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拼多多的第四次兜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字母榜 时间:2025-10-21 14:06:24

AI大模型风生水起,即时零售三国大战,拼多多却依然“不着急”。

热门赛道换了一茬又一茬,拼多多依旧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它很少涉足那些电商主业之外的事情,即便新赛道非常红火。哪怕与刚刚起步时相比,它的商业模式核心也基本不变。

拼多多在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增速,一定有内在的支撑逻辑。拼多多增长的动力究竟又来自何处?

这或许与拼多多给那些被电商时代浪潮甩下车的人多次“兜底”,紧密相关。

农民看不懂、没能力做电商,拼多多就做了“农地云拼”,让农民可以很方便地卖货。

中小商家付不起营销费,拼多多就做“百亿补贴”、费用减免,让他们低成本线上卖货。

产业带工厂压力很大,出口又苦亚马逊久矣,拼多多就做了跨境电商,还搞了全托管模式。

拼多多靠这三次“兜底”聚拢了一个品类丰富、价格实惠的超级货盘,吸引了数亿消费者。

它自己也成为GMV仅次于阿里的第二大电商。

最近,拼多多又在搞“千亿扶持”。

它同样是兜底,而且是扶持半径更加广阔的兜底。

既要给那些被大品牌碾压的老字号兜底,也要给产业带的新质商家兜底。

自2015年成立以来,拼多多一直擅长从别人看不上的生意里,发掘出巨量增长空间。

如今,第四次“兜底”,或许就是拼多多没有明说、但一直在“憋”的大招。

上线之初,拼多多的商业哲学就显露出“兜底”思维。

2015年9月,拼多多微信小程序上线,主攻“农地云拼”模式。

如今回头看,“农地云拼”其实就是对农民的“电商参与权”的兜底。

在拼多多初出茅庐时,中国互联网对于农产品电商并不感冒。

彼时正值电商创业热潮,但最火爆的是美妆和母婴两大赛道。

农产品电商赛道里最声名显赫的是每日优鲜,但它本质上是在做工业化农产品的生意,比如进口车厘子,一般农户根本打不进每日优鲜的货盘。

只有彼时更接地气的拼多多,让普通农户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有了曝光和交易机会,分享电商时代红利。

时至今日,当初社区团购大战烟消云散,拼多多的农产品基本盘却立住了。

2019年的“百亿补贴”,是拼多多真正突破农产品、成为综合电商平台的里程碑。

彼时,拼多多已经有很多非农供给,但消费者认知不高。

拼多多砸下重金,既补贴iPhone,也补贴其他品类。

百亿补贴加持的iPhone打响了拼多多在更多人群中的知名度,但中小商家提供的丰富供给,才是拼多多完成从农产品电商到综合电商的跃升的支柱。

彼时,各大平台为了阻击拼多多,都提出要做第三方商家、做中小和白牌商家。

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他们没能真正把口号转化为行动,表现之一就是几年后他们又重提类似的口号。

相比之下,拼多多没有历史包袱,可以放开手脚全力培育中小商家。

而彼时大品牌、大商家对于拼多多的犹疑,也客观上促使拼多多只能走“华山一条路”。

这场战役效果惊人,到2020年底,拼多多成为中国用户最多电商平台。

而它之所以战果累累,关键在于找到了给中小商家兜底的切入点。

第三场兜底,发生在2022年9月。

彼时,拼多多推出跨境电商,并以赞助超级碗等营销打法,快速横扫北美市场。

外界关注焦点是,“拼多多海外版”的狂飙突进。

但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大量工厂借助跨境电商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当时正值全球医疗风险最严重的阶段,内需受限,工厂想往外走,又困于亚马逊的高门槛。

拼多多给他们创造了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出海通道。

后来推出的全托管模式,更是把工厂走向海外的流程简化到了极致。

这场兜底,让拼多多真正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三场兜底共同特点是,拼多多发现并抓住了那些压力山大的供给者——农民、中小品牌、产业带工厂等。

同时,拼多多愿意在他们身上砸下重金,甚至免除佣金,以求尽快把供需两侧做起来。

相比之下,电商同行既想“复刻”拼多多的打法,又想保住利润,自然难以阻击。

三场兜底,拼多多得以在电商行业“弱势群体”的集体托举下,成长为今天的行业TOP2。

接下来,拼多多是否依然能够通过兜底战略,应对国内外大环境变化的挑战呢?

