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智能评测与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作业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传统作业批改长期面临核心困境:教师批改负担繁重,诊断多停留于“对/错”判断,难以深入揭示错误背后的认知根源;学生因缺乏具体反馈而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订正困境。问题的本质在于缺乏一套统一、科学且可规模化应用的错因诊断体系。
在此背景下,10月15日,“高中数学错因标签体系建设及应用成果专家评审鉴定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
精准响应国家战略 破解教学核心难题
本次研究成果意义重大,首次破解困扰教学已久难题,该体系紧密围绕“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改革方向和“双减”政策要求,首创错因标签体系,将日常教学数据转化为可分析、可干预的“错因”维度,为教学流程优化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高度契合国家以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
专家组组长曹一鸣教授表示:“这项成果直面教育教学的现实难题,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星火大模型能力,系统化构建了错因标签体系,意义深远。体系能够高效识别错误并稳定完成复杂认知任务的评价,技术表现稳定,已在千余所学校常态化应用,师生满意度高,证明其能融入教学主流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助力因材施教、减负增效成果显著。”
构建科学错因体系 实证应用成效显著
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本次评审的核心焦点。项目直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真实痛点,超越简单对错判断,深入追溯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断点与能力短板。基于扎实理论研究与大规模调研,检索分析大量学术文献,覆盖全国200所学校、3000名教师,分析20万学生、300万份作答数据,构建起“知识掌握、思维能力、习惯培养”三大维度、四个层级、4000余标签的体系,为国内首创的规模化数学错因标签库。
实证数据充分验证了体系效能: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评其机器批改准确率达97%、错因诊断人机对比一致率达96%,同时在全国507所高中、2047位教师中开展的试点应用中,分步骤批改与错因诊断的教师满意度达95%,学生满意度达97%,展现出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的强大实用价值。
创新教学服务模式 驱动教育深层变革
该错因标签体系已成功赋能具体的智能教育硬件产品——星火智能批阅机。该设备集成了经过海量错因数据训练的星火大模型能力,实现了试卷的快速扫描识别、分步骤批改与错因定位、数据分析以及原卷留痕打印一体化操作。这种“桌面级”的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了日常作业、周测、月考等多种教学场景下,师生对于快速反馈、精准诊断和减负增效的迫切需求。
目前,该应用已在全国1000余所学校实现常态化使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实践案例。
此项成果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批改工具的升级,更是教学模式的革新。它通过沉淀的“错因大数据”,为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教学策略优化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推动了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的结构性变革。此次鉴定会的成功,为AI技术深度赋能基础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了强劲而可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