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秘制”预制菜,西贝2026年IPO还有戏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媒体训练营 时间:2025-10-23 20:57:47
海底捞能值4700亿,西贝至少值1000亿吧?

媒体训练营

西贝卖预制菜,贾国龙在打自己的脸?

企查查app显示,9月30日,由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95%的深圳市玉华美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为预包装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等领域。

有网友表示不解,西贝今年最大的公关危机正是因为预制菜,网友质疑的声音尚未平息,此时推出预制菜,无异于扬汤止沸,既可能会让公关危机再次发酵,也是自己打自己脸。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舆论迅速发酵。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称十三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一边否认预制菜,一边布局预制菜,这让一些消费者困惑,到底哪一边是真的。

一种脑洞大开的猜测是,西贝的公关危机就是老板贾国龙导演的一场戏,目的正是为了推出预制菜。

预制菜,藏着西贝上市的密钥

西贝专门成立了一家专卖预制菜的新公司,让本已平息的舆情再起波澜。

其实早在2019年,西贝就进入了预制菜。早在六年前,2019年9月,西贝推出第一道预制菜产品羊蝎子,正式跨入预制菜赛道。当年12月,贾国龙功夫菜作为重要业务板块亮相,明确以预制菜形式切入家庭用餐场景。

随后西贝在预制菜行业频繁布局:2020年5月,贾国龙功夫菜在天津投资10亿建设中央厨房,希望通过中央厨房辐射京津冀地区;2020年10月,贾国龙功夫菜首店在北京金源购物中心开业,主营西北菜和八大菜系,店内菜品均为预制菜,由店员加热后供消费者食用;2021年3月底,贾国龙功夫菜以店中店的形式在全国300多家西贝门店里全面铺开;2022年8月,贾国龙开出首家贾国龙功夫菜3.0版体验店,消费者可选择购买后在现场加热,由店员代为加热或是直接带走。

西贝在预制菜领域的布局除了贾国龙功夫菜外,还有贾国龙中国堡:2022年11月,贾国龙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空气馍店,名为贾国龙空气馍;2023年4月,贾国龙将空气馍更名为贾国龙中国堡,Slogan升级为好吃的中国汉堡;2024年3月,贾国龙中国堡门店开始关店转型龙堡;2024年4月,龙堡项目关闭,贾国龙中国堡门店被统一改装升级为贾国龙小锅牛肉;近日有消息传出,贾国龙小锅牛肉项目也已经关停。

贾国龙进军预制菜赛道,看似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就在2019年前后,预制菜开始获得资本青睐,成了科技与狠活的代表,到了2021年和2022年资本疯狂涌入预制菜行业,其中就包括传统资本大佬贾国龙。

事实上,贾国龙赶上了最坏的时候,2020年全球进入新冠大流行时期,线下生意遭遇灭顶之灾。贾国龙重金押注的贾国龙功夫菜贾国龙中国堡贾国龙小锅牛肉可谓生不逢时。

直到今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菜品几乎都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西贝因为预制菜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公关危机与公司运营并不直接关联,时间过去不过月余,西贝客流量开始回升。10月6日,北京朝阳区东坝万达广场的西贝门店基本满座。很多消费者表示,国庆期间在西贝就餐几乎都需要排队。

预制菜不是贾国龙心头的痛,而是贾国龙的心尖的好,预制菜如果成功了,西贝IPO也就顺理成章了。

2022年底,贾国龙在新年贺词当中首次明确表示,计划通过23年至25年的稳步发展,在2026年完成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贾国龙的目标很明确,海底捞市值最高达4700亿港元,西贝不比海底捞差。

为了推进上市,西贝还启动了诸多资本化动作,包括斥资建设大规模中央厨房、调整股权结构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并分别于2021年、2025年引入专业投资机构。2025年,西贝走出国门,落地海外,也是其为上市蓄力的举措。

舆情危机的影响是短期的,预制菜的战略是长期的,为了上市成功西贝必须搞成预制菜。

很多事情与努力关系不大,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西贝在预制菜这件事上频频栽跟头,不知道是命不好、运不好、还是风水不好。

民以食为天,刻在骨子里的抗拒

中国人对吃饭这件事是有执念的,这也是为何预制菜概念一出现,就引起很多人反感的根本原因。

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不时不食锅气为魂的理念是刻在骨子里的。食物是生存的根本保障,人们对入口之物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但预制菜显然达不到人们要求。

