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Waymo十年不如特斯拉一夜:Robotaxi范围已被超越,马斯克公开“羞辱”老前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智能车参考 时间:2025-07-17 15:40:11

马…马爷冲击?

种种迹象表明,马斯克正在推进一波前所未有的Robotaxi大进展。

比如运营范围的扩张速度,大幅突破L4赛道认知界限;

再比如,特斯拉的股东正被马斯克拉着重新把资金投入基础大模型领域;

以及马斯克欲言又止,一波大的正在来的路上……

难道真的是策划10年之久的“那件事”?

如果说截至目前,特斯拉Robotaxi还只是让L4玩家有些惴惴不安的话,那接下来的冲击有可能是这条赛道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

特斯拉Robotaxi更好用了,也更贵了

特斯拉Robotaxi上路不过短短半个月时间,进化速度快得超出所有人预料。

首先是乘坐体验和功能。

前两天特斯拉Robotaxi的APP进行了一次版本的大更新,新增了一大堆功能。

比如增加了上下车区域的步行指引路线,这个不奇怪,滴滴Uber之类也有相似功能。

不过这也再次证明,媒体测试时“接送直达烤肉店门口、停车场内部”的Demo,真的就只是一个Demo。

此外增加了乘客目的地的营业员时间信息。举个例子比如你打车要去一家超市或饭店,如果系统计算赶到后这家商铺已经打烊,就会在App上提前告知你。

相应的,你可以在行程中任意改变目的地。

真挺实用的,但也仅仅针对欧美大部分没啥夜生活的“大农村”。

按马斯克的经商逻辑,从来就没有“低价超大杯”一说,所以Robotaxi服务质量哪怕丝毫的提升,对应的一定是——费用上涨

费用调整的方式,都充满了马斯克的“恶趣味”……

Waymo筹备数年,不如特斯拉一夜

马斯克现在朝着“下三路”狂奔,没有丝毫避讳体现在了正式的商业运营中。

特斯拉Robotaxi单程“一口价”的费用,从之前4.2美元提升到了:

6.9美元

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麻烦给纯洁的小宝宝们科普一下吧

智能车参考起号不容易,谨言慎行。

你说是我们太污?

再看看和6.9美元价格同时更新的特斯拉Robotaxi运营范围,如假包换的“马爷冲击”:

特斯拉官方还配了台词:

更硬!更强!更好!

但是怎么还有“更快”???

玩笑结束。这其实才是特斯拉Robotaxi进展最最重要的核心:运营范围快速扩张,刚上线就超过了Waymo在奥斯汀的运营范围

但结合Waymo的形状,怎么都是越看越邪恶…不到18岁不知道能不能坐。

特斯拉Robotaxi一出,Waymo阵营的质疑、嘲讽、看衰不少,马斯克这种不顾丝毫体面的反击方式,还真叫对手“无从下口”。

非要给老马这种恶趣味找一个现实因素,可能是特斯拉优先把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校区、宿舍覆盖,因为这也是整个奥斯汀市区内人员、游客最密集,出行需求最旺盛的区域。

实际上各州对Robotaxi落地有不同的法规限制,得州相对宽松,只需要证明系统完全能遵守当地交通法规,并且强制上保险就行。

但在加州就严格的多,有一系列验证、测试、监察要求,上路后也要定期提交各类安全性报告和运营数据。

平均算下来,北美Robotaxi要在某一地落地运营,从开始策划到真正实现,至少也有1-2年的周期。

如果牵扯到跨州的运营,或者部署无方向盘无驾驶室的车型,就需要在州程序之外,再申请联邦NHTSA的准入,程序我们详细介绍过,没个三四年和数百万美元,很难搞下来。

运营范围上各州也有不同,加州无论哪个玩家都必须严格限制在“Robotaxi特区”之内,范围的变动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察评估。

得州其实没有硬性规定,现在看来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的商议结果。

这也是为何特斯拉在奥斯汀的“一夜间”的进展就超过了Waymo数年的筹备和付出。

毕竟马斯克把特斯拉、SpaceX的总部、主要工厂、以及自己全家老小都搬到了奥斯汀。

从影响力来看,早期Robotaxi的“开城”数量的确对于影响力至关重要,但如果长时间被局限在“围栏内”,即使围栏数量越来越多,无论从用户实际体验还是技术迭代角度,都是不利的。

特斯拉一地深耕打透,短期快速扩张规模,和传统出租车、私家车无差别上路提供服务,产生的影响力反而更快更强劲。

更大的还在后头

所谓“更大的”,马斯克在X上预告了即将有一个“史诗级大Demo”。

可能是什么呢?

特斯拉目前没有放出来的公布的项目,包括2万美元级更便宜的量产车、特斯拉跑车、全新的电动卡车工厂,最新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以及Robotaxi的大规模量产计划。

现阶段,特斯拉的经营状况其实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衰退”。

2025年二季度汽车交付量为38.41万辆,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13.5%。这也是特斯拉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交付量同比下滑的情况。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共交付汽车72.08万辆,较上年同期83.1万辆减少约13.3%。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贡献了公司上半年全球近半数的交付量。

但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合计达26.34万辆,较上年同期27.83万辆同比下降约5.4%。

马斯克本人的精力,也被各种技术、经营之外的事牵扯了太多,关键是马斯克为这些政治项目投入的资源,几乎0回报,半年白干。

资本、用户对特斯拉和马斯克本人的信心,甚至是宽容,来自特斯拉整体的AI认知、实力和由此支撑的广阔前景。

但这样的前景,从资金、技术角度,都需要特斯拉的汽车持续爆款热销、不断扩大产销规模才能实现。

销量下滑,是最危险的信号。

所以目前马斯克最需要的是人们“仍然相信”。

长效药,是特斯拉积极改款、推出新车,并且在科技、潮流之外,也应该考虑一下特定市场,例如中国用户的用车喜好了。

立竿见影的“大力丸”也有:

一场Robotaxi车队横穿美利坚的大型直播项目,车内全无人,后端没有远程安全员。

新车、新工厂、机器人……没有任何一项比这个更能证明:

特斯拉仍然是自动驾驶之王,马斯克的AI“第一性原理”坚不可摧战无不胜。

这其实也是2016年马斯克就立过Flag的项目,终于~要成真了吗?

