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关于比特币,你可能不知道的(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虎嗅APP 时间:2025-07-17 12:34:2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原文标题:《关于比特币,你可能不知道的(1):比特币是一种意识形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当比特币刚诞生的时候,人们无法将其归类。它不符合任何一种金融资产的定义。在传统分类里,资产要么有上市公司背书(股票),要么有主权信用兜底(外汇),要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宗商品,再不济也是基于其他资产的期货或期权。

什么都不是,比特币就只能是传销、诈骗。也就有了Professor郎咸平的惊天一拒:

2014年郎咸平拒绝了100个比特币,现价约等于他从缪空姐处追讨房款的16倍。

不只是郎咸平,中国很多名人也非常讨厌比特币。

“炒房教父”欧成效:比特币只值一美金。 财经作家陈思进:比特币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庞氏骗局。 “校长”王思聪:XX才玩比特币。

他们并不蠢,反而都是各个领域非常聪明的人。只是比特币过于新奇。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苦寻一个足够优雅的框架来定义它。好比 1900 年开尔文所描述的,它是漂浮在已经无懈可击的理论大厦上空的乌云。

一、为什么是货币?

在教科书里,货币只有两种类别: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比特币没有使用价值,也从未得到过任何强力机构的背书,自然不属于这两类。但如果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那么货币之所以是货币就可以与它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

一个简单的对比:所有人都需要喝水,但黄金仅能满足饰品需求。但黄金数千年来一直作为货币存在,水却从未成为过货币。对于货币来说,这说明稀缺比用处重要,信任比功能更稀缺。货币的核心不是能干什么,而是有多难得到。

比特币更进一步,干脆直接绕开了这个繁文缛节的过程,直抵货币的核心问题:它是一种硬通货还是软通货?供应量会不会失控?获得它需不需要付出高成本?能不能在长时间中保持购买力?

比特币做到了,它凭借的是在区块链中不可篡改的货币政策:总发行量上限固定为2100万枚、单位时间发行数额不变且每四年减半。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个货币政策,想要获取比特币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在市场上与其他交易者竞价,要么与其他矿工进行算力竞争。无论是哪种,都要付出显著的代价。

这种代价,才是评估货币的关键。人们并不关心一种货币到底是金,是银还是铜,人们关心的是它保持购买力的能力。当一个货币是商品时,这个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开采成本,当一个货币是信用时,这个能力取决于发行者的决策。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手里持有的货币保持购买力,因而极其反对它的供应的增长。所以,严控增长的比特币获得了信心。

因此,是否能够产生利息,对于比特币来说毫无意义。就像黄金,不仅不产生利息,还会产生保管费用,实质上是一个负现金流的资产,但这并不妨碍美元黄金脱钩之后,黄金就进入了长达五十年的上涨趋势。因为黄金比美元更“硬”。

同样,比美元更“硬”的比特币也实现了长期的牛市。这是货币所服从的客观规律。

二、为什么是意识形态?

那么,区块链技术就是比特币成功的原因吗?

不仅不是,甚至可以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绝大多数都是骗局。技术没有那么重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能否以恰当的方式将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运用。”

比特币遭受过两次比较大的技术层面的威胁。第一次是被抄袭代码,由于比特币代码开源,设计公开,所以略微修改一下代码,就可以上线一种山寨币。第二次是对比特币的硬分叉,这些分叉币继承了比特币的所有数据,并都声称它们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做了重大的技术创新。

然而,一度声势浩大,却都无功而返:最早的一款山寨币域名币当前已经基本丧失流动性,市值只相当于比特币的0.0008%;比特币分叉币中最强大的比特现金,一度达到比特币市值的43%,现在只有0.4%,相较比特币贬值百倍。

复制如此廉价,技术就不可能是比特币脱颖而出的原因。区块链技术极大降低了发行新资产的成本。过往的金融资产中,即便是相对最简单的股票上市,都需要支付给投行、律所大量费用,更不用说上市有可能不被批准。而现在的加密货币市场,由于技术的不断迭代,新发资产的成本已经无限接近于零。2024年底,最顶峰时期一天可以新增将近10万种加密货币,它们毫无例外都基于区块链技术,又很快消亡。所以结论再明显不过:比特币的成功并不单纯取决于技术。

技术是比特币意识形态的实现手段,而不是反过来。在比特币白皮书发布后的一周,就有人意识到中本聪事实上试图“在密码学中找到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中本聪认为那个难题是信任:“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运作所需的所有信任。我们必须信任央行不会让货币贬值,但法定货币的历史充满了对这种信任的背离。”比特币白皮书,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中本聪向世界发出的一份思想宣言。

赚钱与意识形态并不冲突,但在比特币这里,后者或许是前者的前提。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人。比特币是由一个人(中本聪)、一个邮件组(密码学邮件组)和一个论坛(BitcoinTalk)“孵化”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它没有融资,没有给社区成员设定的KPI,更没有花哨的路演。比特币在创立之初尽管已经设计了充分的经济激励机制,但没有任何人知道它是否会成功。早期加入的社区成员,没有任何酬劳,比特币的价格也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他们留下来,只是因为与中本聪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

被《WIRED》杂志称为“比特币首席倡导者”的布鲁斯·瓦格纳(Bruce Wagner)在2011年曾这么描述过比特币社区的狂热:“比特币爱好者几乎就是福音传道者,他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魅力。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几乎就像一种宗教。在论坛上,你能看到这种精神。”他自己也深受感染,发现比特币之后,连着五天没吃没睡,疯狂寻找比特币的相关信息,后来他主持了OnlyOneTV 的《比特币秀》节目,运营着一个比特币聚会小组,并筹备比特币大会。

