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加速驶来,英媒:这与欧洲汽车行业的迟缓步伐形成鲜明对比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0-20 08:12:55

环球时报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以下简称“大会”)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共吸引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8000多名代表参会。在大会上,中国汽车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在下一个五年中如何迎接未来,成为多方讨论与关注的焦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6日报道称,如今,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智能汽车产业的“决定性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外企梦寐以求的“中国速度”。

“未来三五年将见证智能驾驶的飞跃发展”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大算力芯片、智能线控底盘批量上车,人机交互、协同感知等技术全球领先,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60%。

有与会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上半场电动化已初步完成,下半场的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一系列的创新技术正在重塑汽车的产品定义、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

在大会的圆桌论坛上,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本土车企和合资车企中。在他看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开始成为汽车行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成为左右汽车新时代发展方向的关键角色。智能驾驶企业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以及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在大会上表示,中国汽车智能化正高速发展,其间已形成大量行业合力,也构建起完整的合作体系。在未来三五年里,行业可能会见证智能驾驶的飞跃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汽车的智能网联主要体现在数字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两部分,中国企业的相关技术在过去五年中得到长足进步。

“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网联的加持下,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大幅增强。”张翔表示,从过去五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智能网联对中国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2019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约为100万辆,到2024年已跃升至超580万辆。2019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约25万辆,到了2024年则增加至128万辆左右。

“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早期卖点是零排放以及性价比突出。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加持,中国新能源汽车让用户拥有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这有力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知名度与形象。”张翔称,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汽车产业将更多地融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应用。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汽车全球市场的开拓和多元化发展。

两个关键性要素

“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日渐强大?”德国电动汽车新闻网近日的报道分析称,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注重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通过优先发展新技术,中国汽车产业成功地跃上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而非跟随欧美老牌内燃机车企的传统技术路线。

《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称,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车中,约半数已配备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一级别意味着车辆能够自主完成导航、转向、加速与制动,但依然要求驾驶员保持持续监控。这种普及速度远超外界预期,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L2+”级别智驾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更高阶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高盛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底中国将有约5000辆上路运营,至2030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63.2万辆,同期美国的规模预计仅为1800辆和3.5万辆。报道称,中国汽车产业在智驾方面实现对西方超越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国特有的“中央规划引导+地方试点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

“与许多技术领域的发展路径相似,中国智驾的突飞猛进得益于两个关键要素:顶层设计的明确指引与充分的行业实验。”报道称,截至2024年,中国已有超过3万公里道路获准用于自动驾驶测试,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实景试验场。与此同时,超过50个城市出台了各自的地方政策,涵盖事故责任认定、测试规范与财政补贴,这种制度竞争有效激发了地方官员将辖区打造为技术创新高地的积极性。

“这一切与欧洲汽车行业的迟缓步伐形成鲜明对比。”《经济学人》这样评论道。相关报道援引大众汽车集团发言人的话称,在中国,“先测试,后规范”的模式有助于监管机构和行业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创新。在美国,特斯拉主导的智驾技术的使用也在增加。但与中国同行相比,美国汽车制造商面临着高昂诉讼、公众抗议和政府调查的风险。

然而,高速发展也伴随着必要的规制调整。今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明显收紧了管理,并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通过更严格的技术测试与审批程序,这项政策实质上推动了行业向更加“注重质量”的趋势转变。

德媒:美贸易政策下,中国产业升级加速

来自大会期间的信息显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部署重点任务;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德国MarketScreener新闻网15日称,分析人士表示,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一系列贸易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将经济政策聚焦于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因此,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绿色能源等行业的全球领导地位或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在半导体和航空等行业开辟新的机遇。

欧洲汽车行业正加强与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的合作。路透社17日称,中国智能驾驶技术企业小马智行当天宣布将同欧洲车企斯泰兰蒂斯合作,由中方提供自动驾驶软件,在卢森堡开启测试行驶,此后将推广至其他欧洲城市。德国汽车专业媒体Electrive报道称,大众汽车预计将从2026年开始在其中国产品上使用中企设计的驾驶辅助系统。德国《商报》报道称,宝马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也与中企就开发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达成合作。

在今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车展上,多家中国智能驾驶技术企业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有欧洲车企前来商讨合作。一些欧洲汽车企业的负责人则表示,尽管目前遭遇地缘政治逆风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负面影响,但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日趋紧密。中国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全球领先的位置。

CNBC网站的报道认为,自2024年起,中国的智能驾驶企业开始加大向中东和欧洲扩张的力度。未来,中国和美国企业将在这些区域展开大本营市场之外的激烈竞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