此前央视315晚会曝光预制菜乱象,原材料以劣充好,以及部分预制菜存在的变质、含异物等情况,都冲击着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的信任。

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预制菜行业都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从生产到销售均存在漏洞,导致市面上的产品参差不齐。

抖音博主从厨二十年专业揭秘预制菜,依此内容已经累计涨粉八十万,点赞超千万。在他的视频里,如何用十几元的食材成本做一桌大餐如何用啤酒精勾兑出精酿啤酒等内容比比皆是。

乙基麦芽酚、大骨浓缩膏、大壳香粉等等添加剂运用自如,虽然适量使用能够提升食品风味,但这么多的科技与狠活入口,想想还是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此外,与民以食为天这个传承千年的理念相比,预制菜冷冻储存、流水线生产的去情感化,也完全站在了对立面。

朋友聚会要吃饭,家人团圆也要吃饭,在中秋节、除夕这种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一桌丰盛的菜肴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连接家庭情感的桥梁,它承载着亲情、乡愁和文化记忆。

预制菜则是难以还原菜肴现做的口感和锅气,它无法满足中式烹饪中因厨师、火候等差异带来的多样化风味需求,这与传统饮食文化中对食物口感和烹饪技艺的追求相悖,自然也就失去了情感标签。

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抗拒,这也是预制菜为何在西方国家盛行,在中国却常常人人喊打的本质原因。

日本等国家的预制菜发展历程已经有了数十年的时间,但在中国,预制菜行业的爆发期仅仅几年时间,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居家餐饮需求猛增,助推预制菜行业进入爆发阶段,资本纷纷入局,推动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2021年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成功登陆A股,这使预制菜真正从B端走向C端,进入大众的视野。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预制菜行业依然处于发展萌芽期,前期关于规范、文化的矛盾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太多,加之中国人的吃货属性,预制菜想跑起来自然更难一些。

黑白预制菜,踩不住刹车

2017年,有媒体曝光一些外卖商家只需要加热料理包就可以开店送外卖;315晚会上,以次充好,用猪身上最差的淋巴肉做成的梅菜扣肉料理包也让消费者不寒而栗。在这之后,预制菜就与不健康、不卫生划上了等号。

这是预制菜的痛点问题,也是大众认知有所偏颇的结果。实际上,预制菜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从定义上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他们都属于预制菜。方便面、速冻饺子以及火锅丸子等食物,也在预制菜的范畴之内。

预制菜之所以能够那么轻易挑动大众神经,还是因为它本身概念就很模糊。其出现时,往往与消费场景和消费价格密切相关。

因此,人们对其下限的担忧居多,预制菜的几大矛盾在于:

认知与事实的错位:餐饮品牌现做招牌与预制产品的实际属性冲突,消解消费者品牌信任;

供需诉求的背离:企业追求降本增效的工业化需求,与消费者对新鲜、透明、高性价比的核心诉求脱节;

信任机制的缺失: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导致技术进步难以弥补消费者对知情权与选择权的渴求缺口;

这导致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预制菜就是个贬义词。实际上,预制菜的黑与白应该被正确看待。

预制菜的存在在某些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它能够契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为快节奏上班族节省时间精力,降低亲自下厨的门槛,覆盖多种生活场景,满足多元化的场景需求,头部预制菜品牌多采用的产地直采+低温冷链模式也能够实现专业级保鲜,保障食品安全。

因此,即便是在情绪发酵、公众抵制的今天,预制菜的发展依然像上了发条一样,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在食品工业成熟的发达国家,没有预制菜和新鲜菜的区别,只有快餐和慢餐、效率和体验的区别。

无论预制还是新鲜,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都具备营养价值,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严格可靠的标准和监管之上。

当下行业最需要的也是标准和监管。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一切都会有答案,餐厅如何正确合规地使用预制菜?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如何保障等等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和价格的不信任,导致行业出现矛盾,矛盾如何解决?这需要背后整个餐饮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

既然踩不住刹车,那就用时间来整顿行业。从1950年至今,预制菜大国日本用了七十几年的时间,才让大众逐渐接受并喜爱预制食品,对于更讲究吃的中国人而言,这个过程或许要更漫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