比特币社区为此向他支付了0个比特币和0美元的酬劳。

代码和机制可以被复制,但这种由下而上的牢不可破的自发共识,却基本不可能复制。

2014年,中本聪研究所的丹尼尔·克拉维斯(Daniel Krawisz)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投资比特币就是投资比特币社区。直到2012年末,我才意识到这个社区有多么狂热,也正是这一点让我不再将比特币视为纯粹的投机,而是将其视为拥有真正前景的资产。”

这种狂热绝不是金钱能够驱动的,靠的只有人类内心深处的信任。当然,大可以说这种狂热是非理性的,但能够让人们狂热的意识形态又有多少?更何况,在不断的外部否定下,这种狂热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这与现代政党的发展很相似。任何一种现代政党的兴起,都需要将意识形态作为凝聚党员的力量。尽管随着政党的发展,党员可以有更多获得权力的机会,但如果完全丢掉意识形态,那政党也定将腐化和失败。

当“凝聚意志保卫领袖”最终变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这个政党也进入了失败的倒计时。

三、时至今日,发生了什么变化?

比特币意识形态的巨大飞轮已经转动,而且越转越快:它的规模越大,单个个体对它的影响力就越小,它就越不受个体的贪欲和私念所影响;它的规模越大,就有越多的算力资源投入进来,想要对它发动恶意攻击的成本越高;它的规模越大,参与其中的节点也越多,它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也就越强。

这种自我增强的特性也会不断吸引新的信徒,使得它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再次驱动飞轮。你可能会问:飞轮第一下推力从何而来?在我看来,是中本聪的神隐,将比特币正式升格为纯粹的意识形态。(后续会就这个问题单独写一篇,这里先按下不表。)

世界当然在变,但比特币的底层规则限制了作恶的能力。

围绕着比特币,我们的确已可以看到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大型交易所、大型上市公司和矿企。但是它们都必须遵守从一开始就建立好的比特币的规则,不是因为它们不想要让规则变得对自己更有利,而是因为它们一旦改变了这个规则,比特币将会因为失去共识而失去价值,它们自己因为持有大量比特币,将吃下最大的损失。比特币的没有使用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变成了它自己最大的护盾。

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得比特币就像当前风头无两的微策略公司CEO Micheal Saylor的那句名言:“There is no second best”。

诞生至今,在所有加密货币中,比特币被媒体和大众否定的次数无疑最多。在某种程度上,这反而说明它并没有一个专职公关团队来管控负面舆论,也就说明了它的去中心化。比特币并不需要消灭对立的声音,它的社区高度自信。比特币没有侵犯到郎咸平们的实际利益,它只是提出了他们不喜欢的理念而已。这也足见比特币的意识形态属性。

CryptoQuant的CEO曾发起过一个投票:来到加密货币世界,你是为了钱还是意识形态。钱不出意外地成为压倒性的结果。然而,如果比特币像其余的加密货币一样,不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它今天没有任何可能成长成如此一头巨兽。它可能偶尔被别的新叙事盖住,但在时间漫长的检验下显示出的是它顽强的生命力。


在区块链日益被当作超级赌场的当下,加密货币花样多得像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想搏高收益,多的是日内波动十倍甚至百倍的选项。但也正因如此,比特币实现了逆向的筛选:追逐短期暴富的人懒得考虑它,但留下的人多半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比特币越是不性感,就越少有浮躁的短期投机者追逐,它的持有者中的长期信任程度也随之升高,这将是它长期发展的支持力量。

四、这场庞大的社会实验将走向何方?

从中本聪发布那份九页PDF的白皮书算起已有17年。昔日只有几位极客的小团体,如今长成了市值 3.5 万亿美元的巨型生态,数以亿计的人把它当作储蓄方式、投机场或精神图腾。这是场正在进行的全球社会实验。

然而,比特币播下的龙种,却收获的却是跳蚤。大部分加密货币的持币分布、算力分布、开发能力仍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上至美国总统,下至日本女优,他们用不同的叙事,将加密货币变成了相同的提款工具。去中心化的理想口号随处可见,而权力和利益,却仍然由几个节点来掌控。

把目光放到那些一夜之间蹿红的新币身上,你会看到相似的路径:白皮书复制黏贴,开盘暴涨,然后开发者集体失联。几乎每一次溃败都写着同一个缘由:贪婪。

加密货币是天堂。比特币克制而纯净,但它靠的不是人类的道德,而是精妙的设计和权力的制衡。它在本身是意识形态的同时,甚至超越了宗教——它不销售赎罪券,它不需要任何人虚假的效忠,它并不规定你的行为,它将来去的全部自由归还给你。

加密货币是地狱。这里有无数的短期机会。每天新发行的加密货币总有那么几个突然翻十倍甚至百倍,试图让你发出后悔的感叹:要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就好了。但你一旦踏入高度信息不对称的短期领域,就几乎必然成为任人宰割的猎物。你只能闭眼祈祷下一枚子弹不朝你飞来,但扣动扳机的权力全然不在你手里。在这场被出千的赌局里,又能有多少胜算?

如果说比特币点燃的是对一种全新可能性的想象,那么加密世界的现实则又在提醒我们:秩序之外依旧是人。正因为如此,这场社会实验仍然正在进行。它既可能孕育出一个新的储备货币,也可能继续长出更多转瞬即逝的跳蚤。至于你我,请记住,“随意离开并重新加入网络”的选择权,正如当年那份白皮书承诺的那样,依旧握在自己手里。

部分引文

The Satoshi Nakamoto Institute

WIRED,《The Rise and Fall of Bitcoin》(2011-11-23)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问题》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83453.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