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她卖包子,却和马云拿了同一个奖,偶像是董明珠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3 12:08:36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沈红平在工厂,受访者 供图

“我的偶像是董明珠,我觉得我的性格有点像她。”绍兴嵊州市两头门包子店经营者沈红平坐在门店里,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笑,嘴边露出两个酒窝。最近,她看了两本书,一本讲曹德旺,一本讲董明珠,她想从这些她认为的“真正”的企业家身上学到更多东西。

上个月,沈红平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她入选了“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这是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之一,主要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此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等著名浙商都曾获得过该荣誉称号。

今年,除了现象级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制作公司——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冯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等知名民营企业家以外,名单中还有4位个体工商户,既有沈红平这个包子店老板,也有烧饼店负责人。这也传递出一个信号:个体工商户是浙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8年我入选‘中国好人榜’,那时候我以为我的荣誉已经到顶了,没想到今年会得到这么大的一个奖,而且跟马云这些人肩并肩了。”沈红平又笑了,酒窝更深了。

自主创业

沈红平的包子店在嵊州一条小街上,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头不大,名字叫“两头门”,是家乡甘霖镇的旧称。即便已经过了饭点,包子店里还是有几桌熟客。

包子店墙上,贴着甘霖镇农贸市场498号摊位卖肉的老板马青山的联系方式。每天凌晨5点,沈红平雷打不动地到这里进货。贴在墙上的电话也是一份协议:马青山必须保证每天提供新鲜的夹心肉,无过夜肉,无杂肉。肉摊老板电话边上,还挂有这些年沈红平得的各种奖状、荣誉,比如绍兴市五星级烹饪技师、嵊州市劳动模范、浙江名小吃、浙江省首届“最佳名点名小吃金奖”等。

即便获得这么多荣誉,工厂的年产值也能达到上千万元,但沈红平仍然没觉得自己是什么“企业家”。

沈红平确实也不像个企业家。在店里,她手脚不停,前脚刚为来提货的老板清点好几十箱速冻小笼包,后脚又去厨房帮雇佣的阿姨们把包子上蒸笼。有桌客人从宁波专门过来,就是为了尝一口正宗的嵊州小笼。沈红平很开心,撂下记者去招呼客人,陪他们聊了半个多小时。聊到兴起,沈红平从厨房拿出一块老面团,递给客人:“你摸摸,面一点不粘手,所以包出来的嵊州小笼口感松滑有嚼劲,一点不粘牙。”

和其他地方的小笼包不太一样,嵊州小笼包最重要的是要用老面发酵。老面要醒发一整个晚上,不添加泡打粉,冬季用温水发面,夏季用冰水发面,发酵到什么状态最好都有说法,要靠经验。说起包子的做法,沈红平滔滔不绝。

2010年以前,沈红平还是嵊州甘霖镇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一家布机厂里织布。按她自己的话来说,浙江人骨子里都有点“创业基因”,喜欢自己给自己当老板。15岁到17岁的每年夏天,沈红平都会出去卖棒冰,赚点钱贴补家用。也许是不甘心一辈子织布,沈红平想着开店赚钱,前前后后,她开了六七家店,有奶粉店、手机店、鞋店、服装店,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店铺全都倒闭了,沈红平也欠下了不少债务。

怎么还债成了难题。“我们嵊州人,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去做小笼包。”沈红平思来想去,卖小笼包有两个好处:能攒钱,少花钱。卖小笼包是现金流,凌晨去买肉做小笼包,早餐、午餐基本就能卖光,钱就都回到自己口袋里,不会借款、欠款,卖完以后睡个午觉,晚上又要准备第二天的面团,一天忙碌下来,根本没时间花钱。

那时,沈红平的表叔在小笼包行业里已经从业40多年,沈红平拜师成了他的弟子,学做小笼包。嵊州小笼包,在浙江是首个用行业标准规范来制作的包子。初步统计,嵊州有8万余人在全国做小笼包,于是,沈红平也成了其中一个。从最初的流动摊贩车,到在甘霖镇桃源横路上拥有一间自己的店面,沈红平就这样依靠自己的好手艺把生意慢慢做大了。


