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讯(记者 石雨)今日,在2025外滩年会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圆桌论坛中,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就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状、新环境下监管框架等话题分享其观点。
肖远企谈及,在金融机构,目前AI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在信贷、保险定价及定损、精算等关键领域,仍然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在金融领域,人才始终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产。
AI在金融行业应用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
金融与科技的互动历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肖远企表示,目前,AI在金融行业主要用于优化业务流程和对外服务。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其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首先是中后台运营的智能化。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已应用得比较广泛,覆盖了数据收集、加工、信息甄别与识别,以及客户评估等多个环节。其次是在客户交流方面,许多金融机构在客户关系管理,包括营销、维护和问题解答等方面,都普遍应用了AI技术。第三是在金融产品提供方面。AI的应用带来了双重效益:对内帮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对外则能为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和满足需求。
肖远企随后以机构为例进行说明。在银行业,上海浦发银行建立了人工智能中心,累计投入近5亿元,已取得显著成效。其应用涵盖了内部管理架构改造到对外服务产品与方式的变革,内外协同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如今,客户在浦发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体验已完全不同,自动化程度更高,客户与柜员的互动更强,柜员也能借助AI更迅速、准确地解决客户的问题。在保险业,根据平安保险披露数据,其80%的客户服务与互动问题都是通过AI进行的,响应速度更快,并且回答标准化,更加改善了客户关系的管理。
员工是金融机构最有效的生产力
在谈及伴随AI帮助金融机构效率提升后,是否会对金融机构带来员工安置压力的话题时,肖远企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金融机构单纯因AI应用而出现员工安置压力的案例。
我们认为,员工是金融机构最有效的生产力,每一位员工都在创造价值。尽管AI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但必须明确一点,目前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以刚才提到的柜员服务为例,AI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柜员与客户之间个性化的互动。在信贷、保险定价、定损、精算等关键领域,仍然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在金融领域,人才始终是我们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产。
事实上,肖远企表示,AI的应用还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正如其他嘉宾分享,AI的应用究竟是边际性改变、增量性变革,还是根本性颠覆,这是我们需要继续观察的。
必须关注AI对整个金融结构变化的潜在影响
AI应用在赋能金融行业的同时,也带了诸多新的问题,对于新环境下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肖远企指出,AI应用所带来的风险,与历史上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应用时产生的风险类似,目前或许难以定论,但从历史视角看,过去几轮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主要带来的是增量风险和边际风险风险的成因、路径和形态有所变化,但金融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未发生革命性改变。
具体到这一轮AI变革对金融领域带来的风险,肖远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享其观察。
从微观来说,对单家金融机构而言,主要面临两类新型或增量风险:一是模型稳定性风险。这一轮AI应用高度依赖模型支撑业务拓展,因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二是数据治理风险。这涉及数据来源的选择、数据质量的把控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测程序,也就是数据治理的程序。这两类风险对单个机构非常关键。
对整个行业而言,则主要有两类增量风险,肖远企指出,一是集中度风险。金融行业在AI模型技术上可能会依赖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稳定性高、资源投入大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投入上可能比小型机构更具优势,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这一点有待观察。
二是决策趋同风险。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对标准化和集中,金融机构在决策依据上可能趋同,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决策同质化。如果趋同性过高,可能引发共振效应,这是需要关注的。
当然,一个良好、稳定、有效的金融结构需要多元化的参与者与市场平台。因此,我们也必须关注AI对整个金融结构变化的潜在影响,肖远企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