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架战机划破长空,人们总会为它的英姿赞叹,却鲜少知晓,支撑它翱翔的“心脏”——航空发动机,曾是中国工业长久以来的“卡脖子”难题。在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破壁之战”中,有一位院士用一生作答:他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型完全自主创新的涡轴发动机“玉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他牵头研发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智周”,减少很多原本需要人力完成的试错工作;他参与筹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为航发事业播撒年轻火种,他,就是尹泽勇院士。《大先生》第四季第七期,有幸邀请到了航空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发集团原科技委主任尹泽勇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见证他如何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的蓝天事业。
玉龙出世:打破封锁,铸就“中国心”
“世界上能做飞机的国家很多,甚至做核武器的国家也不少,但是做航空发动机的国家相对说来是最少的。”站在玉龙发动机旁,尹泽勇院士这句平静的陈述,道出了中国航发人的成功可贵。
也正是因为使命责任艰巨,激励着尹泽勇和他的团队用整整二十六年时间,打造出中国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的先进涡轴发动机——“玉龙”。尹泽勇院士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玉龙发动机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的先进航空发动机,打破了国外对我们武装直升机动力的禁运,装上了我们国家真正的中国心。”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台以玉龙雪山命名的发动机,最终定型产品的功率比预研时还提升了20%,使得武直-10能在空中实现翻筋斗的高难度动作。玉龙发动机的诞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能独立研发先进航空涡轴发动机的国家之一,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真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份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走进动研所档案室,上世纪80年代“40号机”文件已经泛黄,却依然清晰记录着玉龙发动机起步的艰辛。尹泽勇院士轻抚着这些档案,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玉龙发动机研制初期,首先要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海量计算,当时的电脑远不像当下这么先进,技术人员需要在特制的卡片或者纸袋上打孔,孔洞的不同位置对应着不同的数字或字母。“就通过这个一张一张的穿孔卡片,给计算机编程序”。”尹泽勇院士回忆道,“这个程序很复杂,需要几千张卡片,要是更复杂的程序,甚至上万张。”
李维老师提起那段日子,语气里满是动容:“尹总带着团队真的叫废寝忘食,在计算机边上争取计算机资源,因为机时非常宝贵,大家都在排队,成天就泡在那儿,饭都来不及吃。”
更让人震撼的是,尹泽勇院士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胃出血,最终选择了手术切掉三分之二的胃。对此,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因为胃出血隔三差五就眩晕,非常影响工作。所以干脆切除了一部分胃,当时胆子大,想的比较简单。”
敢为人先:从单晶叶片到“智周”软件
但是“海量计算”不过是其中一道关卡,发动机的终极考验在于其核心部件能否承受极端环境。“我们这个玉龙是我们国家最早采用这个高温单晶叶片(的发动机),当时很多人都不太敢用。”
而这个大胆的选择,源于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在我国直-10武装直升机研发初期,依赖着国外进口发动机。然而,2007年,国际上相关企业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实施全面禁运,我国的武直-10没了“心脏”,失去了动力,无法起飞。而在如此紧要的关头,本被寄予厚望的玉龙发动机,在试验中又突生意外。
“我们正好在试验的过程中间,发现这个叶片在高温下,在高离心力下变形了。这样子的这个变化,是我们没有预期到的。”李维老师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忍不住表达对尹泽勇院士的敬佩之情,“在那个关键的时刻是尹总力排众议,顶住了这个压力,采用了国产的新材料。”
正是凭着这份敢为人先的闯劲,尹泽勇院士带领团队经历过无数次严格的考验 ,终于让玉龙发动机成功问世。在他的心中,“玉龙” 早已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孩子”。他曾写下《玉龙忆旧》一诗,纪念这段过往:“焦思入梦寻前路,忘世安心任后评。凤岭枫溪钟毓地,高天远野玉龙鸣。”诗句里,藏着他研发时的昼夜焦灼,藏着不问外界评价的专注,更藏着见证“玉龙”翱翔蓝天时的满心自豪。
走过那段靠人力与毅力堆砌的研发岁月,尹泽勇院士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航空动力的未来,不能只靠汗水,更要靠方法与工具的革新。从玉龙到3D打印发动机、氢能源发动机、混动发动机……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有永不满足的精神”。
尹泽勇院士更是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硬件的比拼。二十多年前,他带领团队开展航空发动机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为国产设计软件“智周”的诞生埋下种子。“尹总当时给我定了一个方向,就是做多学科设计优化,我当时一下就懵了”米栋老师回忆道,“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但在尹院士的引领下,团队坚持研究,最终成功解决了发动机研发中的一些问题。
2024年10月,智周软件在珠海航展正式发布。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不仅是航空发动机设计的“电子军师”,更能赋能航天、船舶、汽车、通讯等多个领域。
杏坛新章,育才为未来
从发动机到软件,从硬件突破到系统赋能,尹泽勇院士的视野不断拓宽。而他始终相信,一切创新的终点,终究要回归于人——回归于下一代航空人的培养与激发。
2015年,尹泽勇院士受邀出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面对起步阶段的艰难,他推动了一项大胆计划:研制“嘉庚一号”火箭。“大部分老师在这之前都是纸上谈兵”他说,“我们就想做一个项目,把所有专业都用上,逼着大家自己设计、加工、装配。”
从立项到发射,只有七个月。2019年4月23日,在内蒙古阿拉善,“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升空。此后,“南强一号”无人机、“本栋”系列火箭、“腾希”无人自旋翼飞机……一批空天项目接连成功。
“作为高校,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灌输创新精神,”尹泽勇院士说,“要有成功的自信心,敢于探索更新的东西。”
在尹泽勇院士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执着,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心寄长空,脚踏实地。正是这份精神,让一颗颗强劲的“中国心”澎湃跳动,擎动着祖国的战鹰,翱翔于更广阔的蓝天。
更多精彩内容,10月21日21:05分,锁定《大先生》第四季第七期,聆听尹泽勇院士“长空砺剑,壮志凌云”的壮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