绩”的救命稻草,不惜用短期利益透支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有的甚至从一开始就只打算做“一锤子买卖”。然而,当消费者的耐心和热情被商家的算计一点点消磨,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抱着“非诚勿扰”的心态,对“双十一”不关心、不参与、不买单,长此以往,这场年度消费盛宴还能走多远?

当消费者把“优惠”和“套路”画上等号,商家“玩崩”的就是自己的品牌口碑。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有网友支招,识破商家的价格猫腻并不太难。比如,查看购买记录对比历史价格,手机截屏记录商品价格,通过第三方比价软件也能迅速对比出不同时期、不同平台的价格差异。随着“踩坑”教训的积累,不少消费者渐趋理性。就像一位网友说的,“被品牌‘先涨后降’坑过一次,现在看到它家广告就直接划走”。


(图源:新华社)

直播带货、平台促销的算计消费者的套路,已经被市场监管部门“盯”上。此前,宁波某家居用品公司“双十一”期间直播促销,承诺支付尾款靠前的消费者可享优惠,结果中奖名单却“货不对板”,被罚款11.79万元;成都某传媒公司主播在直播间推广某品牌羽绒服时,虚假宣传“全网销量第一”,也被处以罚款28万元……这些“背刺”消费者的花招还涉嫌违法。10月15日实施的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对“虚假评价”“低价内卷”“大数据杀熟”等乱象明确禁止。

让消费者在“双十一”放心“剁手”,需要“上新”的机制还有更多。有关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制度‌,“拉黑”多次实施价格欺诈的商家,限制其参与促销活动,对违规行为处以罚款。‌简化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消费者通过“一键投诉”功能举报欺诈行为。平台则需要负起主体责任,主动加强审核与管理,履行监督职责。

今年走到第17年的“双十一”即将“成年”,是时候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双十一”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长久信任。放下“收割流量”的短视,回归“让利多销”的初心,这场年度消费盛宴才能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