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区宗申动力厂房内,一条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机械臂沿轨道精准移动,自动检测实时闪烁提示,一套名为“产线综合管理智能体”的系统正自动分析数据、调度机器、优化流程。工程师只需偶尔看一眼手机屏幕,就能掌握整个生产节奏。
“过去是人盯机器,现在是机器能‘思考’,还会自己‘纠错’。”一位工程师笑着说。
这并非未来工厂的想象,而是重庆当下的工业现场。
在重庆这座曾以传统制造重镇闻名的超大城市,人工智能正成为新发展动能,赋能产业升级、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推动城市从“制造之都”迈向“智慧之城”。
制造产线智慧运转。图片来源/受访者
重庆:从“追赶者”到“场景引领者”
在全国新质生产力布局中,重庆的角色并非“跟随者”,而是坚定的探索者。
作为传统制造业重镇,重庆产业体系完备、链条齐全,但也面临同质化竞争与效率提升压力。转型升级,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优势的路径:以人工智能激活存量产业、培育增量动能。
2025年,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重庆”双向赋能,全面建设人工智能应用高地;出台《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行动计划(2025—2027年)》,拟发布《重庆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创新蝶变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为这一方向提供了制度与政策支撑。
信号十分明确:重庆发展人工智能的思路,不是“卷概念、炒模型”,而是走一条“以应用带产业、以场景育生态”的务实路线。
AI还停留在“技术展台”阶段?在重庆,它已经走进了城市日常,进入治理、进入民生,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服务。
在重庆渝北区,小邓刚毕业求职,因租房问题向“渝快办”咨询公租房申请条件。她原本以为要跑窗口排很多次队,但只是在手机上问了一句:“公租房怎么申请?”AI智能助手“渝小智”在数秒内就给出了材料清单、申请入口,甚至附上了适用政策解释。一个月内,她顺利拿到了配租房源。
“它就像一个懂政策的朋友。”小邓说。
“渝小智”可不仅仅是查政策能手,它还能听懂重庆话、回答医疗查询、帮企业查贷款政策——它一天响应的问题,可能比一个服务大厅还多。
在公共安全领域,人工智能的价值也被进一步放大,守护着城市安全。
暴雨预警1分钟直达22.8万重庆人。图片来源/受访者
此前,重庆遭遇区域性暴雨,传统预警往往“时间紧、范围大、到底影响谁不清楚”。而这次,22.8万名处在高风险区域的市民提前收到了手机预警短信,提示所在区域可能滑坡积水,并附带疏散建议。
这是来自重庆自主研发的灾害天气智能系统“天资”与“御天”联动推送,它利用AI精准计算短时临近天气变化,以分钟级、街道级精确发布预警——城市气象预报进入“主动预警时代”。
在医疗方面,“渝悦·医检互认”让跨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医保方面,“智慧医保”实现超3000万人“一人一档”在线服务;养老方面,AI陪伴机器人已在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投入使用,为高龄老人提供陪护、康复训练、情绪识别等服务。
在重庆,人工智能正成为能被使用的公共服务,让城市运行更可感、公共服务更可达、民生保障更可依赖。
在民生领域,AI带来了“温度”;在制造业领域,它带来的则是“力量”。
AI+制造,工业城市长出“新神经系统”
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具备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厚实的产业基础,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
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工业“底子”,被重新定义为AI最广阔的应用沃土。
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重庆做了一件具有全国性引领意义的事情:率先发布30个工业智能体,向制造业“全面嵌入AI能力”。
重庆率先发布30个工业智能体。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钢铁行业,中冶赛迪的“AI金睛”大模型实现钢铁生产丰富场景的自动判定识别,成功赋能2000万吨级钢厂,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及稳定性。
在皮革制造行业,国器智眸研发的“皮革工艺质量智能体”,让瑕疵检测从“靠老师傅经验”变成“靠算法判断”,把行业漏检率从30%降低到了1%。
在汽车行业,“Geega工业智造超级智能体”融入“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通过“数字员工”协作,让某汽车厂的排产流程从6小时压缩到1小时,每月节省60小时。
在装备制造领域,忽米网打造的“产线综合管理智能体”,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闭环赋能,自动纠错防错能力提升约10.6倍,作业自动化率增长约10.1倍,人均产出提升约145.5%。
据了解,重庆首发的30个工业智能体产品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制造全链条关键环节,这相当于给制造业装上一套“全身AI神经系统”,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重庆累计建成1231个数字化车间、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7%,建成211个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7.6%;沉淀80个工业智能算法,建成华峰化工、华森制药等未来工厂10个;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赋能企业1.2万家。
AI+汽车,驶向全球“智车”第一阵营
在重庆的产业版图上,汽车是最具代表性的力量。作为国家重要汽车产业基地,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54万辆,居全国第三,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万辆,同比增长90.5%,大幅领先全国增长率近60个百分点。
重庆汽车向“智能移动终端”进化。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拐点上,重庆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让汽车拥有“大脑”,向“智能移动终端”进化。
在重庆两江新区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的智能座舱实验室,一款原型车静置于光学测试暗室中央,工程师佩戴AR眼镜,对中控大屏的显示参数进行调试。
随着屏幕被唤醒,导航界面自动弹出,语音系统随即问候:“早上好,需要导航去公司吗?”
