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I改变金融系统,周小川、肖远企发声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基金报 时间:2025-10-25 00:12:24


2025外滩年会,周小川、肖远企解析人工智能为金融系统带来的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10月23日至25日,2025外滩年会在上海市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并继续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定位。会上,来自全球21个国家及地区的121位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围绕全球秩序重构与科技革命交织背景下的经济、金融与治理等多项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远企等嘉宾出席,围绕人工智能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新变化分享观点。

周小川:人工智能是金融业在IT基础上又一次重大边际变化,将深刻改变银行业态

在本届年会的“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圆桌论坛上,周小川表示,人工智能是金融业在IT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边际变化,将深刻改变银行业态,但对货币政策影响尚不明显。


在周小川看来,从金融角度看,银行业正在从传统银行转变为数据处理行业。回顾六七十年前的银行业,与现在完全不同,但随着IT技术发展,银行业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他举例说明,支付业务与数据处理有关,存款和贷款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定价,风险评估主要基于数据处理和模型计算,市场营销也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

“在此过程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由人主导、机器辅助,演变为人主要作为机器与客户之间的界面。”周小川称,在此基础上,AI的兴起也带来了新的边际变化。

“过去银行系统、金融系统积累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使传统模型转向智能推理模型。”周小川指出,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对人工智能需求较少使用多模态或生成式技术,主要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推理模型。

“基于这一特点,银行未来会进一步向该方向发展,由此也将产生一个现象,即银行的从业人员规模会显著减小。”周小川称。

周小川认为,目前客户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他亦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将为监管带来变化。

此外,谈及AI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监管的影响时,周小川表示,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慢变量”,它随经济周期或经济变化而调整,这个变化不会太快。尽管AI和机器学习有助于更准确判断形势,使宏观调控更精准,但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货币政策不可能对每天的价格变化做出响应,响应太快也可能引发不必要波动。

周小川也提醒称,从监管的角度,希望各类金融机构和活动如果运用AI,应提供透明、可解释的模型。但实际上,AI发展特别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必然带来模型的黑箱性,很难解释。“可能未来监管就需要面对黑箱模型产生的结果和行动,来调节或监管金融市场。”

他指出,如果AI模型大量运用短期高频数据,学习结果很可能也是高频、短期、技术性的,可能与金融稳健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础面、长远稳定性的要求不一致。

国际合作方面,周小川建议,可以在如何更好地加强AI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合作,特别是金融市场方面的AI基础设施的加强和联通,这将为未来具体的国际合作想法打下基础。

肖远企:AI在金融领域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辅助决策仍是主流

会上,肖远企表示,当前尽管AI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但必须明确一点,目前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


谈及当前AI在金融行业的主要应用,肖远企从三方面加以概括:

首先是中后台运营的智能化,覆盖了数据收集、加工、信息甄别与识别,以及客户评估等多个环节,当前已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广泛应用。

其次是在客户交流方面,许多金融机构在客户关系管理环节,包括营销、维护和问题解答等方面,都普遍应用了AI技术。

最后是在金融产品提供方面,AI的应用带来了双重效益。对内来讲,其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外则是使它们能够为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和满足需求。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可以预期,其对金融的促进与影响可能是重大而根本性的。”他表示,尽管AI发展迅猛,但必须明确的是,目前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

对于AI效率提升是否会带来金融机构内部员工安置的压力,肖远企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金融机构单纯因AI应用而出现员工安置压力的案例。他进一步强调,在金融领域,人才始终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产,AI的应用还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对于AI变革对金融领域带来的风险,肖远企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

他指出,从微观角度来看,对单家金融机构而言,主要有两类新型或增量风险:一是模型稳定性风险。本轮AI应用高度依赖模型支撑业务拓展,因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二是数据治理风险。这涉及数据来源的选择、数据质量的把控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测程序,也就是数据治理的程序。这两类风险对单个机构非常关键。

对整个行业而言,则主要有两类增量风险。一是集中度风险。金融行业在AI模型技术上可能会依赖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稳定性高、资源投入大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投入上可能比小型机构更具优势,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

二是决策趋同风险。肖远企指出,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对标准化和集中,金融机构在决策依据上可能趋同,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决策同质化。如果趋同性过高,可能引发“共振”效应,他认为这一问题也需要关注。

校对:乔伊

编辑: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