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消息,苹果那刚蹦出来没多久的 iPhone Air,居然停产了。小雷其实早有预感,但真听到“准停产”的消息时,还是忍不住想说,苹果这波是真没摸透咱们用户想要啥。
海外那边,iPhone Air 预售库存开始堆积,是苹果近几年唯一没卖罄的旗舰机;咱们国内更惨,因为 eSIM 审批拖到 10 月 22 日才发售,直接错过了国庆、双十一前的黄金销售活动窗口。
有投资机构消息放出,苹果计划到 2025 年底砍 100 万台产能,转头把生产线让给了好卖的机型 —— iPhone 17 基础款加 200 万,Pro 系列加 100 万,Pro Max 直接加 400 万。这波弃车保帅,明眼人都能看出 Air 有多不受待见。
相信大家在昨天都有刷到不少关于“回应iPhoneAir暂停生产”的新闻,真相其实是因为从 11 月开始,Air 的订单还不到 9 月的 10%,有些零部件年底就要停产了。
图源:微博
苹果现在只能靠清库存、等订单续命,说白了就是先把生产线停了,啥时候有人买再复工。这哪是暂停生产,分明是变相停产。
为啥 iPhone Air 会凉得这么快?小雷跟大家掰扯掰扯几个原因,每一个都戳中用户痛点。
第一个就是“为了薄,啥都敢砍”的设计妥协。苹果为了做到 5.6mm 的极致厚度、165g 的重量,把电池缩水到 3149mAh。
小雷当时看到这数据就懵了,现在谁不是手机不离手?现在国内都已经普及 5000mAh 大电池手机,刷视频、回消息、玩游戏,重度使用才撑 5-6 小时,出门续航没有安全感,还得额外买个 799 元的外接电池,这哪是轻薄旗舰,这是买手机送累赘。
图源:苹果
更离谱的还得是配置:单摄像头、单扬声器,连接口都是老掉牙的 USB 2.0,网友吐槽 “这配置连千元安卓机都不如”,小雷觉得一点不夸张。
还有散热问题,A19 Pro 芯片塞在超薄机身里,玩 15 分钟游戏就降频,机身温度飙到 45℃。夏天揣兜里都嫌烫,更别说长时间用了。
第二个坑是 eSIM 的 “水土不服”。苹果想搞全球统一策略,却完全没考虑咱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国内用户得跑线下营业厅办 eSIM,补换卡每月还限 5 次;要是出国漫游,还得先删掉国内的卡,这操作也太反人类了。
反观海外版能绑 8 张 eSIM,国行版只给 2 张,连港版都不兼容内地运营商,小雷真想问问运营商跟苹果:咱国内用户是不配用方便的 eSIM 吗。
最后就是定价和定位的双重翻车。
7999 元起售价,卡在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比 iPhone 17 标准版贵 2500 元,却少了高刷屏和双摄;比 Pro 系列便宜 800 元,性能和影像却差了一大截。
图源:苹果
结果开售当天就破发了,第三方平台首发就降价 300-1000 元,闲鱼上有近 70% 用户都看跌它的残值。iPhone Air 会是苹果最不保值的 iPhone,想入手玩玩的朋友可以再等等看。
小雷觉得,iPhone Air 的困境,本质是苹果对市场需求的重大误判。之前的 iPhone mini、Plus 系列,也都是因为类似的定位问题失败,可见苹果对市场一直没找对方向。
不过苹果也不算完全翻车,这次的 3D 打印钛合金工艺、eSIM 技术,大概率会用在 2026 年的折叠屏 iPhone 上,算是给“半部 iPhone Fold”做了试验。
苹果总想着靠单点创新开辟新市场,却忘了用户最在乎的还是实用性。在折叠屏、AI 手机崛起的当下,谁还会为一个“炫技式创新”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