沈红平在做公益,受访者供图

2014年春节前夕,嵊州举办了第一届小笼包制作大赛,每个乡镇都要派一位面点师傅参加比赛。过年前正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大家忙着赚钱,参赛意愿不高。镇政府问来问去,沈红平最积极,她想着,能和其他参赛的老师傅切磋、学习,是个难得的机会。

比赛时,她被分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位置。“只要不拿最后一名就好了。”沈红平当时想得很简单。这场比赛既要比拼小笼包口味的鲜美,也要比拼外观的精美。嵊州小笼包需有16—22道匀称褶纹,顶部留“鲤鱼嘴”确保“呼吸”,皮馅黄金比是6:4,一只包子的克重要无限接近22.5克。沈红平做得得心应手,最后公布一等奖获得者,竟然就是她的名字。“那一刻我有些失态了,当着大家的面跳起来了,太开心了。”沈红平记忆犹新。比赛也让沈红平一炮而红,十里八乡都听说,甘霖镇出了个做小笼包的“冠军”。

为别人撑伞

当时的沈红平肯定没想到,8年之后,在2022年第七届浙江慈善大会上,沈红平作为“浙江慈善奖”获奖者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5人同台发言,那时候她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一名普通党员、一个村嫂、一个经营着小笼包店的农村妇女。

“我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台上,沈红平用6分钟讲述她与小笼包的慈善故事,这是她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做到和做好的事。


沈红平获得浙江慈善奖,受访者供图

卖了3年小笼包后,沈红平慢慢把债务还清了,她的心里感觉到了久违的轻松。她想起还在经营路边摊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年迈的母亲带着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来吃小笼包,但因为手头不宽裕,两个人只点了一笼,推来让去,都舍不得先下口。“我当时送了他们一笼,母子两个又惊喜又开心,我也很开心,发现原来我的小笼包能给人带去这么大的快乐。”沈红平讲的这个故事简单,却暖人心。

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和价值感仿佛让沈红平一下子找到了支撑自己的“芯”。从2014年开始,沈红平决定做公益,她每年制作1万多只爱心小笼包,无偿赠送给福利院、敬老院、残困家庭等。2018年,沈红平发起成立两头门爱心志愿服务队,为数十家敬老院、5000多人次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免费制作爱心小笼包。目前,该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超过200人,队员中有老师、警察、个体户,有“亲兄弟”,也有“父子兵”,甚至还有三代同堂上阵的。“这些年光是免费送这些小笼包花了多少钱根本算不清,我也从来不去算。”沈红平说。


沈红平和女儿一起做公益,受访者供图

前几年,沈红平的女儿张洁洁从上海回到嵊州,从母亲手中接过“浙江老字号”的招牌,成为一名“包二代”。对于母亲做公益这件事,张洁洁一开始很不理解。沈红平常送爱心小笼包给环卫工人,得到的却并非全然是感激。有人会质疑,免费的小笼包是不是用了不好的肉?或者说,一定是政府给了钱你们才做这些事。还有的同行更不客气,说沈红平爱出风头,是在作秀。“我只能对他们笑笑,难道我还要和他们争论吗?”沈红平摇摇头,“你优秀了,人家才会来评论你,所以心态要放好,内心要强大。”

有一年,政府组织山海协作帮扶,请沈红平去青田县教当地的村嫂做嵊州小笼包。视频发在网上,却迎来了一场网暴。嵊州小笼包的某些同行愤怒地指责沈红平,把自家的手艺传到外边,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堵了嵊州同行的活路。张洁洁每天忍不住刷那些评论,她替母亲感到委屈,晚上辗转难眠,甚至流泪。沈红平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是那些人格局没打开。”沈红平对女儿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沈红平的小笼包店也暂停营业,她每天待在家里,找不到事情做,觉得浑身不舒服。“妈妈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张洁洁说。没过多久,沈红平便向政府申请支援,每天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开着车子装满小笼包给各个防疫点的工作人员、警察、医护人员免费送爱心包子。“整个马路上就我一辆车子,他们看到车子来了,就知道爱心包子来了。”十几天下来,大家都认识她了,看着大家能吃上热腾腾的包子,沈红平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再一次“运转”起来了。有人看到她每天在送包子,给她寄来了60个口罩,让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沈红平很感动:“爱心也是相互的。”

“以前妈妈总说自己的理想是当老师,这个愿望没实现,但现在做公益,她也能感觉到人生价值,被认可、被看见。”张洁洁慢慢有点懂得母亲的心。淋过雨的人,更想着要为其他人撑伞。同样从农村出身,沈红平深知农村妇女们的不易,谁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通过手艺创业、致富,闯出一番天地呢?