这正是长安汽车最新研发的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的测试现场。该系统融合语音、手势、眼球追踪、人脸识别等多模态感知技术,其核心由长安汽车自研的融合式“天枢”大模型提供支撑。
未来三年,长安汽车计划推出35款全新的“数智新汽车”,实现乘用车产品的全面智能化转型。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未来的汽车,将是可进化的智能机器人。”
另一家龙头企业赛力斯,则在智能制造和产业协同上持续突破。赛力斯引入问界系列跻身国产智能驾驶标杆车型,M8、M9分别成为40万元级和50万元级市场的畅销车型。
在汽车产业大脑生态下,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关键工序100%自动化。近期,赛力斯旗下子公司赛力斯凤凰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协议,探索汽车产业的数智化生态升级。
“AI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的这句话,道出了行业共识。
在智能驾驶领域,重庆还有一个崛起的新名字——千里科技。
这家企业不是整车企业,却在构建“汽车的智能核心”,其推出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已在部分车企落地应用,成为重庆“AI+车”生态布局中的重要力量。
今天的重庆,正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智能网联汽车生态,推动产业链重塑和场景创新,加快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汽车之城”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跃升。
AI+营商环境,政企服务更智慧
产业的跃迁,不仅来自企业自身的技术突破,也源于城市的创新土壤。一套能理解企业需求、能主动解决问题的“智慧政务系统”,正成为重庆产业向上的“隐形引擎”。
在全国“智慧政务”创新实践中,重庆近期迭代上线的“AI+企业码上服务”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并非简单上线一个应用,而是重构了政府服务企业的方式。
AI+企业码上服务迭代上线。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钱波
过去,企业遇到问题往往要“多头跑、反复跑,不知道找谁”;现在,只需扫一扫码,就能将诉求直接交由系统受理。背后是一支由人工智能驱动,凝聚市级部门、区县、镇街及园区等多级部门和单位的服务团队:智能分办、专员响应、部门联动、全程闭环。
据市经济信息委数据显示,目前“AI+企业码上服务”已覆盖全市131万余家企业,事项平均办理时长由1个月缩短至3个工作日,企业满意度达99.84%。
九龙坡区西彭镇镇长师华形容这一应用时,用了四个字——“未呼先应”。
此前,当地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出现人力流失问题,尚未提出诉求,系统便通过产能波动算法自动预警“存在用工风险”。“我们立即主动对接,通过AI+企业码上服务的人才招引模块,成功为企业匹配并引进了3名技术人才,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这种由“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的转变,折射出重庆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融合方面的探索。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改革的关键,在于“重构对企服务逻辑”。目前,“AI+企业码上服务”已构建“企呼我为”“政企互动”“一企一策”三大核心场景,集成“企业需求——风险评估”“共性问题分析”等8大智能体,实现从“企业找政策、找服务”到“政策、服务主动找企业”的机制性变革。
其中,“企业共性问题分析智能体”能自动汇总企业反映的高频共性问题,推动相关部门从制度层面制定统一政策措施,实现“解决一个、治理一类”,从源头减少重复问题。
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冬阳指出,这不仅是便民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更是营商环境的系统性变革,人工智能正在让政企关系从“管理”走向“协同”,让对企服务更像“伙伴协作”。
AI+前瞻布局,打开重庆未来版图
当“懂企业”的系统与“能进化”的产业形成共振,重庆正在打开的是一幅更具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未来版图。
这座城市,更以前瞻规划与产业布局,孕育着新产业形态与战略空间:重庆建成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开源平台,推动AI算法真正“走向实体”;开发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研大模型,使无人机研发周期缩短40%;推动终端产品智能化升级,今年1—7月,全市AI电脑产量已达405.7万台,渗透率12.8%。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重庆造机器狗吸引观众驻足。图片来源/上游新闻
重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把AI用在产业深水区、治理体系和民生服务上,让它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力量,真正融入经济运行与社会治理。
无论是具身智能赋能养老照护,还是低空经济提升应急效率,或AI终端改善生活体验,人工智能的价值,正在从产业变革延伸到民生福祉。
这正是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的方向: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发展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
从生活到产业,从企业到城市,人工智能深入融入重庆的肌理,成为推动这座城市迈向新质生产力的底色。
当夜晚的轻轨穿行山城,工业园灯火未歇时,人们会看到AI与民生并行、与制造业体系融合、与未来共同成长。
重庆,正在用人工智能,建设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
上游新闻记者 侯佳 孙磊 实习生 邓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