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普及率为36.5%。"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创作内容等。其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达80.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详细解读。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折射出我国人工智能将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试用"走向"常用"的趋势。
中青年、高学历用户是核心群体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是一种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不同于传统AI的分析功能,生成式AI能学习并生成具有逻辑的新内容。
自2022年底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自此起飞,目前正逐渐融入我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用户规模和普及率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半年增长106.6%;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率达36.5%,较2024年12月提升18.8个百分点。
中青年、高学历用户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群体。与整体网民相比,年轻用户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使用群体,其中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最高,达33.8%;4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合计25.4%,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空间巨大。
在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占比最高,大专及以上用户占比为37.5%,远高于整体网民中相应群体所占比例。"这与人工智能用户年轻化有关。人工智能在未成年群体应用上,目前主要还是在教育辅助上。未来将从简单辅助走向个性化教学智能辅助。人工智能颠覆教育发展可能性非常高。"张晓解读报告时强调。
她还表示,"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的应用场景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创作内容等。其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达80.9%"。
专利申请量占全球38.58%
随着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明显提升,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根据《报告》,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
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持续增强,已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
国外各种测评报告中,国内大模型也常在榜首。近日,HuggingFace官网显示,百度10月16日发布的自研多模态文档解析模型PaddleOCR-VL,发布20小时内即登顶HuggingFace Trending全球第一。据了解,该模型核心参数仅0.9B,轻量高效,能以极低计算开销精准识别文本、手写汉字、表格、公式、图表等复杂元素,支持109种语言。
"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而是形成了能够稳定支撑亿级用户、精准响应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折射出我国人工智能将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试用"走向"常用"的趋势。
在刘郁林看来,伴随着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备了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坚实基础,将加速向"深度实用"新阶段迈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红利也将从"少数人专享"迈向"多数人共享",成为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新力量。
张晓则分享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的具体展望,"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在五个方面形成新成果。一是模型集成将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二是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三是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四是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五是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