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日晚6时,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音乐喷泉表演如期进行。表演刚结束,一位身穿米色外套女子声音哽咽地拽住了在此执勤民警:“帮帮我,我女儿丢了。”
民警仔细聆听着关键信息:外地游客、看喷泉人多,一转身孩子就没了踪影;女孩9岁、身穿粉色连衣裙……
汇总完信息后,民警立刻启动“空地联动”寻人机制。无人机升空、向地面广播:“现在有一名9岁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走失,如果您看到她,请及时联系附近民警。”
不到五分钟,走失女孩找到,母女相见,激动得拉住民警道谢。
快速、机动、智能……国庆期间,西安警方“空中战队”上线正改变着传统用警。而它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在西安城市治理应用的一个缩影。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采访当地多部门获悉,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西安正形成一条独特的“政—产—学—研—用”闭环。而人工智能,正悄悄改变这座千年古都。
![]()
今年国庆期间,机器人安防应用于西安。图片来源/西安市公安局
警力新科技:无人机、机器狗、交通智慧大脑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西安再次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城市之一。而此时,也是西安民警最忙碌的时刻。西安警方的“空中战队”上线,无时无刻守护着游客的平安。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空,一架警用无人机悬停在30米上空,利用机身搭载的扩音器循环播报着安全提醒。在地面,民警紧盯着平板电脑上的实时画面,时刻注视着跳动的红色热力图清晰标记着人流聚集点。
民警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以前民警用脚巡逻一圈,大概需要40多分钟,人多时,有些拥堵的拐角根本顾不过来。但现在,一台无人机就能快速弄清哪里人多,哪里会存在风险点。
10月1日上午10时,民警通过实时画面,立刻发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北广场西侧安检口出现人流“打结”,通过对讲机,巡逻警力快速增援疏导,不到5分钟,拥堵就被化解。
在西安钟楼,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开展“武装+警犬+机器狗”的巡逻防控工作模式,利用警犬和智能机器人自身优势,进一步赋能巡防警务工作。在持续提升了街面见警率、管事率的同时,确保辖区社会面治安秩序持续平稳。
除了日常巡逻,近期,西安接连降雨,部分河道水位上涨,防汛压力陡增。西安警方用无人机沿着浐河、灞河、潏河等重点河道巡航,发现并协助处置河堤冲刷、杂物堵塞排水口等隐患。民警立刻将隐患位置、现场照片同步推送至水务、应急等部门,1小时后,维修人员就赶到现场完成了加固。通过上报、提醒,多次将河边游客疏散,避免发生溺水危险。
“无人机巡逻已经成为巡逻防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民警表示。
除了安防,人工智能应用对缓解城市交通也发挥着不小作用。
西安曲江十字是南三环与高速出口关键节点,曾因短距离连续变道、车流交织冲突严重等问题,在晚高峰陷入拥堵困局,市民往返高速“最后1公里”一度成“最堵1公里”。
西安交管部门为曲江十字安装了“智慧大脑”。通过路口地磁检测器+高低点视频监控,实时感知车流量、车道饱和强度等数据,每3分钟自动调整一次信号灯配时。经过系列创新举措,曲江收费站驶出车流延误指数从19.63降至15.32,车辆平均停车次数从0.5次减少至0.4次,曲江十字南口高峰平均排队长度从76米缩短至52米,有利缓解了拥堵压力。
![]()
人工智能缓解城市拥堵。图片来源/西安市公安局
西安人工智能有何不同?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我国AI发展划定清晰蓝图: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提速增长;2030年,普及率突破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人工智能是西安五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西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什么不一样?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2023年7月,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前100强中,西安排名全球第二十三位、位列国内城市第七。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西安正以产业化应用为突破口,以工业智能化为重点,以数据采集及分析利用为基础,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自2020年起,西安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人工智能发展已正式进入“国家队”,一批政策引导也在西安生根:企业投入AI研发最高可获30%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携项目落地,支持力度高达5000万元……
2023年,《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启动“双千工程”(培育千企、引育千人),为AI产业擘画清晰蓝图。
在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加持下,陕西西咸新区2024年加码推出AI专项政策,对AI大模型、算力平台最高支持500万元,短短半年吸引20多个项目落地生根,覆盖全产业链。
依托西安强大高校优势,一批技术在此研发: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感知”团队将能让机器人看清0.001毫米误差的尖端技术,更快应用于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精密检测水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视觉”系统获得专项助力,其超越“老师傅”的缺陷识别能力,正加速适配西安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西安邮电大学“智能媒体重点实验室”乘政策东风,聚焦AI与数字艺术融合,成功举办“秦岭智镜论坛”暨生成式AI艺术联展,推动前沿艺术教育在陕扎根。
“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从安防到交通、从工业制造到文旅服务、从精准诊疗到智慧政务……西安城市发展正开始一场裂变。
![]()
人工智能守护西安。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最强大脑集群”助力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领域中,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石油”,算力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动机”。 算力是指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数据量,它被称为继热力、电力之后的最新生产力。而大模型应用的关键在于算力。
