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漕河泾会议中心一场人工智能行业论坛上,孚知流科技创始人白双作为中国青年AI创业者代表,现场对话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聚焦的话题则是当下最前沿的“智能经济体”。
1992年出生的白双身兼多重身份:AI企业创始人、连续创业者、模速空间校友会播客主持人……出人意料的是,在法国和英国先后学习语言科学与传媒的她,创业的内容却是AI智能体这一前沿领域,还带领团队首创自然语言叙述型编辑器和“C2A2F智能体生态圈模式”(客户Customer到智能体Agent到产线工厂Factory)。
不会写代码的文科生,也能走好理科生的创业路?在白双看来,正是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8年,坚定了她“降低AI智能体使用门槛”的远大理想。在她的背后,还有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这一大平台,持续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硬核”支撑与“软创”赋能。
“上海有创业因子”
因为想做同传,就努力考上了法国巴黎高翻语言应用学专业;因为喜欢表达,就前往伦敦学习媒体传播。精通中、英、法三国语言的白双一直相信,多掌握一门语言就能多打开一个世界。
这一看似“文科生”的知识结构,恰好为她开启了围绕大语言模型创业的第一步。
2017年,白双决定回国,接到一家上海知名教育科技企业的offer。这份工作经历让她“嗅”出教育行业存在的痛点:海外的优质课程想要进入国内市场,优质的翻译少,且收费偏高。
彼时是2020年,上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趋于成熟,语音识别、AI翻译等技术让白双萌生了“用AI改变翻译行业”的创业想法。非技术背景的她找到一家IT公司,根据她的产品构想,开发出一款人机协作视频翻译工具“transflow”,没想到不久后就中标一笔价值30万元的订单——在1个月内为一家大型保险集团翻译约6000分钟的专业内容,且必须是高质量的精翻。
白双(左三)与团队
这一经历不仅让白双初尝创业的不易与惊喜,更让市场看到“AI+专业认知”所能提升的效率空间。2022年初,白双获得第一笔数百万元的融资,并正式组建创业团队。虽然,此时资本市场已趋于理性,但白双的AI翻译项目“translai”因拥有新技术、面向新赛道仍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她本人也上榜当年的“胡润U30创业先锋榜”。
“上海有一种氛围,让创业者觉得自己确实可以创业;上海又有许多外企,我从事的AI翻译领域刚好有广阔的需求市场。”白双说。一个文科生想要在AI领域创业的“种子”,就这样在上海发芽。
白双(前排左二)
从AI创业到大模型创业
2022年底,世界被ChatGPT惊艳。喜欢挑战的白双开始思考进阶的可能:能否用大模型为产品升级,承载更多功能。
白双一直保留着2023年2月22日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图片上是她亲手画出的智能体产品原理图,记录了她从“AI翻译创业”到“AI大模型创业”的思考全过程。
“对于我想做的产品来说,‘大脑皮层’就是GPT这样的推理模型,借助‘语言中枢’来实现模态的输入和输出,知识库就像‘海马体’。”白双发现,自己的两个专业背景——语言科学和媒介科学,在创业路上一下子整合了。
于是,她决定带领团队升级产品,并转型至智能体赛道。
2024年初,孚知流的客户、“模速空间”首批入驻企业特赞向白双推荐,“这里新开了一家AI大模型孵化器,你来不来?”
这一次,依旧行动派的白双很快来到“模速空间”所在的西岸传媒港。“第一次从龙耀路地铁站出来,发现上盖就是‘模速空间’,我心想这里可太方便了,一定很适合招聘人才!”
在与模速空间招商人员的双向交流中,后者被孚知流已经成熟并且面向市场的AI产品打动。而白双则对“模速空间”市区联手推出的算力调度、公共语料、金融服务、场景对接、人才服务等功能平台留下了深刻印象。“AI企业在这里创业不用担心‘掉队’,因为你始终身处行业前沿的信息中,对人才来说,这种氛围就好比硅谷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白双(右一)与团队在模速空间办公室
2024年4月,孚知流团队入驻“模速空间”B区一间小办公室,虽然只有五六人的规模,但白双很快通过模速空间的人才网络找到了企业的首席技术官,通过参加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对接投资人,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有技术、有资金,还有“模速空间”对入驻企业的租金优惠,心无旁骛搞创业的孚知流团队很快推出了一款面向业务专家的智能体操作系统(Agent OS), 并取名“Leapility跃向”,呼应英文的“跃迁”之意。
他们还首创了行业内首个基于自然语言的叙述型编辑器,打破了原先主流的拖拽式、画布式的工作流生成模式。人们输入自然语言指令便能生成想要的工作流,大大降低了AI智能体的搭建门槛。
白双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团队在商业模式上取得创新,提出了“C2A2F Agent生态圈模式”,有望解决当下AI智能体产品落地应用时,在个性化需求与工业化生产之间构建动态平衡的挑战。
链接生态走向世界
入驻“模速空间”后不久,白双在为企业寻觅合作伙伴时发现,孵化器内仍有很多企业彼此不熟悉,除了参与“模速空间”每周组织的各类线下行业沙龙、交流会,还需要一个线上平台,让这些青年创业团队从“神交”到真正碰撞出创新因子。
围绕“模速空间”入驻企业和行业前沿问题做一档播客节目的想法应运而生,并很快得到“模速空间”的支持。
“模速校友会”的第一期播客嘉宾颇具“里程碑”性质,是“模速空间”首批入驻企业无问芯穹的“001号”员工、硬件设计负责人曾书霖。对话中,白双与曾书霖聚焦“缺芯”等行业发展中真实的痛点,以及曾书霖从学术领域过渡到创业的历程进行了交流。
首期节目获得入驻企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番深度对话也为“模速校友会”的栏目风格定调并开了个好头:一定要聊真问题。
白双(左一)担任投资人沙龙主持
伴随一期期节目上线,白双在主持播客的过程中感知到,“模速空间”入驻企业的结构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飞速迭代而不断变化,来到“模速校友会”交流分享的企业也从大模型的基础层逐步向应用层拓展。
今年,“模速校友会”邀请了更多投资人来到演播室,分享对具身智能等当下AI热门赛道的看法,为“模速空间”内外的AI创新企业提供投资端的实用建议。不少投资人听了“模速校友会”的播客主动找到“模速空间”,希望对接播客中提到的入驻企业。
眼下,“模速校友会”已推出40余期节目,访谈了50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家、从业者和投资人,为人工智能生态企业搭建起一个分享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让“模速空间”“上下楼也是上下游”的产业特色更为鲜明。
白双也有更远大的目标:让“Leapility跃向”服务全球用户,帮助人类实现向AI时代的从容跃迁,带领孚知流成为一家从上海走向世界的AI企业。
原标题:《我与上海共成长·徐汇 | 精通三国语言的文科生,在AI领域连续创业》
栏目主编:茅冠隽
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 徐汇区融媒体中心 王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