2021年,沈红平举办了首期小笼包制作技能培训班,30多名村嫂获得免费培训。这些年来,谁要学小笼包技术,她都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到现在,已经有500多位村嫂从她这里学到了手艺。有位村嫂学成后去杭州开小笼包店,由于品质优、服务好,干得风生水起,算下来纯利润一年就有30万元。

每到过年的时候,沈红平最开心,在外打拼的村嫂们回到老家,讨论起今年赚了多少钱。“这个说从我这里学的,那个也说从我这里学的,我心里别提多骄傲了。”沈红平说。

小产业有大发展

虽然沈红平不认为自己是企业家,但对于自己认定的很多事,沈红平有着难以撼动的坚持。“董明珠做事雷厉风行,不怕辛苦,认为对的事情就坚持到底。”她说自己的性格像董明珠,也是这个意思。

嵊州人素来要吃高温蒸好、新鲜出炉、冒着腾腾热气的包子。但沈红平偏要进军速冻小笼包。2014年,她开始试做速冻小笼包、搞线上销售,这在当时的嵊州小吃行业里,可以说无人看好。

一开始,沈红平只是觉得每天销售不完的肉馅倒掉了太过可惜,她尝试研究做速冻,几经调整终于达到解冻后再蒸口感几乎没有差别。怎么推广?“顾客来我店里吃包子,我就免费送一点速冻的给他,第二次来我还送,等到第三次、第四次,吃得好了,总会有人愿意来买。”沈红平说。

因为蒸速冻小笼包更方便,特别适合早上急着出门的家庭,或者厨房新手,所以自然备受欢迎。靠着速冻小笼包,沈红平很快打开了线上销售的市场,网上的销售量竟超过了实体店,远至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订单络绎不绝。礼盒加上冰袋,速冻的嵊州小笼包甚至成为人们年节里送礼的选择。沈红平就这样“腾笼换市”,把小笼包从线下小吃变成了可流通的商品。不仅如此,沈红平还在不断开发新口味,比如店里的豆沙橘香口味的小笼包,在豆沙馅里面加了点橘皮,不仅提香还帮助消化。


沈红平,受访者供图

沈红平也一直没有停止学习,这几年,她自费到南京、杭州去学习面点,不仅学做法,也学经营管理。“需要给自己充充电。”沈红平说。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今年,沈红平与弟弟的工厂合并,从原来的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近万平方米,产能又提高了一个台阶。“舅舅那边的人力资源也比较丰富,我想着未来能够更好地整合起来,做一些短视频和传播。”张洁洁说。比起参加一些传统展销会,张洁洁认为,更应该从多元的渠道去丰富嵊州小笼包的传播与传承。

嵊州小笼包曾经是小产业,不过是一道只能堂食的地方特色小吃。但截至2024年,嵊州小笼包门店已突破3万家,遍布全国各地,总体经济效益增长到140亿元,带动3万家庭、10万人口实现就业增收。

小笼包不仅走出嵊州,更加走向世界。今年6月,嵊州小笼包开出美国首店,除了中国人熟悉的传统黑猪肉小笼包外,披萨小笼、培根芝士小笼等西式口味同步推出,当天一小时销售额800美元。还有不少嵊州企业将小笼包出口到欧洲、日本。

曾经免费做小笼包培训时,沈红平遇到了很多的不理解、不支持。但今年上半年,嵊州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小笼包“万人大培训”,81个培训点下沉到乡村、社区,食材全免费。上个月,沈红平也前往杭州参加妇联活动,为全省妇女代表培训小笼包制作技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富。”做小笼包这么多年,沈红平亲历了身边人从瞧不上小产业到因此致富的转变,她真心希望嵊州小笼包产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个体工商户也同样能够做大、做强、做活一方经济。

原标题:《她卖包子,却和马云拿了同一个奖,偶像是董明珠》

栏目主编:陈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刘畅 实习生 魏迪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