目前,陕西已建成西部领先的“最强大脑集群”,形成以西咸新区大数据基地为代表的通用算力,以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为代表的超算算力,以西安和咸阳等地为代表的一批智能算力,全省智能算力总规模超3380P。
2021年9月,由西安市雁塔区政府筹建、华为参与建设的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计算中心正式上线,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用地面积32.1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3792平方米。项目一期已建成AI算力300P、HPC算力8P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中国西部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二期在建高层产业研发中心,包含科技展厅、院士工作站、企业办公区。
2023年6月,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计算中心首席运营官张云鹏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目前,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计算中心每秒可完成50亿亿次半精度浮点计算(相当于250 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并行运算)。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服务212家高校、科研院所及AI企业,算力使用率达90%,业务订单总额超8000万元;链接生态伙伴超300家,孵化近300个AI解决方案,覆盖遥感、制造、医疗等行业。
![]()
今年国庆期间,机器人安防应用于西安。图片来源/西安市公安局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改变多个行业
围绕强大算力支持,一大批优质人工智能企业开始落户西安,它们在各自领域生成的大模型正在改变一些行业。
西安交大一附院的“AI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将肺结节、乳腺癌筛查效率提升5倍;陕汽重卡生产线利用智能摄像头24小时“盯”着生产线,0.01毫米的偏差都能揪出来;机械臂装了“AI大脑”,能自己调整力度,单线效率提升超20%。
西安周至的猕猴桃、阎良的甜瓜现在有了AI“田保姆”:地里的传感器+气象大数据,AI能算出“最佳浇水时间”;无人机巡检+图像识别,病虫害刚冒头就被“揪”出来;电商平台的AI算法还能根据网友搜索关键词,提前告诉农民“今年啥水果好卖”。
“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提出,要加快实施“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等6大重点行动,这为西安提供了战略机遇。
印度尼西亚的一家知名造纸企业旗下拥有百万公顷速生林。为了让速生林产量高且品质稳定,就要给速生林中的作物提供稳定滋养的水环境,因而需要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去年,该企业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速生林地下水的智慧监测。而它所应用的,正是西安企业山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压力式水位计是一种用于水位和水温测量的传感器,采用先进的混合信号处理技术研发而成,可以实现全量程数字化线性校正。这一产品能够很好地应用于速生林。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灌溉;当系统释放排水信号时,便通过系统把多余的水排出。根据作物需水的规律,产品可匹配最佳的用水方案,确保速生林中的作物长得又快又好。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无人值守的同时实现科学精准作业。目前,这一项目已完工验收,处于试运行阶段,待技术成熟后,将会大规模推广。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在西安多个景点,科技让旅游又有了新的玩法。
时空穿梭成为了今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新体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VR体验区内,戴上专用设备,游客便立刻能穿越至唐朝,唐墓壁画中的《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已不再是静止的。曾经唐长安的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扑面而来。观众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风华。
科技沉浸式体验不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西安城墙景区,国内5A景区首家MR混合现实项目——《从军行》之金甲卫城,让游客通过MR设备,便能化身金甲武士,手握长弓,箭指长安烽火。
陕文投集团旗下各大项目打出“科技+文旅+演艺+场景+慢游+潮玩+光影+体验”等文旅组合拳,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来陕游客打开“游陕西”小程序,AI伴游智能体“小七”就开启了全程相伴。游客不用费心做旅行攻略,AI伴游智能体“小七”从推荐特色美食到预约景区门票,它都能一一搞定。此外,“游陕西”小程序刚刚上线的“影旅记”,通过一张照片就能帮您生成个性化“旅行日报”,还有多款旅拍写真、动态视频模板可供选择,打造可珍藏的旅途记忆。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秋日诗意与盛唐繁华巧妙相融,推出“月满中秋・梦长安”系列活动。街区内层叠枫林与唐风建筑相映成趣,红枫、杏黄与丹墙构成一幅“盛唐秋韵”画卷,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其间,随手一拍便是“穿越盛唐”的精美大片。游客走进这里,就从“观影”变成了“入戏”。近百名NPC踏歌而行,与游客击掌互动、共舞同欢,再现盛唐繁华景象,为游客打造一场沉浸式、科技感、文化味十足的盛唐秋日体验。同时,游客扫描“唐潮工坊・AI 旅拍”二维码上传照片,仅需一分钟,就能自动生成专属唐风微短剧或静态旅拍,轻松实现“一秒入唐”;通过“穿越照相馆”,游客上传照片后,2秒钟即可生成16张唐装汉服照片,并可现场打印,将“盛唐记忆”亲手带回家。
目前,通过一系列“数智文旅”举措,西安正逐步实现历史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形象的有机融合,重构文旅体验。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截至2024年,西安市人工智能关联企业已突破500户,其中,超过七成的企业集中于应用层,涉及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运载工具、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硬件产品,广泛分布于智能医疗、安防、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领域。2024年,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64.75亿元。
目前,西安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牵引力强、影响力大的应用场景,加快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快速壮大、聚链成群,努力打造全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