从拼多多最近的动作来看,它依然把兜底作为战略打法。

最近推出的“千亿扶持”,我们可以视为第四次兜底,规模相比“百亿”项目扩大十倍,辐射光谱更加广阔。

千亿扶持的对象是当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国内产业带、出海企业、农业领域的大量优秀中小企业,旨在为他们创造穿越周期的确定性发展机会。

兜底规模的扩大与对象的多样性,折射出拼多多对于电商的新观察:传统电商模式必然产生且仍在产生供应侧的弱势群体,而这一群体中却孕育着未来大量的新质供给,也正是拼多多希望把握的机会。

电商发展二十余年,供应侧大体趋势都是“强者愈强”。

电商行业从PC走到移动互联网,从货架电商走到直播电商、内容电商、即时零售,业务形态不断变化,但大品牌、大商家始终牢牢掌握大部分蛋糕。

原因在于,传统电商本质上是有限货架,优质展示位始终稀缺。

而大型商家能够以雄厚实力拿到最好的流量入口。

传统电商平台也愿意把流量向大型商家倾斜,以换取更高的ROI。

相对应的,中小商家买不起流量,拿不到好位置,整体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沦为弱势群体。

供给侧的马太效应,又导致需求侧的挤出效应。

大多数渴望物美价廉的商品的消费者,由于无法与大品牌、大商家的供给完美匹配,很长时间里并不是电商平台的重点服务对象。

久而久之,这种需求侧的挤出效应,最终以电商全行业新用户增长停滞而体现出来。

电商平台对此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鼓吹“消费升级”。

尤其是2018年前后,电商平台纷纷制造“轻奢”概念,试图让用户主动提高支出。

另一方面制造各种购物节。

购物节可以聚拢流量、吸引新用户,还能以“限时优惠”暂时缓解供需两侧的错配矛盾。

但消费升级最终被证明是海市蜃楼,而购物节的爆发效应近年来也显著消退。

归根结底,它们都没能最大化满足社会中基层群体消费者的真正诉求。

拼多多此前三次兜底,分别瞄准了农业、产业带和出海领域的弱势群体,并最终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意味着这三次兜底的效果都得到了验证。

而千亿扶持,在前三次经验的基础上,依然是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瞄准有潜力的新质供给。只不过这一次拼多多是尝试在在更大规模与更广范围的基础上,更加敏捷、动态地捕捉机会。

拼多多四度兜底电商行业,是它不参与AI大模型和即时零售竞争的深层原因。

电商搞AI大模型、搞即时零售,归根结底是解决增长难题。

前者除了给电商提效,还能带来新客户、创造新收入。

后者则可以大幅扩大销售场景,吸纳新场景的需求。

电商平台希望通过横向扩张,来换取电商之外的增长,折射出他们对于现有的电商业务缺少足够的信心。

而他们的财务数据,也为这一横向扩张的正确性做出了背书。

但拼多多的视角并不相同。

它固然也会用AI大模型来提高电商运转效率。

也会尽可能提高配送时效,比如多多买菜做出的尝试。

但它做这些事,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并不指望从中获得巨额增量。

如前所述,拼多多寻找新增长点,主要瞄准的是电商视野下的“弱势群体”,并以高额投入为之兜底。

这让它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与其他平台的正面碰撞,尤其是价格战。

同时,也让它减少了主业之外的高额投入,可以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兜底上。

表现之一是,各大平台都在做百亿补贴,但财报表明,只有拼多多真正拿出了真金白银。

随之而来的有趣现象是,当其他电商的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大谈“恢复增长”时,拼多多的管理层却频繁释放“增长以后不会这么快”的信息。

前者谈论的是,企业在电商主业之外,有了新的引擎。

后者隐含的意思则是,兜底必然导致阶段性的收入、利润下滑,而平台并不会因此半途而废。

这也让拼多多成为一家擅长“憋大招”的企业。

它的GMV突破万亿、用户跃居第一、跨境电商席卷北美等,似乎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但细究起来,在摘果实之前,拼多多已经围绕兜底做了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在财报上常常被隐藏在营销费用等指标内,却和电商平台传统的营销费用有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性和隐蔽性,最终让拼多多总是能够阶段性地释放“大招”,震动整个行业。

前三次兜底的大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时间点最近的跨境电商也是三年前的故事了。

而过去三年间,国内互联网行业、电商行业发生显著变化,AI大模型和即时零售成为竞逐焦点。

拼多多没有参与,而是端出了百亿升级版千亿扶持。

这些看似有些平常的动作,延续了拼多多的本分价值观,兜底哲学,也蕴藏着第四次兜底的决心和远望。

标签: 电商 商家 电商平台 跨境电商 电商行业 弱势群体 赛道 ai 流量 模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