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三驾马车”带飞微博

IP属地 中国·北京 字母榜 时间:2025-10-20 16:10:40



作为一款上线了16年的互联网“老”产品,2025年的微博,下一步要怎么增长?

微博刚刚给出了答案:打造“关注流+推荐流+热点流”三驾马车。

10月18日,微博V影响力大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微博运营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坦承:“今年是微博内产品消费场景变化最大的一年”。

一方面,微博发力“推荐流”,与基于社交的“关注流”,以及以热搜为中枢的“热点流”齐头并进。今年第三季度,推荐流的DAU(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0%。

另一方面,微博拓宽热点流,在热搜之外新增“热点域”,以APP首页下方中央的“发现”作为主要入口。微博热点产品高级总监李春晓表示,热点流能够承载更丰富圈层的热点,比热搜多了一个量级,“热搜是千级别,热点流是万级别。”

与推荐流类似,热点流同样表现亮眼。第三季度,热点流整体流量同比提升15%。

再加上关注流,微博内容分发三驾马车——关注流、推荐流和热点流互为补充、相互带动,形成飞轮效应,推动整个平台继续增长。

在V影响力大会上,曹增辉披露了微博最新数据:

用户生态方面,微博正变得更加成熟而均衡:MAU(月活跃用户)达5.88亿,DAU达2.61亿;近八成用户为中青年,年龄介于23~40岁之间;一二三线城市用户占比2/3,但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正在提升。

而在创作者生态上,优质创作者继续增长:今年9月,金字塔顶端的金V保持在1.8万人的规模;次一级的橙V大幅增长至10.7万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57%。



另一方面,微博也在给创造者寻找更多增量。

微博今年升级金橙V作者体系和铁粉规则,优质创作者有了更多机会脱颖而出、获得商业回报。平台推动的KOL广告变现体系升级和广告共享计划升级,也让创作者有了更多、更稳定的变现渠道。此外,微博还在推动大V跨界,放大创作者的跨场景影响力。

过去十余年间,互联网内容行业经历了多个技术和模式周期,如今又赶上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但微博始终稳稳守住了护城河——每天有上亿用户来消费各类优质内容,而创作者也把微博作为主要内容阵地之一。

微博成为“常青树”,靠的就是不断进化的能力。对于16岁的微博而言,以“关注流+推荐流+热点流”三驾马车创造增量,是这一波进化的基本逻辑。

A

今年下半年,不少用户注意到,打开微博APP,首页呈现的是“推荐”标签页。这个标签聚拢的是基于算法推荐的兴趣内容,用户关注账号的博文则被聚拢在与之并列的“关注”标签页。

此前,微博已经尝试在用户关注流的时间线里,插入一部分算法推荐的内容。升级后的推荐流,占据了微博APP更醒目的位置,比关注流更早出现在用户视野里,获得更充沛的流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平台上多元化的长尾兴趣内容更容易被看到。

以往,如果用户想获得某一领域的细分兴趣内容,需要主动搜索相关账号和博文,关注后才能看到。在算法推荐的加持下,用户不需要自己寻找,就能刷到更精准、更符合口味兴趣的博文、视频等。

用户很快习惯了在兴趣流不断“刷刷刷”。表现之一是,基于“转评赞”互动的兴趣内容即时反馈机制(用户转赞评某一条兴趣内容,平台会推荐更多类似内容),已经贡献了整个平台21%的流量。此外,今年第三季度,兴趣内容阅读量同比增长24%。

在V影响力大会上,曹增辉表示,平台的愿景是“将推荐流打造为用户核心消费阵地,通过算法提升消费规模和效率,成为优质内容的重要分发场。”

另一方面,微博加码推荐流,有利于中腰部和长尾创作者获取更多流量和粉丝。

微博以关注流起家,在此过程中一批大V崛起,坐拥庞大粉丝群,发出博文、视频后第一时间就能获得大量互动,进而撬动更多流量。

但微博同样存在大批中小创作者。这类创作者粉丝量较小、传播力有限,在新内容冷启动阶段较为吃亏,即便内容质量出色,也不容易被粉丝之外的人看到。

在推荐算法的帮助下,中小博主的优质内容被“路人粉”看见、转发的机会大幅增长,好内容更容易成为爆款。他们可以直接从更大的流量池获得曝光和涨粉,跃升为某一细分领域的KOL。

除了推荐流权重提升,微博今年的另一个大变化是,热点流扩容。



曹增辉表示,去年底平台与创作者进行沟通调研,不少创作者反馈,热搜滚动太快,深度优质内容的生产经常跟不上。

微博试图以“发现”页为突破口解决问题。经过升级后,“发现”页的上半部分仍然留给了搜索和热搜,但下半部分改为瀑布流+多标签布局。

其中,“热点”标签以信息流形式聚合了兴趣热点,“热问”和“热转”则汇总更多形态的热点内容。

与榜单形式的热搜相比,新的热点标签通过维度拆分,让用户有了接触和消费更多“热”内容的通路。尤其是面向某一兴趣圈层、符合某一人群口味的“热”内容,不会被面向大众的普通热搜所淹没,更容易被发现和扩散。

此外,从下半年起,微博调整了视频分发策略,从播放量主导切换到观看时长主导,优质长视频在各个场景下都能够得到优先分发。在这一策略的引导下,第三季度,微博金橙V的优质视频生产同比提升51%,推动全站视频观看时长增长12%。

B

除了借助推荐算法,让用户看到更多好内容、让创作者获得流量和粉丝增量,如何让更多创作者赚更多的钱,也是微博今年的攻坚重点。

任何平台的内容创作总是遵循“二八效应”,金字塔尖的人赚走大部分钱。“二八效应”有内在合理性,但平台要想建设一个繁荣、有活力的内容生态,就需要不断扩充腰部和长尾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和商业前景。

