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从智能纤维到月壤纤维,女院士带头站讲台,这门“中国系列”课程首推强国版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1 14:12:55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像皮肤一样感知冷暖,水凝胶光纤精准地将药物送达癌细胞,智能纤维无需插电就能自主发光,月壤纤维模拟月面环境实现原位制造……”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美芳教授在讲台上告诉大学生,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中的场景,正随着材料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一步步走进现实。

日前,作为上海思政大课“中国系列”之一,《锦绣中国》课程升级推出“强国版”,带领青年走进一个由纤维编织的神奇新世界。



这堂“硬核”选修课,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上海市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课程——东华大学《锦绣中国》升级版在新学期的首讲。课堂上,朱美芳院士将材料的微观世界与强国建设的宏大图景紧密结合,通过对比国内外材料领域的发展现状,系统梳理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生动讲述我国纤维材料事业白手起家、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鼓励同学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本领,走向材料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前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青春动能。

比如,“强国版”加入探月工程最新成果。此前,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成艳华、汪庆卫团队有幸获得嫦娥五号真实月壤500毫克,他们根据真实月壤的组分和特性,自制模拟月壤,通过1400℃至1500℃高温熔融与真空牵引技术,成功制备出直径仅10微米至20微米,相当于头发丝1/5到1/6的超细纤维。为了让月壤纤维在月球“服役”,团队还自主研发一台可用于深空环境的“原位制备月壤纤维模块化装备”,克服月球上无人、真空、低重力的环境。


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原位制备月壤纤维模块化装备”今夏亮相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课堂中,同学们不仅触摸到材料中的“新质生产力”,也体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这门课太令人惊喜了!选课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一门常规的思政课,没想到和专业学习结合这么紧密。”纺织学院大一新生袁明强感慨,“以前觉得思政课离我的专业很远,但现在我明白了,每天接触的复合材料、纳米纤维,可能就是未来‘卡脖子’技术的突破点,是制造强国的关键一环——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特色融合在一起,正是《锦绣中国》的魅力所在。作为上海市“中国系列”品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学期东华大学完成从《锦绣中国》到《锦绣中国》“强国版”的备课,进一步聚焦新质生产力,精心设计“纺织科学技术中的‘黑科技’”“生物材料与健康中国”“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发展与思考”等9讲内容,让学生近距离体悟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和科技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激发报国志向和学术志趣,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内的“高配”师资阵容,通过名师大家的专业视角解锁强国密码。“与院士面对面,真切感受到科学家的风采、情怀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家国责任,我对后续课程内容更期待了。”机械工程学院大一新生梁圣熙谈到,“朱院士结合亲身投入的科研经历作分享,让我觉得更加有信服力,激发了我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的热情,也让我明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意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锦绣中国》课程开出8年来,累计开展10期86讲,来自校内外60多名主讲人先后登上讲台,受众学生覆盖松江大学城高校,选修学生超2000人,慕课在线学习人数超过1.5万人。同时,特别面向留学生开设英文版课程,开启了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的“双声道”传播。据悉,今秋,“强国版”之外,全校还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设“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国”个论课、“绿色生产力与生态文明建设”专论课,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国家安全教育”公共选修课。

原标题:《从智能纤维到月壤纤维,女院士带头站讲台,这门“中国系列”课程首推强国版》

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朱美芳院士在实验室。

作者:徐瑞哲 刘远康 黄明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