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揭示生命奥秘的密码与勾勒宇宙轮廓的公式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校园行”日前率先走进华东师范大学,“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斯科特·D·埃默尔(Scott D. EMR)教授、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孙理察(Richard SCHOEN)教授,为近500名师生带来站在人类认知前沿的巅峰报告。
从抗衰老到AI替代,相信科学的直觉
面对今年获评这项单项奖金达1000万元大奖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师生们从微观机理到科研哲思连环发问,两位大师则以精妙的阐释与睿智的思辨,点亮一个个“尤里卡时刻”。
有学生问及“人类是否有望实现选择性的衰老延迟”,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名誉教授埃默尔指出,团队已通过酵母模型发现,负责清除受损膜蛋白的细胞外排机制是影响细胞寿命的关键。这一机制对神经元等长寿命细胞的自我更新至关重要,其功能衰退将直接导致衰老。由此,“增强细胞外排功能,已成为抗衰老研究的重要策略。”
谈及“AI时代数学家如何坚守、不被其取代”的话题,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表示,AI虽能极大加快研究进程,但“不像人类一样可靠”。他强调,年轻数学家仍应专注于培养扎实的分析能力、提出正确问题的眼光,以及批判性思维。“直觉来自经验,甚至来自失败。勇敢试错,哪怕是‘疯狂’的想法,都可能成为突破的起点。”
埃默尔
细胞内“物流中心”,调控蛋白“生死”
学术报告中,斯科特·D·埃默尔以“ESCRT通路:解析膜蛋白向溶酶体的转运机制”为题,引领听众走进细胞内部那座精密而高效的“物流与质检中心”。
作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埃默尔教授早在2001年就发现了首个ESCRT(转运必需的内体分选复合物)复合体——ESCRT-I。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陆续鉴定出包括全部5个ESCRT复合体在内的20多个关键基因,并揭示出这些蛋白机器的核心能力:识别泛素分子标签,将标记为“待废弃”的蛋白质精准运送至溶酶体降解。
“我们其实是从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出发:蛋白质究竟是如何被准确送进溶酶体降解的?”埃默尔在报告中回顾了始于45年前的研究历程。当时,他还在2013年诺奖得主 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 的实验室工作。
他介绍,酵母因其清晰的形态、快速的生长,以及液泡与人类溶酶体功能的高度相似,成为理想的研究模型。借助精巧的遗传筛选,团队成功捕捉到33种液泡蛋白分选异常的突变体,并逐一克隆出对应基因,最终构建出完整的ESCRT系统。
令人惊叹的是,在酵母中揭示的ESCRT工作机制,在人类细胞中依然适用。而这一机制的意义远超蛋白质降解本身——它可被艾滋病病毒HIV等“挟持”以完成病毒出芽,也广泛参与细胞分裂、细胞膜修复、神经元重塑等关键生命活动。
孙理察
穿越数理边界,极小曲面勾勒宇宙几何
作为几何分析的重要奠基者,孙理察以“极小曲面与平均曲率几何的研究主题”为题,带领听众开启了一场穿越数学与物理疆界的奇妙旅行。
孙理察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横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广义相对论与数学物理,以“用分析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独特路径,成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奠基人。
在报告中,他聚焦“极小曲面”这一核心主题,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包括著名的柏拉图问题与广义柏拉图问题。更引人入胜的是,他分享了如何利用极小曲面理论,解决广义相对论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证明正质量猜想、受困曲面的存在性等,后者与彭罗斯获诺贝尔奖的黑洞存在性工作密切相关。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顶科协奖设立“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单项奖金金额为 1000 万元人民币,为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2025顶科协奖计划10月24日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时在临港新片区颁发。
原标题:《人类能否选择性抗衰老?AI会不会替代数学家?两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这样回应》
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位于临港新片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
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