特别是一些垂直领域的优质创作者,由于所属领域非常细分,他们不是超级大V,也赚不到太多钱,却对平台生态不可或缺。只有让腰部和长尾创作者活得更好,把金字塔“塔腰”和“塔基”做得更宽广,整个内容生态才能正常运转下去。

微博的思路是,既要“兜底”,又要让优质创作者具备更强的商业化潜力。

“兜底”意味着给博主提供一份基本创作收入,主要靠广告共享计划,也就是平台分成。2024年,微博这部分投入达3亿元。今年,微博拿出了比去年多了41%的钱分给创作者,预计达到4.2亿。



曹增辉表示,广告分成投入预计明年还会提升。平台希望拿出更多成本,帮助创作者生产优质内容,不断培养多元化的优质博主。

围绕这一目标,微博推出了质量模型和热文模型,两个模型协同运作,识别并去除低质内容,释放了21%的流量;识别并打散分发同质内容,释放了12%的流量。

更关键的是,微博在提高分成规模的同时,大幅改变了分成方式。

去年,微博大约85%的平台分成是流量分成。也就是说,创作者发布的微博流量越大,获得的分成就越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博主迎合受众口味,批量产出没有营养的噱头、同质化内容。

到了今年,微博开始有意识地加大定向任务预算投入,激励创作者做三类内容:热点、兴趣点和视频。此举旨在鼓励创作者制作用户爱看、时效性和知识性更强的优质内容,也与平台加码推荐流、热点流的策略相匹配。

目前,微博流量分成占比大幅下降到45%,热点(22%)、视频(18%)和兴趣(15%)内容的分成比例超过50%。流量不再是获得广告分成的唯一指标,对引流能力较弱的中腰部和长尾博主更有利。

但对于创作者而言,仅靠平台分成,往往无法获得丰厚回报。更重要的变现方式,其实还是接商单。

此前,微博已经搭建了一套KOL广告变现体系,覆盖营销目标分析、KOL选号、生产监测和效果交付等营销全链路。今年以来,在这套系统的基础上,微博强化了热点探测,并借助AI工具,将商单同质化内容减少了74%,以进一步提高营销活动投入产出比。

KOL广告变现体系适合头部博主,比如汽车圈的韩路,母婴圈的小短腿夏酱等人,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量,其产出的内容兼具议题设置和话题终结能力,自然成为品牌方的宠儿。

但与此同时,多数中腰部和长尾创作者粉丝量有限,也无法仅靠一己之力搅动舆论场。他们需要证明,自己的粉丝虽然数量不多,但足够精准、黏性够高,才能打动广告主、拿到商单。

微博看到了这一需求,三年前就上线了“铁粉”体系。一名博主的“铁粉”越多,创作者在垂直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越大,营销效果就越容易得到证明,进而转化为商业价值。

以往,粉丝是否为“铁粉”,主要考量博文互动、社群活跃等显性行为。但平台注意到,一些用户并不喜欢互动,而是倾向于长时间地阅读博文。今年,微博将深度阅读行为纳入“铁粉”规则统计;粉丝就算只看不转、只看不评,一样能够晋升“铁粉”,外化为影响力。

“铁粉”考量标准的变化,让中腰部博主的影响力得到了更准确的评估,有助于他们得到更多广告主的青睐。

顶级大V和中腰部、长尾博主都有钱赚,是一个互联网社交+内容平台健康运行的基础。微博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它提供了“兜底”收入,但又不让小博主只能靠流量分成;而是尽可能让不同垂类、不同体量的博主都能体现商业价值,并以“铁粉”等形式实实在在量化展现,从而给整个内容创作者社群创造了更宽阔的商业变现机会。

C

过去一段时间,微博“关注流+推荐流+热点流”带来的增量立竿见影,也为微博继续放大自身长板——大V生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V粉丝量众多,兼具社交影响力和内容创作力,是微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也是微博抵御其他平台竞争的关键武器。

去年下半年起,微博推出跨域博主项目,筛选一部分大V,鼓励和推动他们进行跨界创作。

以韩路为例,他以汽车评测出圈,如今又涉足旅游、游戏等领域。后两个领域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与汽车内容的消费者画像相吻合,韩路的这一尝试取得成功。

创作者产出了新内容,进入“关注流+推荐流+热点流”三大内容分发场景后,除了被粉丝看到,还能辐射更多圈层的用户。他们有可能在推荐流、热点流等场域,看到大V跨界的优质内容,并完成“路转粉”,让大V获得了扩圈涨粉的新机遇。

另一方面,大V跨界参与各类公共话题和事件,能够影响原有粉丝群之外的更多受众。在此过程中,大V保持“活人感”,以真实表达吸引粉丝、维系社交连接,并转化为长期影响力。



图注:微博运营高级副总裁曹增辉

在大会上,曹增辉表示,微博明年希望做更多的包装机会和形式,扩展跨域博主的数量,帮助更多跨域大V出圈、明星化,提升公共影响力。

让用户有更多好内容看,让更多创作者赚到钱,让大V出圈,是微博今年挥出的三板斧。

对于微博这样的巨型互联网平台而言,平台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须不断进化;而今年最重要的进化,就是在推荐算法助推下,让关注流、推荐流和热点流的飞轮高效运转。

与一些大型平台相比,微博不烧钱、不打无限战争。但经过十余年的自我进化,微博非但没有出局,生命力和繁荣度反而比以往更强。当其他平台仍在试图补齐社交或内容的短板时,微博的三驾马车已经在稳健前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