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刻度财经
科大讯飞2025年三季度财报,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AI龙头企业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艰难挣扎。
10月20日晚间,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002230)发布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78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202.40%;扣非净利润2623.89万元,同比增长76.5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8.95亿元,同比增长25.19%。
图源:科大讯飞2025年三季度报告
第三季度单季扣非净利润仅2623.89万元,虽同比增长76.50%,但相较于60.78亿元的单季营收,净利润率不足0.43%。对比同行业头部企业平均8%-12%的扣非净利率,科大讯飞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已严重落后。
更值得警惕的是,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67亿元,而扣非净利润为-3.38亿元,说明非经常性损益起到了‘填补亏损’的作用。
支撑科大讯飞短期利润数据的关键力量,并非市场营收的自然增长,而是来自非经常性损益的外部注入。第三季度单季非经常性损益金额达1.46亿元,占当季净利润的84.88%,换句话说,公司每赚取1元净利润,就有0.85元来自非经营性收益。
拆解非经常性损益构成可见,政府补助是绝对主力。第三季度单季政府补助金额1.81亿元已超过当期非经常性损益总额1.46亿元,年初至报告期末政府补助累计2.68亿元,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98.9%。
图源:科大讯飞2025年三季度报告
这意味着公司近九成营收仅停留在账面收入阶段,并未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现金,这种营收确认与资金回笼的严重脱节,正在持续侵蚀企业的流动性。
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已开始显现,前三季度公司信用减值损失达-3.47亿元,虽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但仍反映出部分账款存在无法回收的隐患。若未来经济环境波动导致客户付款能力下降,公司需计提更多坏账准备,这将直接侵蚀利润,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应收账款高企的本质,是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而采取放宽付款条件的激进策略。
在教育、医疗等核心业务领域,公司大量承接政府与事业单位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存在回款周期长、付款流程复杂的特点。为维持营收增长,科大讯飞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结算模式,将资金占用风险转移至自身。这种以资金换市场的玩法,虽短期推高了营收规模,却严重牺牲了资金使用效率,形成营收越高,资金越紧的悖论。
与应收账款的膨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建工程的断崖式下跌。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在建工程余额仅为0.93亿元,较期初的10.33亿元骤降91.01%,降幅之大在科技企业中极为罕见。
财报对此的解释仅有本期转固项目增加寥寥数字,未披露具体转固项目名称、用途、产能规划及后续投资计划,这种模糊的信息披露,与公司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投入的公开表述形成尖锐矛盾。
在建工程作为企业未来产能与技术储备的蓄水池,其规模骤降往往意味着长期发展动力的衰减。科大讯飞在财报中重点强调讯飞星火X1升级版正式上线、大模型技术持续领先,但技术迭代离不开算力中心建设、研发设备更新等固定资产投入。若本次转固的项目未能形成有效产能,或后续无新的在建工程补充,公司的技术迭代将面临断档风险。
现金流危机:造血不足与负债高企的生死局
现金流量表是企业的血液报告,科大讯飞三季度财报显示的1.2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14.94%),看似实现了现金流转正,但深入分析其构成与匹配性便会发现,这份血液报告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核心业务造血不足,不得不依赖外部融资输血维持运转。
经营现金流的转正,本应是主营业务改善的重要信号,但科大讯飞的现金流改善却缺乏实质支撑。前三季度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达12.70亿元,同比增长52.42%,财报明确指出该增长主要系本期收到的政府补助增加。
图源:科大讯飞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为填补投资与经营形成的资金缺口,科大讯飞不得不依赖融资活动拆东墙补西墙。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达18.65亿元,较期初的3.10亿元激增502.26%,这种短期债务的爆发式增长,通常是企业流动性紧张的紧急信号。与此同时,长期借款39.52亿元、应付债券8.02亿元,有息负债合计达66.19亿元,占总资产(432.88亿元)的15.29%。
在核心业务亏损的背景下,巨额有息负债带来的利息压力已成为沉重负担。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达1.22亿元,其中利息费用1.42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同期归母净利润的绝对值,意味着公司的利息支出已完全吞噬了微薄的盈利。更危险的是,公司货币资金仅31.51亿元,需同时覆盖18.65亿元短期借款、64.02亿元应付账款及31.53亿元应付票据,短期偿债压力过大。
业务迷局:技术叙事与商业落地的巨大鸿沟
科大讯飞在财报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大模型业务的领先优势,从星火X1对标OpenAI o3到中标金额行业第一,技术叙事可谓饱满。但当这些叙事与财务数据碰撞时,却暴露出重中标、轻盈利重规模、轻变现的严重问题,技术领先并未转化为商业竞争力。
财报高调宣称第三季度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标金额5.45亿元,是第二名至第五名总和的1.88倍,试图传递出大模型业务落地加速的信号。但蹊跷的是,对于这些中标项目的核心财务数据,如毛利率、净利率、回款周期、已确认收入金额,财报却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披露难免引发市场对项目盈利性的质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