更深层的技术布局

“大的”不光只有前台的产品、噱头、PR,还有后端扎扎实实的技术投入。

前两天,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向他旗下的大模型公司xAI(即Grok)投资了20亿美元。

有网友问特斯拉是不是也会向xAI注资,马斯克回答:

现在正在组织特斯拉股东投票,决定要不要投资xAI。

要是我一个人决定,早就投了。

马斯克一路创业,早就有各个公司互相输血操作先例,可以说拆东墙补西墙,但国内早就有更体面的说法“生态化反”。

但老马不同于老贾之处,在于旗下各个业务步子跨的太大即将“那什么”之时,总有贵人出手相助。

马斯克的个人魅力也足以召集一批“能工巧匠”,关键时刻拿出引领时代的技术、产品。

xAI 5天前上线大模型Grok 4,马斯克说“地表最强”,各种大模型基准测试,Grok-4几乎全部刷榜,甚至可以直接满分。

GPQA(研究生水平问答)上得分88.9%;

AIME25(美国数学邀请赛)上得分100%;

LCB(Jan-May)上得分79.4%;

HMMT25(数学推理)上得分96.7%;

USAMO25(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得分61.9%。

“人类最后考试”上,Grok 4成为首个突破50%准确率的模型,其中Grok-4 Heavy达到44.4%,比Gemini-2.5-Pro直接提升将近18个百分点。

马斯克给了个直观对比:普通人类在这一基准上的得分,可能只有5%:

它即便裸考SAT(不提前看题目)也能拿到几乎完美的分数,GRE考试几乎满分。

我估计最晚明年,我们就能看到Grok带来的物理学新发现。

xAI在做的,早就超越对话搜索性质的大语言模型,而是一个多模态、具备对环境认知理解能力的复杂AI大脑

基座模型之上,可以在针对不同特定任务训练不同模型,比如专门发明新蛋白质结构的、钻研物理公式的、驾驶的、情感陪伴的…

实际上,已经有用户发现特斯拉最新固件里偷偷加上了Grok的全功能版本,只等激活。

初期,Grok可能会成为特斯拉中的语音助手,比传统的对话AI更能理解人类对话,“彻底改变驾驶员与汽车的对话交互方式”。

后期,Grok其实就是VLA+VLM,既是与用户交互的入口,也是车载AI理解整个场景环境,指导自动驾驶轨迹选择的大脑中枢。

马斯克也确认擎天柱人形机器人也将搭载Grok语音助手,未来将成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大脑。

用超大模型、超大算力拉通各个AI终端,并且实现前所未见的AI智能体能力。

马斯克认准了这条路,同样也被国内的小鹏、理想、千里、大疆等等头部玩家跟进。

要说服的,可能就只有特斯拉股东了。

哦~还有L4玩家。

L4阵营前所未有的冲击

特斯拉Robotaxi具备的天然优势,当然不是马斯克在奥斯汀当地的“关系户”。

而是量产规模化,这才是目前特斯拉在运营范围“冲击”的根本因素。

或者说与量产车同源架构的Robotaxi,规模化本就不存在任何问题,现在更像是一个积蓄了巨大压力的阀门,随时可能冲破阻碍,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阻碍”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马斯克的技术逻辑,还没有完全被证明。

前面其实已经解释的差不多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本质不关乎是否有激光雷达,而是要让车载(或是其他终端)AI具备和人类一样的能力、潜力,然后用它本身的理解认知能力去学习处理各种复杂任务

表现在自动驾驶赛道,第一性原理的含义是系统应该和人类一样去驾驶。

但L4赛道已经跑出来的几个实力玩家不这么看,他们的观点是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和人一样,而是要超越人,做到“万无一失”

所以在技术方案选择上,传感器要多冗余,还要有应对恶劣环境的自清洁功能;软件算法层面,从来也不相信不依靠AI模型的参数规模来“大力出奇迹”,而是模型+规则+模块化的技术体系。

天然就让它们的Robotaxi方案贵且更新迭代代价高。

马斯克目前还证明不了升维路线的安全可靠性,L4赛道同样也突破不了系统的泛化性难题。

而“史诗Demo”,以及后续特斯拉Robotaxi快速上量,可能就是马斯克回应的手段。

毕竟L4赛道有一个难解的死循环:

不跳出围栏,就没法向全社会证明安全性;而没安全性证明,监管又很难开放规模。

这也是为何特斯拉Robotaxi的猛烈冲击下,L4阵营开始出现“裂缝”。

之前数年的缺钱少车、量产难题、政策博弈…现实困难都不触及L4玩家底层信念,越多磨难反而越强大。

但特斯拉如今可以通过量产车架构快速上量验证,一旦验证“第一性原理”正确,L4玩家坚持的信念、技术体系就会被质疑,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标签: 马斯克 模型 技术 量产 玩家 用户 工厂 第一性 原理 大脑 公司 证明 安全性 规模 人形 范围 信念 人类 赛道 项目 传统 对话 围栏 机器人 目的地 时间 擎天柱 系统 费用 功能 难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