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上外推进新文科建设新举措!零点实验室揭牌,探寻人文科技融合新路径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2 16:13:40


10月21日上午,100位来自欧洲、亚洲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在上海世博中心会议室见证上海外国语大学零点实验室(the Neurocognitive Image Lab,简称NIL)的揭牌,并签署首批合作协议。

“‘零点’象征着创新起点与思想原点,寓意着从无到有的原创性突破。”零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包燕表示。实验室的英文简称,也蕴含着跨文化、跨学科的含义,意味着它将从“零点”出发,生长出交叉研究的“生命之河”。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科技融合路径

据悉,零点实验室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举措之一,旨在突破传统语言研究边界,构建以图像为媒介、神经认知为尺度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探索人类经验深层结构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科技融合路径。

实验室将聚焦三大交叉领域——认知神经科学的图像感知与智能、神经美学与艺术、时空信息处理,开展行为实验、认知建模、神经机制等多层面系统研究。最具特色的是,它将把语言科学与图像研究深度结合,与上外现有的脑机接口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语言科学实验室形成协同,推动文理融合、文工交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正如多位与会者所言,跨文化合作是解决全球挑战的关键。在研究方面,实验室将坚持“3I”理念——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国际化(International)、联合性(Integrative),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融合研究、多点合作的国际学术网络共建,以及从纯学术研究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转型。

揭牌仪式上,实验室首批签署两项合作协议:与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就认知科学与艺术教育合作达成共识,将依托该校普希金美术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合作开展文化遗产图像的神经美学研究;与欧洲科学基金“超越边界”(Para Limes)思想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推进“东西方语言与认知”“因果性与现实”等前沿课题研究。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以语言学为基础,结合图像科学和艺术史研究相关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现在进一步将研究扩展到对于图像基本原理和内在机制的认知研究,逐步向理工方向推进。”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表示。


人文艺术成为驱动创新的关键变量

“我们既尊重传统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研究,也希望发展成为STEAM模式,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艺术(arts)与管理(management)。”在零点实验室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恩斯特·波佩尔看来,人文艺术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驱动创新的关键变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副所长、零点实验室行政副主任廖文其告诉记者,研究所与实验室是联合研究团队的不同面向,前者关心全球古代文明研究,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后者则聚焦包括图像神经科学与图像智能在内的未来研究,它们的交集正是数字时代的图像研究。

“我们在区域国别与全球文明研究中发现,传统以文字文献为主的研究已无法满足图像时代需求。当今时代,图像承载的信息与思想日益重要,且人类对图像的认知机制与AI发展存在深刻关联,因此决定开辟图像研究新领域。”廖文其认为,研究范式需要有所转变,从认知现象深入根源。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神经美学”,正是试图将过去被认为是主观的、价值性的“美”,转化为可通过脑电研究等科学手段解释的规律性神经反应。

除基础研究外,实验室研究还会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场景的建模相结合,把之前埃及考古数字化项目进行深化;也会有神经美学的应用研究,如艺术疗愈与人工智能的审美开发等。

零点实验室的设立还得到了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德国科学家协会、欧洲科学基金会“超越边界”科学家组织、慕尼黑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等国际学术机构的支持,并将直接进入国际认知科学协会的研究网络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